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財的風險,層出不窮

前兩天的文章,寫了前幾年的“飛單”,這是買到了假的理財產品,想要規避這個風險,其實不難,關注“雙錄”,關注產品說明書與編號就可以,實在不放心,在中國理財網上一查,就可以解決。


假理財的風險好解決,真理財的坑可就不僅僅是擦亮眼睛這麼簡單了。哈哈,有人總幻想,“我希望沒有任何風險,保本就行!”


我想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啊”。你的錢,跑不贏通貨膨脹,就是最平常的風險啊!


那麼,真的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有哪些風險?


之前說過,理財產品本質上類似於基金,不同的是理財產品由銀行或者代銷的公司來打理產品,那麼理財產品就面臨兩類風險:


第一,自己的風險。第二,管理的風險。一個個說,今天講理財產品本身的風險。


理財產品本身的風險有:理財產品不成立風險、流動性風險、本金及理財收益風險、提前終止風險以及延期清算風險。


真理財的風險,層出不窮

01 不成立風險


舉個例子,你想去海南旅遊,想跟團,就直接報了旅行社,並付了錢,開開心心的準備了半個月,結果馬上就要出行了,旅行社告訴你“不好意思,這個團的人太少了,沒法開團啊”。


Get?這如同理財的不成立風險。就是理財產品受到先決條件的限制,即產品募集的規模達不到一定數量時,這個理財項目無法成立。


但是,現在的理財產品一般不要求規模一定達到某個數值,只是高於底線就可以,所以不成立的風險越來越低。


真理財的風險,層出不窮

02 流動性風險


這個要對應著來看。我們把房產,又叫做“不動產”,就是不容易動的意思。哈哈,這個“動”指的就是流動性。就是你想用錢的時候,發現這個資產不那麼容易變成現金的風險。


我們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看期限。否則沒有到期,你又急需用錢,這可太麻煩了,你刷信用卡或者消費貸款,那個成本很有可能覆蓋你理財的收益啊!


而且,比起每週可贖回、每個月可贖回的流動性,按照季度,甚至年的時間段來贖回的要求,所帶來資金收益的不確定要更大。


真理財的風險,層出不窮

03 提前到期風險&延期清算風險


理財產品提前到期?


什麼意思?


還是舉例海南旅遊,你剛要去三亞的時候,導遊告訴你,行程縮短,現在要返航。


理財產品提前到期,大多數情況是部分提前到期,這就會打亂理財計劃,並且導致後面的收益難以計算。


並且,短期內對接不上合適的產品也是提前到期的風險。


但是!如果你能做好安排,提前到期,還是很有好處的!


相當於用更短的期限,獲得了同樣的收益。舉個栗子,你買了1年期限的理財產品,結果9個月就到期了,相當於9個月的時間獲得了1年時間的收益。


有提前就有延期。延期清算就是無法按時清算,延期支付給你本金和收益。這種風險就不那麼讓人歡喜了,即便後來都給你,但是時間拉長,相當於利率降低。


真理財的風險,層出不窮

04 本金及理財收益風險


翻譯過來就是:買了一個理財產品,到期後發現,利息一分沒有,本金還給“啃”掉一塊。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銀行的理財產品,在銀保監的規範之下,不允許在銷售的時候向客戶承諾或者約定收益。


也就是說真的到了“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的時候。這裡的理財,人家銀行說的很清楚,就是理財有風險,——也包括我賣的理財產品。


哈哈,坑多不多?多。


但是這些坑不是常見的坑。一般來說,銀行售賣的理財產品還是比較可靠的,所以不必太擔心理財產品本身的風險。


我們今天說的都是理財產品本身的風險,實際上,更常見的風險,是管理風險,這點明天的文章再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