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篇有关雍和宫大街改造文章,为什么受到20万人关注?

一篇文章受到20万人的阅读和关注

12月27日,发布了一条"看完改造后的雍和宫大街,不知是何感想"的微头条,截止到周六晚就有

20万人阅读关注。大家就大街改造后状态有来自各地的近70条评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见,褒贬不一。在此,真诚感谢今日头条的推荐和头条朋友的支持,由此看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对北京改善发展的关注以及对北京的热爱。

雍和宫大街由于国子监和雍和宫两大旅游景点的原因,也就成为了重要的通行大街,经常是车水马龙,人员川流不息。我于1999年就在附近的柏林寺办公,经历了这条大街发展变化过程。眼看着从原先的几家商铺,逐步发展到几十家,只到周边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是商铺和相关服务的场面,很是热闹。这样,也造成了道路拥堵混乱,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假冒伪劣产品充斥。那时,如赶上初一或十五进出车都困难。


我的一篇有关雍和宫大街改造文章,为什么受到20万人关注?


我的一篇有关雍和宫大街改造文章,为什么受到20万人关注?


我的一篇有关雍和宫大街改造文章,为什么受到20万人关注?


此次整改修缮,风格统一,古朴典雅,用料和做工上乘精细。一些临时商铺全部杜绝,只留下几家正规门面房,整条大街整洁清净许多,但也缺失了一些人气。北京作为首都,正下大力提升城市形象,这几年在文物古迹腾退,城市街巷改善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和精力,我在走胡同之中深有体会,如:前门打磨厂街的整治;达智桥胡同的治理;沈家本故居的腾退与使用都是很好的传承与保护,当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就是在修缮时应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做到“修旧如旧”为好。

其实,一个古都的保护与传承是需要一种精神的,正如前段时间走访朱启钤先生故居时,感悟朱先生所说:知道要做的事有“历劫不磨”的价值,就去做好了,"但务耕耘、不计收获"。我们今天是不是应该学习朱先生当年为了与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探寻中国古建的保护与传承而倾尽家产的精神。


我的一篇有关雍和宫大街改造文章,为什么受到20万人关注?


我的一篇有关雍和宫大街改造文章,为什么受到20万人关注?

一个北京胡同记录传播者,与您分享胡同里的人和事

我一个北京胡同记录传播者,我和大家一样,深爱着这座城市。九年间基本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见证了北京的变迁与发展,有时痛心,有时欣慰。但感觉自己还是幸运的,能够看到和记录了一些历史印记,因为今天有些已经消失了。

有人曾问过我,北京胡同文化是什么?我一时语塞。但我知道,北京建都3000多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的过往在北京城的每个角落都留下的印记,多少历史事件、仁人志士、文人豪杰在这里发生和经历,那这一切就是源于北京的每一条街巷。

这里有王府寺院、名人故居、各地会馆、历史建筑、老商铺、四合院……每一处都有故事,记录着他们曾经奋斗的历程,比任何历史书都要精彩和朴实。你看到的不是简单的一所房子,而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记忆,我们怎能让他消失呢?


我的一篇有关雍和宫大街改造文章,为什么受到20万人关注?

记录和传播大于说教,最起码有一天我们可以指着某座大厦说,这里曾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居,那里你曾在此居住过。有些东西失去了,也就慢慢淡忘了,我们的理念不是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吗。但幸运的是有些我记录了下来,这么多年来,我的业余时间基本用在走胡同拍胡同上了,在用双腿走遍每一条胡同,记录了那些历史和故事。我会把这些影像故事通过今日头条这个平台讲给大家看,让这一切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记住胡同里的那些人和事,这里可能就有你我的故事。

我是“紫禁城下的胡同”,北京胡同记录传播者,真拍实感,希望得到您的关注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