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抹掉的《中國營造學社》奠基人,朱啟鈐的故事

被抹掉的《中國營造學社》奠基人,朱啟鈐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他是著名政治家梁啟超的兒子,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出名的我國第一批建築學家,他除了在建築上有很高的造詣,在保護文物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中國的很多古建築到現在之所以能夠復原,有那麼多詳細的數據,很大的功勞都是這位梁思成先生。但是人們不知道的是,朱啟鈐也是一個文物保護的先驅,他也保護了很多文物,梁思成也接受過他的很多幫助,所以朱啟鈐是被抹掉的奠基人。

也許現在的人不知道,早在1915年北京已開始有計劃地進行市政工程建設,那時候正陽門箭樓、東西長安街、南北長街與南北池街這些著名的街道已經經過改造打通,而主持這項工作的就是朱啟鈐。

在抗日戰爭時期,梁思成和他夫人的文物保護工作進行的非常艱難,但是在這個時候朱啟鈐給予了他們夫婦極大的幫助,當時有一批歷史資料因為浸水而遭到了破壞,也是在朱啟鈐的幫助下修復完成的,這些資料今天還在清華大學博物館之中。所以說朱啟鈐,一個被抹掉的奠基人。

同樣少有人知曉的是,1925年,25歲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生梁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從國內寄來北宋匠人李誡撰寫的《營造法式》一書,“興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國古代建築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在那裡撰寫了《中國建築史》,成為建築學一代宗師。而《營造法式》一書的發現者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創始人,正是朱啟鈐。

被抹掉的《中國營造學社》奠基人,朱啟鈐的故事

朱啟鈐(1872~1964),字桂辛,晚年號蠖公,人們稱他桂老。祖籍貴州開州(今開陽),1872年生於河南信陽,1964年2月26日卒於北京,享年92歲,幾乎長達一個世紀。他的一生經歷了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民國、日偽、新中國五個歷史時期。

中國北洋政府官員,工藝美術家。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光緒舉人。1903年任京師大學堂譯書館監督。後歷任北京城內警察總監、東三省蒙務局督辦、津浦路北段總辦等職。1912年7月起,連任陸徵祥、趙秉鈞內閣交通部總長。1913年8月代理國務總理,稍後任熊希齡內閣內務部總長。1914年兼任京都市政督辦。1915年擁護袁世凱復闢帝制,12月任登極大典籌備處辦事員長(處長)。1916年袁世凱死後,以帝制禍首之一遭通緝。1918年獲赦免,8月當選為安福國會參議院副議長。1919年任南北議和北方總代表。和談破裂後退出政界,先後寓居津、滬。並曾經辦中興煤礦、中興輪船公司等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著有《蠖園文存》《存素堂絲繡錄》《女紅傳徵略》《絲繡筆記》《芋香錄詩》《清內府刻絲書畫考》《清內府刺繡書畫考》《漆書》等。1927年根據日本傳抄本重新刊刻久已失傳的《髹飾錄》。

被抹掉的《中國營造學社》奠基人,朱啟鈐的故事

“朱啟鈐是中國古建築研究工作的開拓者與奠基人,沒有他,就不可能在上個世紀30年代出現像梁思成這樣的建築學領軍人物,我們讀到《中國建築史》的年份,還不知要推遲多少年。”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崔勇這樣評價朱啟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