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篇有關雍和宮大街改造文章,為什麼受到20萬人關注?

一篇文章受到20萬人的閱讀和關注

12月27日,發佈了一條"看完改造後的雍和宮大街,不知是何感想"的微頭條,截止到週六晚就有

20萬人閱讀關注。大家就大街改造後狀態有來自各地的近70條評論,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見,褒貶不一。在此,真誠感謝今日頭條的推薦和頭條朋友的支持,由此看到大家發自內心的對北京改善發展的關注以及對北京的熱愛。

雍和宮大街由於國子監和雍和宮兩大旅遊景點的原因,也就成為了重要的通行大街,經常是車水馬龍,人員川流不息。我於1999年就在附近的柏林寺辦公,經歷了這條大街發展變化過程。眼看著從原先的幾家商鋪,逐步發展到幾十家,只到周邊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是商鋪和相關服務的場面,很是熱鬧。這樣,也造成了道路擁堵混亂,影響周邊居民正常生活,假冒偽劣產品充斥。那時,如趕上初一或十五進出車都困難。


我的一篇有關雍和宮大街改造文章,為什麼受到20萬人關注?


我的一篇有關雍和宮大街改造文章,為什麼受到20萬人關注?


我的一篇有關雍和宮大街改造文章,為什麼受到20萬人關注?


此次整改修繕,風格統一,古樸典雅,用料和做工上乘精細。一些臨時商鋪全部杜絕,只留下幾家正規門面房,整條大街整潔清淨許多,但也缺失了一些人氣。北京作為首都,正下大力提升城市形象,這幾年在文物古蹟騰退,城市街巷改善投入了很大的財力和精力,我在走衚衕之中深有體會,如:前門打磨廠街的整治;達智橋衚衕的治理;沈家本故居的騰退與使用都是很好的傳承與保護,當然也看到了一些問題,就是在修繕時應保持原有建築風格,做到“修舊如舊”為好。

其實,一個古都的保護與傳承是需要一種精神的,正如前段時間走訪朱啟鈐先生故居時,感悟朱先生所說:知道要做的事有“歷劫不磨”的價值,就去做好了,"但務耕耘、不計收穫"。我們今天是不是應該學習朱先生當年為了與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探尋中國古建的保護與傳承而傾盡家產的精神。


我的一篇有關雍和宮大街改造文章,為什麼受到20萬人關注?


我的一篇有關雍和宮大街改造文章,為什麼受到20萬人關注?

一個北京胡同記錄傳播者,與您分享衚衕裡的人和事

我一個北京胡同記錄傳播者,我和大家一樣,深愛著這座城市。九年間基本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見證了北京的變遷與發展,有時痛心,有時欣慰。但感覺自己還是幸運的,能夠看到和記錄了一些歷史印記,因為今天有些已經消失了。

有人曾問過我,北京胡同文化是什麼?我一時語塞。但我知道,北京建都3000多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的過往在北京城的每個角落都留下的印記,多少歷史事件、仁人志士、文人豪傑在這裡發生和經歷,那這一切就是源於北京的每一條街巷。

這裡有王府寺院、名人故居、各地會館、歷史建築、老商鋪、四合院……每一處都有故事,記錄著他們曾經奮鬥的歷程,比任何歷史書都要精彩和樸實。你看到的不是簡單的一所房子,而是一段歷史、一個時代的記憶,我們怎能讓他消失呢?


我的一篇有關雍和宮大街改造文章,為什麼受到20萬人關注?

記錄和傳播大於說教,最起碼有一天我們可以指著某座大廈說,這裡曾是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故居,那裡你曾在此居住過。有些東西失去了,也就慢慢淡忘了,我們的理念不是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嗎。但幸運的是有些我記錄了下來,這麼多年來,我的業餘時間基本用在走衚衕拍衚衕上了,在用雙腿走遍每一條衚衕,記錄了那些歷史和故事。我會把這些影像故事通過今日頭條這個平臺講給大家看,讓這一切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記住衚衕裡的那些人和事,這裡可能就有你我的故事。

我是“紫禁城下的衚衕”,北京胡同記錄傳播者,真拍實感,希望得到您的關注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