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刘备孙权都分别错杀过哪些良臣?

就是娘倍NB


在这里我们首先说明一下良臣的意义,良臣是品德优良能力出众的臣子,是效命于各个派系的人物不是华佗,吕伯奢这样的散医和农民。

下面从三国志角度来分析曹操刘被孙权都错杀那些良臣

一、曹操

作为魏国的奠基人和汉朝丞相,曹操错杀的良臣不少,最有代表的就是崔倓,孔融、陈宫

1、崔倓

崔倓这个人出身五世三公的清河崔家,他没有做出什么对不起汉朝和通敌的事情,在曹魏阵营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但是曹操也用一封书信将其杀害

2、孔融

孔融早年间因让梨出名,建安七子之一,为人有才华,作为孔子的旁系后代在当时也是声望及高,后来因和曹操政见不合被其以“不孝”罪名杀害。

3、陈宫

陈宫作为在演义中救了因刺杀董卓被迫逃亡的曹操是曹操的恩人,后来投靠吕布成了其账下首席谋士,后因劝告吕布偷袭曹操的兖州大本营差点将曹操扼杀在创业初期,最后被曹操水淹下邳城俘杀。

二、刘备

刘备是曹刘孙三个人中杀害良臣最少的一个了,不是说刘备有多么仁慈是刘备早期创业实在是太难了,很少有良臣投奔刘备,但是刘备入主益州后也杀了不少良臣。

张任

张任此人是西川大将,可谓是刘璋手下最出色的武将,可是主公昏庸,张任凭借一人之力在西川节节抗击刘备的进攻,射杀庞统,让刘备大军进入西川之时说不上损兵折将但也是吃尽苦头,在后来张任投降后,刘备起了爱才之心想收服张任,结果被张任唾骂,刘备不得已杀害张任这个蜀中良臣。

三、孙权

作为三国中影响力最小的吴国领导人,孙权杀害的良臣也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历史上少数几个出将入相的良才陆逊


影妹谈


我来回答。

先说曹操:

曹操错杀良臣较多,比较著名是华佗,吕伯奢,押粮官,蔡瑁等人,接下来罗列一下曹操错杀的良臣;

1.华佗

这个不用多解释,大家都知道,华佗要为曹操看病,因为手术方案过于大胆,被拉出去砍头,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伤医案件。后来曹操小儿子曹冲生病,医生都说只有华佗能治,结果曹操后悔不已,大喊这就是报应啊!

华佗插画


2.吕伯奢

吕伯奢是曹操家族世交,曹操逃难时借宿,吕伯奢为了表达热情,磨刀杀猪款待,曹操以为要谋害他,就先下手为强,杀了吕伯奢全家。当然这件事情后曹操并没有像华佗事件一样出现后悔,而且还大言不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可见做什么事情提前沟通的重要性,要是吕伯奢杀猪前和曹操沟通下,也不会全家灭门,说不定后来还能跟着曹操混个一官半职。

3.押粮管

在官渡之战的时候,为了稳定军心,杀一儆百,曹操杀了当时负责粮草押运的押粮管,虽然事出有因,但押粮管并无过错,明显是无辜当了炮灰。

4.蔡瑁

蔡瑁是很有军事才能的一个将帅,无奈曹操中了周瑜之计,误杀了蔡瑁。从此也造成魏国疆域止步于大江。

影视剧中的蔡瑁


5.张允

和蔡瑁一起被周瑜诬陷之计一箭双雕,曹操中离间计杀死蔡瑁和张允。在当时的魏国曹军最缺的就是水军将领,一下子把两个优秀的,能和东吴抗衡的人才杀死,这也造成曹操无法统一全国的后果。

6.许攸

官渡之战许攸是最大的功臣,许攸的才华无须怀疑,但许攸的性格有点桀骜不驯,这个和强势管理者很是冲突,最后被曹操杀死。

7.周不疑

和曹冲一样,被誉为三国时期的神童,曹操当年把周不疑请来和曹冲作伴,期间周不疑向曹操献策攻克了柳州。后曹冲病逝后,曹操对周不疑的才能非常忌惮,担心无人能驾驭,就派人暗中刺杀了。

以上都是曹操错杀的忠臣良将,还有一些因为自己作死比如杨修等就不在列举;

其次说刘备;

刘备因为定位的原因要给世人营造一个正统皇室后裔的形象,史书记载刘备善于拉拢人心,心机颇多。用现在词来讲就是演技高超,所以刘备在杀人这事上和曹操截然相反,曹操只要让他不爽他就可能杀人,也不管所谓的影响,但刘备不一样,即使让他很不爽,他还是会选择隐忍,起码要演戏给别人看,我能容得下良臣。但遗憾的是尽管这样史书还是记载了刘备错杀忠臣的案例,就是刘备的养子刘封。刘封因为未能去支援关羽,造成关羽被杀,刘备一怒之下杀了刘封为关羽陪葬。这件事史书上有一定的争论,刘封有没有错,从刘封角度讲去救了也救不回,白白送死,重要的是损失了蜀国军队为后续翻盘造成劣势。但也有观点认为作为同一阵营,且刘封驻军离关羽最近,即使全军覆没也该支援,万一打赢了,后面蜀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最后说孙权;

孙权和曹操刘备相比不是一辈人,可以说孙权晚了一辈,孙权堪称一代雄主,年轻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做过统略上的错事,但这样的人往往晚年就会犯错。晚年孙权和普通帝王没啥区别,猜忌妒才,滥杀无辜。孙权杀良臣多集中在立储问题上,列举几个被孙权直接或间接杀死的忠臣。

1.陆逊

陆逊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等职,是孙策的女婿,战功也很显赫,后因卷入了吴国立嗣之争,被孙权各种阴招逼死。可见功臣不能轻易站队,否则死亡概率50%或者更高。

2.张休

吴国重臣张昭之子,官拜右弼都尉,任杨武将军,大败魏将王淩于芍陂,也是和陆逊一样,参与了政治站队,支持太子一党,后被人联合诬陷,被孙权赐死,终41岁。

3.朱据

官拜左将军,封云阳候,娶了公主,东吴驸马,后升至骠骑将军,死因和张休一样,参与党争支持太子一党,后被另一政党人员联合诬陷,被孙权赐死。

4.吾粲

三国时重臣,官至太子太傅,其虽未参与党争站队,但孙权在提出废太子孙和立鲁王孙霸时,他坚持嫡庶之分,忤逆孙权,后被孙霸诬陷,孙权正好有理由下狱处死。看来哪个朝代都有这种迂腐的老头。

5.陈正,陈象,张纯

不在一一介绍,都是当时吴国朝堂重臣,也可以称为忠臣,理由同上,坚持不让孙权幽禁太子,惹怒孙权。其中陈正,陈象满门抄斩,张纯个人被杀。

6.屈晃

吴国尚书仆射,刚直耿介,以忠义著称,孙权晚年,太子孙登病死,立其弟孙和为太子,后又幽闭孙和而欲立孙霸为太子,群论哗然。屈晃与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骠骑将军朱据等坚持上书。孙权不听,后来就组织带领一帮将吏天天上朝死谏,磕头磕破血,言辞更是一点也不给孙权留面子,搞得孙权最后给他一百罪仗,发配回老家种地。让你闹腾。后来不知道是屁股的伤没治好还是心情郁闷,回去没多久就死了。

从以上事件上可以看出,参与党争有风险,皇家的事从来没有道理可言。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均是忠臣被杀,而作为夺权的另一头鲁王孙霸,最终也被孙权连窝端了,杀人不计其数,因为这些人为了夺嫡,干的都是见不得人的勾当,诬陷的不少忠臣良将,所以算不上忠臣,不在题主问题范围。


时空地游鼠


所谓三国,尽管经过无数文人墨客、小说演义的渲染,被称为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实际上,它的底色,其实还是由三个汉末军阀所建立起的政权而已。

既然是军阀,那就摆脱不了武夫习气,难免会在怒火攻心的时候用刀子来说话。这一点,作为一代目的曹操和刘备自然不必说,即使是三代目的孙权,有时候也会犯这样的错误。

下面就来给您盘点一下,三国时期,三位开国之君都误杀过哪些“良臣”:

一、曹操

曹操手下的人才最多,他也是最能用好人才的领导人。但是,随着年纪的增大,以及其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导致曹操后期所杀的人也越来越多。

1.华佗:相比于我们要讲的其他大臣,华佗之死是最令人惋惜的。他并非是因为要为关羽复仇而被杀害,实际上,在关羽遇害前十几年,华佗就已经因为没给曹操看好头风而被杀。几年后,当曹操对着曹冲冰冷的尸体流泪时,才后悔自己错杀了华神医。

2.崔琰:作为五世三公的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崔琰本来在曹魏政权里是非常清高的存在,他恪守本份又与世无争,却还是被曹操以一封书信的名义将其杀害。

3.陈宫:有关陈宫之死,当时正值壮年的曹操是非常惋惜的,这既有陈宫一心赴死的原因,也有他尚不能明确坚持“唯才是举”的观念的背景。

4.杨修:客观意义上说杨修不算名臣,也不算良臣,他只是一个过度热心储位的世家子弟而已。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不得不死。

二、刘备

作为三国里实力最弱的那一个,刘备本是没有资格对人才挑挑拣拣的。但是在入蜀称王以后,他也开始动刀子了。

1.刘封:有关刘封之死,一直争议很大。因为刘封在刘禅出生前隐隐然是要被当做刘备的继承人的,但是却在关羽被杀后也受牵连而被赐死。

2.彭羕:这位蜀中名士和马超关系不错,但就是太狂了一点,在信中嘲讽刘备是老兵油子,结果被谨小慎微的马超举报了,随即被杀。

三、孙权

孙权集团的幕府是被易中天教授称之为“像家庭”的,早期充满人情味。但是到了后期,这位大帝也逐渐变得冷酷无情起来。

1.陆逊:这位上游统帅后来成为了东吴丞相,但是却因为牵涉进了“南鲁党争”这一立储事件而被孙权嫉恨,最后赐死。

2.朱据:他和陆逊一样,卷入了南鲁党争,并且坚定地支持了太子。结果就是这位孙权的驸马也被孙权下诏赐死。

3.吾粲:同陆逊、朱据,被下狱处死。

(另:其他一些未被错杀或没有下死刑命令的,如荀彧、祢衡等,不在讨论之列)



青言论史


曹操这个人,好像已经被评定为“可爱的奸雄”了,但就是这个“可爱的奸雄”,杀名士人数居三国之首,被抄家灭门者不可胜数,屠城次数远超刘备孙权的总和,要比起杀伐果断或者冷血无情,曹操是刘备孙权“永远的大哥”。

曹操不做大哥已经好多年,但是夸奖曹操平易近人的文章却一直没断过,比如《魏书》中记载:“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汙巾帻,其轻易如此。”这段话经常被引用来证明曹操的随和,但是却选择性地忽视了后面一句话:“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

按照这段记载,曹操可以立一块必杀碑了:“只要谋略比我强的,必杀!”而曹操杀人之前流泪,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鳄鱼:它流眼泪,并不是有什么悲悯情怀,至于是为了排除体内盐分还是要湿润保护眼球的瞬膜,都跟被它吃掉的动物没关系。

言归正传,咱们还是来说说跟曹操开过头玩笑的那几个人吧,杨修杨祖德的故事咱们上学的时候学过,这里就不说了,咱们说点正史记载中确有其事,而又不广为人知的几个人。

读者诸君都知道,孔融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掉的。但是据史料分析,曹操杀孔融,还真跟孝与不孝没关系,因为曹操是肯容忍甚至重用不仁不孝之人的。

孔融被杀,就是因为他太不拿自己当外人了,总是跟曹操开一些过头玩笑。曹操的儿子曹丕纳了袁绍的儿媳妇甄宓,孔融就表示这件事符合周礼:“武王伐纣不也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吗?”曹操翻了好几天书,才知道自己被孔融耍了。最后孔融被满门抄斩,连两个小孩子都没放过。

一个孔融倒下去,十个八个孔融站起来,但站起来的结果也是被撂倒。孔融被撂倒八年之后,崔琰也被撂倒了,崔琰被杀的原因,并不是什么“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而是“恃旧不虔”,也就是仗着关系不错,对曹老板不礼貌瞎开玩笑。《三国志·魏书十二》明白写着:“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许攸被杀,是因为他总当着大家面叫曹操“阿瞒”,而娄圭被杀,完全是因言获罪,而且绝对罪不至死。

当年娄圭与习授拼车,看见曹操父子出行,习授很羡慕地说:“看看这爷俩多快活?”娄圭翻翻白眼:“做好自己,别老是羡慕别人(居世间,当自为之,而但观他人乎)!”另一个版本则很简单:娄圭跟着曹操父子一同出行,对手下的人说:“你看老曹家爷俩多快活!”但两个版本的结局是一样的——“收治之(《魏略》)”,“授乃白之(向曹操打了小报告),遂见诛。”最后顺便说一句,向曹操打小报告的那个习授也因为对曹操“不敬”而掉了脑袋。

这时候有人可能要为曹操辩解:那些名士,不管有能耐没能耐,都有臭脾气,杀一个少一个,落得耳根清净还能杀鸡儆猴。那么咱们再来看看孙权,他仗着父兄余威,在江东是说一不二的,但是这个人喜欢开别人的玩笑,却不喜欢别人开自己的玩笑,如果有人敢戏耍他,他会立马翻脸不认人。

孙权好打猎好喝酒,张昭看孙权骑马打猎被老虎抓到了马鞍,就赶紧劝谏,结果孙权弄了一辆“射虎车”,照打不误。孙权让人牵了一头驴,脑门儿上贴了“诸葛子瑜”四字,嘲笑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诸葛瑾也只能搓手陪笑。

与诸葛瑾的温良恭俭让不同,虞翻仲翔则是口无遮拦啥话都敢说。孙权和张昭大讲神仙长生之事,正说得兴高采烈,虞翻站出来指着张昭的鼻子说:“这帮死人,瞎说啥神仙,世上根本就没有神仙(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孙权大怒,将他贬官外放:“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所谓孙权“积怒非一”,就是说虞翻不止一次惹毛孙权了。

虞翻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就是差点因为逃酒而被孙权一剑斩为两段。

孙权好酒,这一点大家都知道,那是因为当年没有“一人醉死全桌受罚”的倒灶规定,即使有,也没有人敢找孙权索赔。所以孙权喝酒讲究感情深一口闷,喝死就当睡着了——不把所有人喝倒酒局不结束,为了验证是真醉还是假醉,倒了还得用冷水泼一遍,能醒过来的还得接着喝。

虞翻酒量小,也不想洗冷水澡,于是他在孙权劝酒的时候装晕:“(权)自启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大司农刘基(字敬舆,东莱太史慈老乡,不是明朝刘伯温穿越)拼命保住孙权:“这是个大名士,杀不得!”孙权一瞪醉眼:“曹操杀得孔融,我怎么就杀不得虞翻?”

曹操多疑,孙权暴戾,杀个把人不算啥,那么一向以仁义著称的刘备怎么样的?敢嘲笑他的人,照杀不误!

开玩笑惹恼了刘备,诸葛亮讲情都不好使,“潞涿君”三个字就要了蜀中名士张裕的命:“诸葛亮请恕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鉏。’裕遂弃市。(《三国志·蜀书十二》)”

刘备也知道张裕很有能耐,但是你开玩笑寸步不让,给大老板起外号嘲笑人家胡子少,真把枭雄刘玄德当成新鲜的小鹿肉了?你看诸葛瑾多会来事儿:被孙权嘲笑脸长如驴,最后让儿子添了两个字,直接把那头驴牵回家了。

笔者今天讲曹操孙权刘备因玩笑杀人的故事,没有贬低三国三巨头的意思,因为他们都是当世枭雄,“杀一人为罪,杀万人为雄”,死在曹孙刘争霸战争中的人成千上万,杀个把开玩笑过分的部下,根本就是毛毛雨。

这几个故事其实验证了一个道理:帝王永远是你帝王,臣下永远不可能成为帝王的朋友,因为不配——荀彧不是曹操的朋友,诸葛亮不是刘备的朋友,张昭周瑜也不是孙权的朋友。臣子流血流汗换取高官厚禄,其实是按劳取酬,没有必要跟主公共苦,枭雄创建基业,也不会允许任何人与之同甘分权,这就是一场交易。


亿吴反故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1)曹操杀了跟了他一辈子的荀彧,曹操能有成就很大一部分是荀彧的功劳,他明白曹操怎么想的,三国演义里曹丕说他杀了一个最不想杀的人。(2)刘备杀了他的义子刘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给刘禅扫清障碍。(3)孙权最不该杀的就是吕蒙,拿下荆州还是有功劳的的,可惜他杀害了关羽,孙权不得不杀他。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小龙女影视记


首先来看曹操,

孔融

孔融算是家喻户晓,孔融让梨,好客,喜欢评议时政,因为触怒曹操被杀

荀彧

曹操的谋士,以汉臣自居,后来阻止曹操加封爵国公、加封九锡,因此触怒曹操,一说是忧愤而死,一说是曹操送给其一个食器,空无一物,荀彧于是服毒自

我们再来看看刘备

张裕

刘备杀得人算得上名臣只有他了,川蜀名士,预言家,语言刘备攻打汉中,不得汉中民心,而且一定覆灭,语言刘备9年之后就死,刘氏天下不长,被刘备斩杀

孙权杀的比较知名就算是陆逊

陆逊

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孙权数谴中使责问陆逊,忧愤而死。也可以说是被孙权连气连惊连吓逼死的


小民学历史


先给良臣下个定义,百度百科说:“良臣除了忠诚之外,还要有足够的智慧、才能以及应变的手段。要能判断政治局势,分析君主的心理和所思所想,选择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良臣得忠心和有智慧,贤良,同时得满足这两个条件。

曹操:荀彧(存疑),崔琰,高顺,审配,沮授,杨修,汉献帝的一票大臣

刘备:张任,夏侯渊

孙权:陆逊(气死),二宫之争的一大波大臣


百胜军节度使


曹操错杀了荀彧、杨修、蔡瑁、张允,刘备错杀了张任、夏侯渊,孙权错杀了陆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