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威廉·德·庫寧(1904-1997)生於荷蘭鹿特丹市。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靈魂人物之一,新行動畫派大師。

1916-1924年,14歲的德·庫寧開始在一家商業美術和裝飾公司打工,晚上到鹿特丹的藝術和技術專科學校上夜校。1924年遊覽比利時,並在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學習。1926年從荷蘭移民美國新澤西州,做油漆工。1927年德·庫寧來到紐約,從事商業美術,並繼續作畫,結識了終生摯友戈爾基,在一間畫室裡作畫,互相觀摩,彼此影響。受戈爾基和波洛克影響,改變了早期寫實的手法,嘗試用畢加索和康定斯基的抽象形式作人物畫。

上世紀70年代,德·庫寧已經被許多藝術家和評論家公認為是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他和波洛克以及摯友戈爾基一起開創了區別於歐洲審美趣味的新藝術,也因此成為美國藝術最具革命性階段即抽象表現主義的核心和靈魂人物。從德·庫寧身上我們可以發現,作為一個藝術家,技術固然很重要,但更關鍵的是他早期所受到的設計訓練,讓他形成了從各個方面尋求整體有機感的直覺,這也成為了德·庫寧藝術的基石。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當然,德·庫寧的成功還得益於他的溫和而堅定的脾氣秉性、對藝術孜孜以求的熱望以及融會貫通的能力。德·庫寧吞噬了過去和現在的繪畫歷史,包括安格爾、魯本斯、蘇蒂納和畢加索等大藝術家的作品;他還吸收了同時代的阿希爾·高爾基的作品,甚至電影廣告、週日漫畫和紐約警察公報的製圖法也被他運用於創作。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與德·庫寧同時代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中,有很多致力於推動烏托邦式的純潔藝術, 這意味著要把藝術和生活絕然分開,而德·庫寧卻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他想開啟所有的事物,無論高低、貴賤、古新、雅俗,然後統統壓榨成藝術——歸根到 底,這也是一種烏托邦設想。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德·庫寧以拼湊、羅列、反覆推敲的“笨 功夫”去實現自己的理念。他並非衝動起來撕心裂肺的“行動畫派”,他思維 縝密,觀察敏銳,創作伊始便要確保每一幅畫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德·庫寧典型的畫法是先素描、上顏料,然後在顏料上繼續作畫,再刮掉表面,然後描摹一些從其他地方轉化來的影像,然後又上色。有時候這些步驟會重複十幾次。從這個繁瑣的過程來看,我們不得不驚歎德·庫寧竟能如此高產,甚至不禁懷疑:其實他不是在工作——只是試試這個,弄弄那個,畫砸了,重新來過唄。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20 世紀40 年代中期開始,德·庫寧的每一個作品都迸發出了生生不息的原動力。至40年代末期,他掀起了第一場“德·庫 寧熱”——把抽象畫法和人物融合在一 起:1945 年前後,他創作了自己第一個系列畫作,在一幅幅的畫面中,唯一坐著的主角不再那麼自然逼真,而是逐漸丟失輪廓,緩緩融入周遭環境中。德·庫寧在該系列著名的壓軸作品《粉色天使》中,引入了女性角色。這是他向畢加索致敬的作品。馬蒂斯和米羅的痕跡還是很容易能看出來,但是有一個細節:天使的腳是張著大嘴的魚頭,這很讓人疑惑。其實,這一形象 源於彼得·勃魯蓋爾晚年在16 世紀的作品《最後的審判》。當你看到德·庫寧1946 年的畫作《審判日》,這一點就更清楚了:從遠處看,這幅畫抽象且模糊;但是走近了,你能看到四個螃蟹般造型的人體擠滿了畫面——這是啟示錄中的天使圍成一團。德·庫寧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肉體,是油畫誕生的原因。我們要記住,他不是在說提香筆下那乳白色、無瑕疵的妓女肉體,而是遍佈傷痕、流血不止,甚至略有腐敗的身軀。可有趣的是,讓德·庫寧置身世界藝術大師行列的畫作中,並沒有出現人物形象,至少從一般視角看不出來。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1948年,43 歲的德·庫寧在紐約舉辦了首場個人畫展,展品都是沒有人物形象可言的油畫,大多數看上去不過是簡單的黑白色塊,加上扭曲的白色細線,就像在黑色絨布上破碎的玻璃板一樣。然而,這些畫在藝術圈卻引起了很大轟動。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藝評界“教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從這一頭銜就能看出他有多難伺候——毫不掩飾對德·庫寧的欣賞,認為他是“一個純粹的‘抽象’畫家”:一束束白色的顏料被解讀為張力十足的書法;極簡配色被視為典型的存在主義風格,隨後被許多藝術家爭相效仿。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德·庫寧本可以趁此輕鬆地樹立起自己的標誌形象,只消拿出一些靠譜的作品去贏得靠譜的獎項。但是他沒有這麼做,而是開始把精力放到被人忽視的女性抽象黑白油畫上。1953 年,他展出了第三個《女性》系列,作品洋溢著離經叛道的意味,深深吸引了藝術界的目光:畫中胸部肥碩的女妖魔有著尖利的指頭,扭曲的身軀上鞭痕赫然,如馬嘴般咧開的 大口尤為人。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於是有人認為德·庫寧仇視女性,連格林伯格也認為“女性油畫”是藝術上的大倒退。但我們不妨把這看做是德·庫寧對“前衛”的些許厭惡,他不想讓自己的藝術去適應所謂的“前衛”。正是這種 “倒退”的手法,讓我們獲得了廣闊視野,得以全面且有邏輯地看待德·康寧藝術中抽象和具象手法是如何交織輝映的,同時我們也想象得到他內心曾經歷過何等的艱難,才能承受非此即彼的抉擇。總體來看,德·康寧20世紀50年代的作品給人一種“重壓在負”的感覺:油畫的表面凹凸不平,顏色一片混亂,紅色條紋就像警車上的燈一樣向外伸出,充斥著扭曲、痛苦,就像凌晨的鬧鐘響聲一 樣,嘈雜得讓人抓狂。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可是隨後,德·庫寧發生了360 度的驚人轉變,就像馬勒的交響曲, 在刺耳的聲音突然沉寂的那一刻,你就置身於牛鈴和鋼琴聲編織的田園風光裡了。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20世紀50年代晚期,德·庫寧開始在紐約城外活動。1963年,他搬到長島的斯普林斯定居,《粉色黎明》就是在這一年創作的,畫的就是他工作室附近海域的風光。德·庫寧採用了水仙黃、知更鳥藍和意大利畫家提埃坡羅的獨特粉紅,畫作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快活。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然而,恬靜的風格沒有持續太久。越來越多的女人走進了他的創作,她們就像一個個被撕裂的巨大傷口。德·庫寧的第一批雕塑也是如此:斑駁骯髒的銅鑄小人兒構成同樣滿布斑點的較大人體。至20 世紀80 年代,德·庫寧又發動了 一場大清理:純白色橫幅畫布上突然間只剩下三種顏色——紅、黃、藍。這也是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基礎色。當時年逾八旬的德·庫寧出現了腦萎縮的症狀,到1987 年病情已無法控制,直到1997年溘然長逝。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END-

抽象表現主義大家 | 德庫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