并非遥远,却是永远一读史铁生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即日起至 4 月 30 日,今日头条海量小说全场免费”

并非遥远,却是永远一读史铁生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因为文字的引见,你走近了我,我懂得了你。

了解陕北,是因为史铁生;认识史铁生,是因为“遥远的清平湾。"

我和史铁生素昧平生,却在他的文字里遇见。尤其是在他逝世后的近十年里,我们穿越时空,对话生命,在一部部经典里,聆听史铁生讲述生命的故事。感受其精神上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还要追溯到课本里的那篇《我与地坛》。了解了地坛是他的精神家园,了解了他对生与死的探索,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奥秘。

真正地认识和理解史铁生,也就是我患上尿毒症以后,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更热衷于读生命题材的作品。勿庸质疑,史铁生多部作品直面苦难,用生命写作,一个个动人的生命故事,成了我人生航向的灯塔,让我的生命在病痛中成长。史铁生成了我的精神偶像。

在我的桌前,一本本史铁生的书,像一朵朵艺术奇葩,在我的心头绽开,我在他的作品中,品味到了生命的创造和价值。

有句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史铁生在陕北当知青的生活,让他了解了这片黄土地的壮阔自然和温暖的人情,也使他对这个第二故乡有着很深的感情。也就是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水到渠成地,在1982年写出了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对于清平湾的解读,不仅仅是"遥远"一一从北京至陕北的距离,更是遥远的陕北早已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在某种意义上说,遥远已成永远。

现在,请跟随史铁生的笔触,去看一看他的第二故乡一一清平湾。看一看他热恋着这片多情的土地。

清平湾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全是山岇,植被稀疏。

"我"在这里插队,喂过两年牛。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叫破(白)老汉。他有个七、八岁的孙女“留小儿"跟着他一起过。破老汉爱唱歌,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

我们每人喂十头牛。秋天在山里拦牛是一种享受。看牛顶架也是一种有益的娱乐。

那一年的清明节,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队长端来一碗白馍,并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队长和社员们都赞成让破老汉带我喂牛,"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

每天晚上,破老汉和我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留小儿跟在破老汉后面,寸步不离。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说看电影、吃肉的话题;问天安门的事。

在"我”回到北京住院治疗时,乡亲们给我捎来小米,绿豆,红枣,芝麻,玉米花。还有破老汉用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十斤陕西粮票。

十年过去了,留小儿攒够了盘缠来到北京。告诉我,这两年农村生活好多了。能吃饱,能吃好多回肉。说到了牛,说到了破老汉还唱歌,什么都唱。

这,让我再一次看到了“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这就是清平湾,和清平湾里的人。尤其是破老汉,虽然贫穷,和孙女相依为命,却有着滿腔爱心,重情重义,淳朴善良。

触摸清平湾,总会触动温暖的记忆。黄土地上人性的美好,质朴,善良,坚强,勇敢,激励着人们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苦难。黄土地上这些普通农民真诚,善良,苦中有乐,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以及他们对知青亲人般的关怀,也让知青学会了如何同命运抗争。

喜欢读史铁生的作品,更多的是汲取其精神营养。每读一篇他的作品,就像走进了他的生命和精神的世界。史铁生是用精神塑造经典。经典的东西是有灵魂的,是不朽的!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遥远"其实并不遥远,它一直都在史铁生心中,也在我们读者的心中。经典已成永远,永远温暖的黄土地,永远善良,坚韧的农民,永远感人的生命故事

品读经典,让我们记住史铁生,记住黄土地和黄土地上的农民。

写于2019年4月2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