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動亞洲太平洋戰爭,天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何戰敗後天皇制度還能保住?

四十五度歷史


二戰中的日本為實現大東亞共榮圈,武力入侵中國及東南亞各國,為爭取太平洋的控制權,偷襲美軍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這些戰爭都是不正義的,造成無數人的死亡,所以有人說“原子彈下無冤魂”,這些罪行日本政府及天皇有不可推卸責任,但戰後清算時只是日本政府實權派被送上軍事法庭,天皇倖免,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從下面幾點回答:

一、美國為維護戰後日本的統治,必須尋求代理人,天皇是最佳人選,天皇在日本人眼中是神的代言人,有絕對的威嚴和最高的威望,從日本人時常說的一句話就知,“隨時準備為天皇陛下玉碎”。美國利用天皇的影響力控制日本,事半功倍。

二、天皇把罪行推給東條政府,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的角色,一切都是東條英機誤國誤民,把日本帶上了戰爭的道路,東條英機自知大難臨頭,為免羞辱,切腹自殺,為天皇玉碎,死無對證。

三、美國民眾釋懷了,當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讓美國人死傷無數,美國民眾憎恨每一個日本人,但隨著戰爭的推遲,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讓日本的廣島、長崎片刻消失,日本人死傷慘重,後續的核輻射問題讓日本人現在還飽受苦難,美國人到時痛快了,可是日本對中國和東南亞各國造成的罪行誰來負責。

總體來說,歷史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對待日本問題是勝利者美國說了算,美國製定的一切措施,只服務於美國利益。


饕餮中國


熟悉日本歷史的人就會知道,天皇在日本一直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最早的時候,天皇是掌握實權的,不過後來武士階層崛起,天皇實際上成為了吉祥物。某一段時間天皇可能有會崛起,然後又有實力派出現,再度架空天皇。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天皇一直能夠存在,而不是像我們這樣經常改朝換代。

明治維新之前的便是德川幕府,它的建立者是德川家康,這一時期的天皇是沒有多大實權。不過黑船來襲以後,日本國內矛盾很深,一些人便以天皇為旗幟,推翻了德川幕府。日本效仿西方國家,搞君主立憲,因而天皇又擁有了實權。

天皇本身在日本文化中有神秘色彩。近代以後,日本走向了軍國主義道路,這一時期天皇可以說地位極為崇高,影響力巨大,所以昭和天皇可以說是二戰中日本最大的罪人。不過按照日本的文化,天皇肯定是不能受處罰的,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

實際上美國人也曾經想過要廢掉日本天皇制度,全面改革日本。當時美國人對自己的實力過於樂觀,畢竟從武器裝備來看,日本毫無招架之力。

不過太平洋最後的島嶼爭奪戰,美國在絕對優勢情況下,依然慘勝。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1945年的硫磺島之戰和沖繩島之戰。

硫磺島之戰中,美軍原本計劃5天攻下,讓人沒想到的是日本抵抗了一個月。日本除了200人被俘,其餘所有人被美軍擊斃。當然了,美軍的代價也是極為慘重的。美國陸海軍將傷亡為28686,日本則是23,786,比例為1.23:1。

沖繩島之戰,日軍死亡4萬餘人,被俘10000人,島上居民死亡約10萬人,損失飛機783架,艦艇被擊沉16艘、擊傷4艘。美軍傷亡3萬餘人(含非戰鬥減員1萬人),損失飛機763架,艦艇被擊沉36艘,擊傷368艘。

可以說這出乎美軍的意料,在當時的情況,日本一些極端的軍國主義甚至希望全體一億國民拼死抵抗美軍。

日本雖然國土面積不大,而且在美軍的轟炸下,工業實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但是以太平洋島嶼作戰的經驗來看,日本是真的可能和美軍血戰到底的。這種情況下,美軍肯定傷亡不低,並且成本極高。即使強行佔領了日本,後面日本老百姓也會進行遊擊作戰,曠日持久。

於是,美軍便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度,以儘快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前面提到過天皇在日本軍人和老百姓中地位獨特,他們不可能接受美軍懲治天皇。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二戰美國倆枚原子彈都沒震住日本人的“億萬玉碎”,而日本天皇一封“送給全日本國民的一份禮物”投降書,讓暴狂的日本瞬間靜止。足見天皇在日本國民中的影響力。

日本天皇的名言“問題不在於日本對世界做了什麼,而是日本做了什麼後全世界有什麼反應”。足可看出裕仁的狠辣狂妄。

二戰日軍被稱為“皇軍”之意:皇=天皇,全名“天皇裕仁”的脫離內閣控制、直接聽命於裕仁的私人軍隊。如罪名累累的“關東軍”就是天皇的私人軍隊。包括權傾一世的二戰戰犯東條英機,也得對天皇畢恭畢敬,絲毫不敢違。從其三次差點被天皇罷免,足可看出裕仁天皇的權力之重。

二戰日本有軍部與內閣(首相)權力之爭。裕仁近軍部而遠內閣,軍部直接聽命於天皇,架空內閣。致使軍部權利膨脹,最終對反戰文人內閣血洗,一言不合士兵直接衝進開槍射殺。自此軍部掌控了日本。

軍部掌權,軍人始終接受效忠天皇的思想教育,以天皇意願為軍隊意志。我們從美國拍攝的二戰電影大片中,日軍自殺衝鋒時的“天皇萬歲”口號足可見中毒之身。

因此與其說是土肥原、東條英機是二戰戰犯,倒不如說是他們揣摩裕仁心理後發動的二戰。

戰後美國力排眾議,為儘快控制日本而集中精力對抗蘇聯,保留了天皇制度。

二戰結束,但世界分為倆極: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社會發展觀的終極對抗。社會主義形態為前蘇聯及華約;資本主義為美國及歐洲組成的北約大對抗。


二戰未結來,英美法就意識到了戰後必與前蘇聯的意識形態分化對抗。這就為收攏日本提前打下伏筆,麥克阿瑟接受天皇投降時二人有過交易。麥克阿瑟授意天皇推御責任給軍部東條英機等,天皇為活命答應麥克阿瑟的權力架空,如英國皇室般的從神壇走下為“國民精神領袖”的庶人,當然不泛權利與財物交易。這也是澳大利亞堅持將裕仁歸為戰犯接受審叛,美英極力阻止強行壓下的原因。

美國在二戰中領教到了日本的戰爭能量及潛力。留其為美國所用對抗前蘇聯,是美英這倆個無戰爭時也要預先勾劃出將來之戰對手的輪廓,趁早培養扶持可對抗幫手為已所用的好戰思維。歷來如此,至今如此。

而戰後的日本天皇制度繼續保留,甚至美國總統會見天皇也要畢恭,只不過是控制利用日本,利用天皇影響力維護日本戰後社會混亂,儘早恢復穩定,對抗前蘇聯同時滿足日本虛空的偉像而已。


閉花落雨


天皇制度保留,最終是由戰後美國監督制定的《日本國憲法》確立下來的,分戰前和戰後來講吧:

戰前:《終戰詔書》暗示要延續天皇制

由於《終戰詔書》面向的對象是日本國民軍,並且通過特定的語言和表達將戰敗的事實描述為“終戰”,這種話語上的偷樑換柱,給剛剛經受了巨大打擊,精神進入真空狀態的日本國民以錯誤引導。

伴隨著《終戰詔書》的公佈,日本民眾看到的是《詔書》中仍然堅持的皇國史觀,從而並未對自身戰爭責任持有理性認識;《詔書》也沒有從對歷史負責的角度出發,為戰後日本國家的重建和發展奠定一個理性的心理基礎,而是成功維護了“國體”,延續天皇制統治。

通過一系列政治斡旋,日本最終以《終戰詔書》保證了“國體”話語在戰後的延續,並且通過“玉音放送”的形式,保持了天皇的權烕。

戰後:美國公佈了《初期對日方針》保留了天皇制度

《初期對日方針》包含四部分內容:佔領的最終目的、盟軍權利、政治改革、經濟改革。“方針”的基本精神是在日本推行“民主化”和“非軍事化”。

實際上,美軍選擇了不僅將天皇個人從以天皇的名義進行的聖戰中解脫出來,而且將天皇重新至於新生民主國家的中心。

將天皇從前現代的“神威”中剝離,使其喪失了政治權力,但又通過將天皇描述為“日本國民團結的象徵”,賦予了天皇新的象徵意義,並最終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這就是《日本國憲法》。

新憲法關於“天皇”的條款

戰後新憲法以昭和天皇裕仁的名義發佈,這一舉措將天皇塑造為“大立法者”、戰後“民主主義指導者”的形象,使天皇在憲法的制定與發佈上便具有了相應的實質地位,因為一國新憲法的發佈,本身就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政治行為。

第一條:

“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其地位以主權所在的全體日本國民的意志為依據。”

這一條款將天皇由之前的最高統治者變成了國家和國民的象徵。天皇喪失了戰前具有神性的“國家元首”的政治地位,僅擁有一些形式性和禮儀性的國事行為;且之前輔佐天皇的權力機構,如樞密院、軍部等也被撤銷,曾經“總攬統治權”,權傾天下的天皇成為了日本精神倫理的象徵,退回了歷史上長久以來的民俗、心理領域。

此外,日本國的主權者發生了由天皇到佔領軍再到國民的變化,由戰前“實”的“絕對”權力轉變為“虛”的具有“象徵”性的精神圖騰,天皇制神權政治的根基被摧毀了。戰前建立在“神話”基礎上的“神授”統治,通過1946年元旦的《人間宣言》瓦解了,又通過立法的形式將其在法律層面固定了下來。

第二條是有關皇位繼承的規定:

“皇位世襲,根據國會議決的《皇室典範》的規定繼承之。”

新憲法雖然消除了天皇的神聖性,但又強調皇位的“世襲”,也就是說,一方面將天皇置於與普通人無異的凡人地位,另一方面卻又將皇族凸顯出來,使用的依然是前現代的“神話”“血統”等話語邏輯。

第三至第八條分別對天皇的政治權限、國事行為以及財產等方面做了規定。

綜上來看,戰後新憲法在將戰前的絕對天皇制轉變為象徵天皇制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即新憲法中雖以理性的法律條文的形式保留了天皇制的存在,但卻在國民心中產生了感情性的、情緒化的信念。

所以,新憲法最終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


歷史乾貨鋪


大家都知道,二戰時期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罪魁禍首就是天皇,正是在其授意下,日軍才對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發動了慘無人道的入侵,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

為何二戰勝利後,美國不僅將日本天皇裕仁從戰犯名單中剔除,還千方百計地保留天皇制度。主要是為了 遏制蘇聯

二戰末期,盟軍為了加速勝利,對日本實施戰略轟炸,整個日本淪為一片廢墟。加上日本本來就是資源短缺之國,又經過幾十年的戰爭,國內經濟崩潰,幾百萬人過著食不果腹,浪蕩無依,流離失所的生活。

導致二戰後,日本國內共產主義運動高漲。提出了廢除天皇制,建立人民共和國的口號。所以,一旦日本天皇垮臺,日本左翼勢力就會藉機奪權,而同為共產主義國家的蘇聯則極有可能藉機涉足日本政務,引導日本最終變成共和國。

二戰結束後,美蘇雙方利益衝突越來越大,美國不僅在歐洲實施“鐵幕”圍堵。而亞洲的日本是遏制蘇聯的最好橋頭堡。是美軍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軍事基地。

而保留天皇制度,恰好是最能贏得日本民心保持穩定的最好方法。


談史論今100


天皇是日本精神上的寄託,美國人為了扶持日本對付蘇聯保留天皇就是人日本老百姓保留念想;

如果讓日本推行美國的民主制度三權分立可能會讓日本人有機會說一些美國人不想聽的話,新聞高度自由是美國人喜歡的,美國人不一定想要日本人新聞自由;

萬一日本人不聽話,美國人會和天皇聊聊天讓他說說話,畢竟是美國人救了天皇應該感恩戴德安撫老百姓



狼跡地崖


天皇也是人,但是日本的天皇很少有獨裁,淫穢,懶政等陋習。一夫一妻。腦殼靈怪,支持【明智】維新,洋務運動,使日本強大。戰敗後與民眾同甘共苦,穿代補丁衣服,過生日也就是一碗炸醬麵。日本人不會無源無故心甘情願的熱愛天皇這個神。其中為了一大群人的利益,去犧牲一小部分人的繆論邪說,正是有了天皇體制,悲劇沒發生。


見聞79


日本是經濟科技高度發達的國家,然而奇怪的是至今還保有天皇存在,要知道,天皇是封建制度的產物,與現代化的國家制度應該格格不入才對,而事實上日本天皇卻在國內頗受歡迎,享受極高的禮遇,這不能不令人費解。

其實,在日本,天皇是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政治象徵,天皇的存在意味著國家不倒,如果天皇不在,國民反而受不了,甚至於痛不欲生,1912年明治天皇駕崩,乃木希典大將就曾剖腹自殺,隨天皇而去。

翻開近代史,自從武士革命推翻幕府統治,天皇由幕後走到臺前,日本一步步滑向戰爭的深淵,最終將侵略魔爪伸向亞洲各國,這給亞洲地區帶來了無窮的災難,而日本自身也無法獨善其身,結果在1945年8月經歷美國兩顆原子彈洗禮後被迫投降。

作為戰爭的禍首之一,天皇理應受到遠東軍事法庭審判,剝奪其存在的權利,然而蹊蹺的是,其他戰犯被處決了,天皇反而安然無恙,躲過一劫,並延續至今。其實,為保留天皇制度,在日本投降前實際上經過了多次努力,只是不為人知罷了。

害怕蘇聯入侵導致日本內訌,致使天皇制度受到損害

日本同蘇聯曾在1941年春簽署《日蘇中立條約》,明確規定雙方領土完整不受侵犯,且任何一方與第三國發生衝突時,另一方須保持中立。穩住蘇聯後,日本便在11月發動了偷襲珍珠港事件,與此同時日本也開始遭受美國史無前例的報復。

從1944年起,美國便開始對日本進行不間斷的轟炸,這讓日本民眾頓感如臨大敵,對政府的反抗與日俱增。在此情形下,近衛文麿首相及其他官員都在琢磨著投降之事,他們認為一味地打下去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另外,他們害怕蘇聯不遵守條約規定,走向日本的對立面,要是果真如此,必然點燃國內的革命風暴,屆時天皇制度必將遭到致命性損害,而這樣的話只有寧為玉碎。

日本國內對保護天皇制度意見不一,而這與美蘇國情有關

就美國或蘇聯對天皇制度的威脅,近衛文麿一派與陸軍領導層意見相左。前者對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存有偏見,卻對美國寄予幻想。後者因早年美國破壞日本主權耿耿於懷,對其印象極差,故而設想要是情況危急,將不惜與美軍決一死戰,並想辦法送天皇去蘇聯尋求政治避難。

1944年7月,東條英機辭職,同樣是陸軍身份的小磯國昭上臺,近衛文麿一派有點失望。不過受近衛委託,吉田茂及其他外交人員共同向天皇起草了“近衛上奏文”的奏摺,希望天皇能考慮向美國尋求和平,就算無條件投降亦不足惜。

昭和天皇深有感觸,但當權首相堅持東條英機路線,拼死決戰,與此同時寄希望於蘇聯,幻想從蘇聯那裡得到和平,這讓天皇無所適從。

為保存天皇制度,昭和天皇為自己投下一票

1945年6月,美國攻陷沖繩,並繼續對日本各大城市實施空襲。在此之前,應美國要求,蘇聯已不再與日本續簽中立條約。

新上任的鈴木首相、天皇等也已感到大勢已去,卻又無法獲得美國明確的和談條件,對皇室未來頗感焦慮。於是便做兩手打算,要麼與敵人同歸於盡,要麼爭取蘇聯調解,以謀求日本投降後天皇安然無恙。

然而1945年8月美國投下的原子彈以及蘇聯宣佈對日開戰,使得日本軍國主義的妄想成了竹籃打水。鑑於此,天皇在接下來的一週時間裡不停地就投降決定進行討論。而軍方高層還試圖頑抗到底,決不投降。關鍵時刻,天皇鄭重地投下一票,同意首相鈴木及另兩位成員的主張,就是把保住天皇制度作為投降的唯一條件。

而美國政府也接受了麥克阿瑟將軍的警示,為不讓日本出現混亂,保持秩序,讓美國對日本的改造順利進行,既不逼迫天皇退位,也不將其作為戰犯審判,而是作為“國家及人民統一的象徵”保留下來。

由上可見,戰後日本天皇能夠僥倖存活,還是經過一番考驗的,正是天皇能屈能伸,關鍵時刻不再顧及“龍顏”,加之美國出於自身利益考量,這才讓天皇一系綿延千年而不絕。


億星曆史


戰敗後日本的命運都決定在美國人手裡。據說天皇裕仁曾到麥克阿瑟的官邸搖尾乞憐,講述了天皇如何沒有實權,如何受軍部脅迫等等,同時還委婉得提醒日本軍隊和民眾如何愛戴崇拜天皇,如果他被處死,那麼日本人會舉國成兵拼死反抗。麥克阿瑟和美國政府,美國軍方出於減少後期傷亡和以後拉攏扶持利用日本的需要最後同意不處死裕仁並且保留天皇制。這背後最重要的考慮就是為了制衡蘇聯。在美軍登錄並佔領全日本之前,蘇聯也正在策劃登錄日本本土,為了避免再次出現朝鮮半島兩家分治的局面,美蘇達成了一些利益交換。但是這時如果日本動盪那就又給了蘇聯出兵搶地盤的藉口,同時為了日後將日本打造成封鎖蘇聯的前線,也需要安撫日本政客讓他們安心做美國統治日本的代理人。當然美國的做法也獲得了日本的積極回應。


雲之彼端123


有兩方面的原因:

1.日本屬於崇拜皇權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明治維新前封建國家的日本遭受美國的侵略被迫簽下不平等條約,隨後以新天皇為首從上至下痛定思痛開啟了明治維新倒幕的序幕。由於舊天皇專制相對簿弱,改革非常成功,日本效仿英國政治制度從封建殖民地國家一躍成為以天皇為主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天皇從無權到有權,從空架子到日本國民的精神信仰,走上了一條與英國不同的,有自己的特點的君主立憲制道路。極大的確保天皇的絕對地位,一代代的鞏固加強這種地位且深入人心,使得天皇由人蛻變為神!

2,二戰太平洋戰場日本節節敗退,從二戰後期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與討論戰後世界格局的雅爾塔會議到美國兩顆原子彈徹底打垮日本,這半年時間伴隨著二戰的結束美蘇冷戰拉開帷幕,美國開始著手研究日本包括日本國民的性格,以便於日後佔領控制日本本土把日本打造成對抗蘇聯意識形態和軍事力量擴張的橋頭堡為了這個目的在東京大審判有意降低直至不追究天皇的戰爭罪責甚至在戰後美國佔領軍不宣判不追究天皇,繼續保留天皇,保留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為我所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