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上佳方略

引言

封建制,又称分封制,一般指的是指的是西周到秦这一段时间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主要特点是,古时候,中国的"天子"把名下的疆土分封给功臣或亲属,以及古代帝王的后裔等,这样的封底被叫做"诸侯国"或"藩国",而受封统治这些领地的君主,享有高度的地方自治权利,不过在享受君主待遇的同时,他们也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年年进贡,有战乱发生时也要出兵帮助平定战乱。

接受了分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如同当朝天子一般,也实行分封的管理制度,而接受了诸侯分封的人,被称为"卿大夫",而卿大夫继续分封,接受了卿大夫分封的人被称之为"士",与诸侯有义务辅佐天子一样,卿大夫要辅佐诸侯,而士要辅佐卿大夫。

秦朝时期,始皇嬴政一统天下,横扫六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度,将天下设为三十六郡,直接受中央的管制,郡以下设立县、道,详细管理地方事物,史称"郡县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郡县制管理地方的国家就是秦国。

关于分封制的具体起源,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一种观点认为,分封制起源于原始社会,随着奴隶制的出现,分封制的萌芽也就诞生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分封制起源于夏朝,主要依据是因为记录中在当时已经出现了臣子接受分封的现象。不过当时的分封制只是处于起始阶段,制度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史料早所记载的完善的分封制度,是起源于西周。

《隋书》记载:"开皇二年,京师雨土。是时帝惩周室诸侯微弱,以亡天下,故分封诸子,并为行台,专制方面。失土之故,有土气之祥,其后诸王各谋为逆乱。"

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上佳方略

分封制简图

分封制的鼎盛:西周时期

由于成功的推翻了商朝统治,东征也取得了胜利,周朝得以建立。周朝建立初期,因为定都在了国土的西北部,对于国家东部等地区的控制力较弱,周天子又担心商代后裔叛乱,所以开始推行分封制,大规模的将封地连同封地上的居民,赏赐下去接受分封的群体主要为同姓亲族,也有异姓功臣,姜尚姜子牙便因开国有功,被分封于齐地营丘。

周天子将土地以及在土地上生活的百姓分给了诸侯,并在封地之内建立了一个个诸侯国,管理一方。看似是削弱了自己的权利,实则是加强了对国家的掌控。诸侯虽然有权利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国家,成为一国之君,但是他们也有义务无条件的服从周天子的调遣,每年上缴赋税,战斗时派兵援助,除此之外还要按时向天子汇报政务,若有三次未到,周天子便会携其他诸侯国,群起而攻之,将其剿灭,收回封地。

除却应尽的义务外,诸侯在他的封地上没有任何约束,它也可以将自己的封地再度划分,分给自己的亲属,这些受封的亲属便是卿大夫。这些卿大夫朝贡诸侯,就如同诸侯朝贡天子一样,卿大夫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对诸侯尽到相应的义务。而且,卿大夫还可以继续分封,受他们册封的人,被称之为士,士是平民百姓之上最小的阶级,不能再向下分封。周代便这样形成了由天子到士的等级制度,同时这种制度也成为了社会的基本制度。

在《旧唐书》中这样记载道:"夫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赞扬其风,系卿大夫也,卿大夫何尝不出于士乎?今取士试之小道,而不以远者大者,使干禄之徒,趋驰末术,是诱导之差也。"

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上佳方略

西周分封示意图

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战国时期

如果说在西周时期分封制达到了鼎盛,那么西周之后的东周,分封制则逐步开始走向瓦解。分封制的继承方法,一般是子承父位,因而东周前半期,各个诸侯国的君主,还都是曾经受到册封的君主的后代,对周天子表面上还是言听计从的,他们虽然也互相争夺领地,发动战争,但打着的还是周天子的旗号,在名义上土地还是归属于周天子的,任何人都不能私自占为己有。

而在东周末期,诸侯国原本的国君大多都被推翻,被国内新兴的地主阶级所取代,这些地主阶级与周王之间没有太多的伦理束缚,所以他们敢于反抗周天子的命令,与其他诸侯国之间也是撕破了脸皮。而随着葵丘会盟后,齐桓公宣布脱离周天子,独自称霸,这标志着分封制度正式瓦解。

分封制下发权利给了诸侯各国,各国都诸侯也就有了独自的政权,有了招兵买马,训练军队的权利。诸侯的权利仅次于天子,本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分封制在西周之所以可以盛行,一来是因为最初分封之人,都是周天子的亲属,亦或是开国功臣,都是周天子的亲信,二来则是当时周天子实力强横,可以轻易讨伐叛乱封国。而到了东周,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国实力强大,各个诸侯自然不甘心居于人下,于是叛乱发生,群雄割据,分封制彻底崩溃。看起来若想维持住分封制,单靠血缘关系是不行的,当朝也要有强大的实力。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秋,缪公自将伐晋,战於河曲。晋骊姬作乱,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饹。九年,齐桓公会诸侯於葵丘。"

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上佳方略

葵丘会盟

郡县制的推行:秦朝

根据史料记载,"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事情的楚国。推行限制的国君是楚武王熊通。当时楚武王熊通吞并了周边的一个小国,名为权国,便将权国改名为了权县,原本权国的国君便做了权县的县伊。不过随后权王起兵,发动叛乱,兵败被俘,楚武王又在县中选拔了另外一人继任权王的职位,这是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县制。

而"郡"制则最早出现于秦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嬴任好,设立了郡制,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郡制的记载。在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前,"县"的等级是要高于"郡"的,方圆一千里的土地上,会设立一百个县,而在一个县之下,设立有有四郡,所以秦始皇之前管理地方到制度并非是"郡县制",而是"县郡制"。

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之后,曾召集过文武百官,商议用什么制度来管理地方。当时很多在朝的官员,都认为原来楚国、齐国等所在的领地,距离国都太过遥远,不好控制,所以应当使用分封制。唯独廷尉李斯,认为分封制是导致周朝灭亡的原因,不能使用。所以他力排众议,推举实行"郡县制",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秦始皇将天下分为了三十六个郡,每郡都有一守,一尉,一监,郡下设立县,郡守和县令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隋书》记载:"秦始皇废先王之典,焚百家之言,创立朝仪,事不师古,始罢封侯之制,立郡县之官。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自余众职,各有司存。"

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上佳方略

秦郡县制图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并行:两汉时期

秦朝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郡县制,使得郡县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汉承秦制,也推行了郡县制,不过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在全国上下都实行了郡县制,导致中央呗攻打时,没有军权的郡县无法及时救援,而实行分封制,又会造成地方割据,所以在西汉初期形成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局面。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并行,的确巩固了汉朝初期的政权统治,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分封的诸侯势力过大,已然威胁到了皇权统治,所以汉武帝推出了一种政策,名为"推恩令",命令诸侯王的土地平均分给自己的儿子,而非嫡长子,这样不废一兵一卒,便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再削弱到一定程度后逐一收回,保证了皇权的稳固。

《帝范·建亲第二》言道:"汉初定关中,谓汉高帝。诫亡秦之失策,秦以孤立而亡,故云失策。广封懿亲,高祖初定天下,因秦之失,大封懿亲。以帝从父兄刘贾封为荆王,以从祖兄弟刘泽封为燕王。"

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上佳方略

汉初分封制郡县制并行

评价

分封制于西周时期成熟。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西周的推行,对奴隶主阶级的内部关系起到了调节作用,保证了西周政权的稳定。分封制实行的前期,无疑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掌控。周天子还下令在各个封地之间修筑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朝经济的发展。

但是到了周后期,天子势力衰微,分封的诸侯实力强胜,出现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因为诸侯国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可以建立自己的军队,对中央政权威胁较大。而随着"楚王问鼎"事件的发生,诸侯国野心暴露,战乱开始。周因分封制巩固了政权,也因为分封制走向了灭亡。

秦朝采用郡县制,将原本分封给诸侯的权利收回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而通过郡县制,秦王可以得知天下每一片区域的动态,不用担心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但是因为郡县制高度集中的权利,导致掌权者无人约束,可以指鹿为马,为所欲为,据记载,秦朝贪污腐败的风气盛行,想必这也是秦朝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故而秦朝之后的历朝历代,采用的都是皇帝派遣官员的郡县制与按血缘关系分封的分封制两种方法并行的措施。奴隶社会创立分封制,封建社会开创了郡县制,完善之后,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历朝历代制度的不断变革更替,实际上反应的是社会的不断变革,是不断加强的中央集权统治的具体体现。

参考数目:《隋书》、《帝范·建亲第二》、《史记·秦本纪》、《旧唐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