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伴侣的“愚孝”观念

本文是肖雪萍老师《婚姻与家庭》杂志“危机管理”专栏文章,刊发在杂志时有增删。

和苏志远谈恋爱时,陈玉最看重他的传统和孝顺,这让她很有安全感。让她想不到的是,结婚以后最让她不满的也是这些。

在苏志远心目中,父母第一,弟弟第二,然后才是孩子和陈玉。陈玉怀孕了,苏志远本来要陪她去产检,婆婆打电话说眼疾复发,他丢下她就走了;陈玉看中一个进口婴儿车,苏志远嫌太贵不给买,但是一听说弟弟装修房子缺钱,却很快借了五万块钱送过去。

陈玉很生气,苏志远就批评她自私,说她太不懂事。陈玉为自己感到羞愧,伤心和委屈都说不出口,只能憋在心里。

和陈玉的纠结不同,李娜明确地给张亮贴了个“愚孝”标签,她认为张亮就像是被婆婆控制了,不但大事小情都听婆婆的,如果李娜和婆婆有了不愉快,张亮永远护着婆婆,让李娜忍一忍。如果李娜表达不满跟他吵架,他就会无奈地说:“你是想让我换一个妈妈吗?我妈就那样,我能怎么办呢?”


如何改变伴侣的“愚孝”观念


孝顺的背后是恐惧

孝顺,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基本品质,如果一个人不孝顺,他的存在价值就会被质疑。所以当人们孝顺父母时,其实是在向父母表达认同,即:我正在做你希望我做的事,成为你想要的“好”孩子,所以请承认我是你的孩子,请给我你的爱吧。

孝顺和爱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可视化的行为和顺从的姿态,只强调孩子对父母的付出责任,而后者是一种内在的自然的情感,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双向流动的。一个过于强调孝顺的人,通常是因为在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和肯定太少,导致自我感非常不稳定,潜意识里害怕被否定和被抛弃,这才需要持续去寻求父母的认同,以便找到心理上的安全感。

正是因为恐惧于失去父母的爱,苏志远才要以父母为先,甚至把弟弟都放在自己的前面——通过照顾弟弟的方式取悦父母,也是向父母证明,他是值得爱的好孩子。

也是同样的原因,让张亮无法将情感转移到李娜身上,在成长过程中,他习惯了把妈妈作为安全感的唯一来源,在确信李娜比妈妈更值得信赖之前,他根本就不敢松开妈妈的衣角。

改变从自己做起

当人们对婚姻不满时,总觉得伴侣应该改变。这种想法其实在提醒你:你应该改变。只要你变了,伴侣自然也会跟着改变。

如果把矛盾冲突看作电视剧,那么这部剧也有你的倾情参与。陈玉一边希望苏志远以小家庭为主,一边又认为“孝顺”是人的核心美德。作为她最亲密的人,苏志远必定能感知到她的矛盾性,进而更加坚持自己。而李娜则只是提出问题和表达不满,却没有思考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仿佛那是张亮一个人的问题,跟她没有关系似的。

陈玉需要承认自己的愿望,并坚信这个愿望是正当的,积极的——如果她被满足了,就会和丈夫一起孝顺,否则丈夫的孝顺会打折扣。李娜则需要能停止抱怨,转而和张亮一起想办法,和张亮一起面对问题。

找准时机再出手

解决沉疴已久的婚姻问题时,要像垂钓者一样富有耐心,抛下鱼饵(理清思路)之后,耐心观察鱼漂的状态,准确判断提竿的时机。在改变伴侣的“愚孝”观念时也是一样,你不能想立刻、马上扭转他,而是要细心观察,慢慢等待合适的机会。


如何改变伴侣的“愚孝”观念


合适的机会有如下两个特征:

1)伴侣在父母那里受了委屈,或者被不公平地对待;

2)伴侣和父母闹了不愉快,因而情绪低落;

成年子女和父母的关系过于接近时,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此时你就温柔地拥抱伴侣,坦诚地谈论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和感受,比如:“你也心里不舒服吧?自己的生活也不太好,还得花大力气帮你弟弟,你爸妈这次可是不太公平”,比如:“你全心全意对待他们,还被他们这样说,结果回到家老婆也跟你闹别扭,里外不是人,如果是我,我也会很伤心的”,比如:“你明明很生气还装作没事人,你是不是很怕自己对妈妈有不满,怕她说你不孝顺?”,又比如:“孝顺是应该的,但我想成为你最在意的人,我这个需要不过分,换位思考一下,你也想让我把你放第一位对吧?”。

如果你经常这样做,伴侣对你的安全感就会越来越多,他将逐渐意识到,你才是最理解他、最为他着想、真正在意他感受的人。当你能成为他的安全港湾,成为他情感上可以依赖的人,他自然就会停止寻求父母的认同,减少“愚孝”的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