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01

在“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封建時代,

中國讀書人不太瞧得起工匠。

再華美的樓閣,再精巧的斗拱,

不過是奇淫巧技,難登大雅之堂。

工匠手藝基本靠口口相傳,

幾乎沒有文字記述傳下。

以至於近代建築學科正式構建時,

中國的建築史竟然是一片空白。

1919年朱啟鈐偶然從江南圖書館發現了

一本古籍抄本——《營造法式》

這是北宋官方頒佈的一部

建築設計、施工的規範書。

作者是時任將作監的李誡。

它記錄了當時建築的各種建造圖例和標準,

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一部建築標準手冊。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然而因為時代久遠,內容專業,

當中的許多術語根本沒人看得懂,

簡直像是一本天書。

但這個對近代城市建設頗有心得的人知道,

這一本書,

必然就是打開中國建築史空白局面的鑰匙。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朱啟鈐

圍繞對這本書的研究,

朱啟矜牽頭成立了營造學社

起初地點就在他家,

請了幾位老先生來釋讀。

但老學究們讀得懂古文,

卻不懂建築。

基本上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若是常人恐怕到此就放棄了,

但“事必果乾”的朱啟矜偏偏倔強。

他發動人脈為學社請來當時的學術精英,

這份金光燦燦的名單令人咋舌:

中央大學建築系教授劉敦禎,

建築師楊廷寶、趙深,

史學家陳垣,

地質學家李四光,

考古學家李濟……

還有當時在東北大學建築系任教的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這個在故宮廢棄朝房辦公的民間學術團體,

儼然已經成為中國建築學界的風暴中心。

“營造學會”也更名為“

中國營造學社”,

發行《中國營造學社彙刊》,

朱啟鈐親自擔任社長。

這是1930年。

受過西學訓練的梁思成知道,

要想真正讀懂《營造法式》,

閉門造車是決不可取的,

必須進行大量的田野考察。

從1932年到1937年的5年裡,

學社成員奔走於大江南北的荒山野嶺間,

冒著生命攀爬測繪。

薊縣獨樂寺觀音閣、應縣木塔

趙州橋、五臺山佛光寺.....

一座座沉睡在歷史迷霧中的古建築,

被輕輕拂去灰塵,

那些被遺忘的過往以量尺為媒介,

化作紙筆間珍貴的數據。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然而,

學社成員們還沒來得及品味自己的辛勞成果時,

日寇的炮火已無情地在中華大地上肆虐。

1940年,中國營造學社不得不遷往抗日大後方

——四川省宜賓市李莊鎮。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梁思成和莫宗江在李莊營造學社工作室內

山河破碎,遍地烽煙,

人心惶惶,前景難料。

這是一段難以用文字梳理的艱苦歲月。

在生計都只能勉強維持的時候,

營造學社依舊堅持開展學術研究,

對西南地區近50個縣的古建築

進行了實地調查,

蒐集到了大量珍貴的證據。

當抗日戰爭終於結束,

營造學社卻因為經費斷絕,

社員大半離職而停止活動。

悲涼的結局彷彿是英雄的宿命,

所以我更願意理解為

這是他以開創者的姿態,

在完成使命之後,

功成身退地悄悄謝幕......

02

1939年的四川考察是營造學社南遷以來

規模最大的一次學術調查活動,

也是營造學社最後一次野外長程考察。

梁思成一行沿川陝公路北上,

又順嘉陵江而下,

在近半年的時間裡,

他們往返奔波,跑了大半個四川。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

巴蜀地區保存了許多風格多樣的古代建築,

還有一些獨具地方特色。

這次考察營造學社也是收穫頗豐,

除了數據測繪還拍攝了大量照片。

只可惜一部分資料因為時局所限,保存不善,

沒未發表就不知所蹤。

或許上天也不願讓這些寶貴材料

只埋在故紙堆裡不見天日、

幾年前,央視編導胡勁草拍攝

《梁思成 林徽因》紀錄片時,

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資料室查閱資料,

偶然在一個藍布包袱裡

發現了五百多張黑白照片,

正是當年營造學社川康古建築考察的其中一站

——廣漢縣城的古建築照片。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現在的廣漢這座小城

因為三星堆遺址的發現而世界聞名,

然而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

這裡也不過就是個普普通通封閉保守的小縣城。

1939年,梁思成與劉敦楨

第一次走進了成都以北的古城廣漢。

當時戰亂頻頻,

廣漢上空拉響的警報打斷了他們考察的安排,

只在廣漢城內停留了短短一天。

但是滿城保存完好、鱗次櫛比的精美古建

還是給梁劉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是因緣際會。

1941年,廣漢人戴季陶先生倡議重修縣誌,

他們這才有了再次前往的機會。

這次,營造學社在廣漢盤桓良久,

留下了一整套建築物的照片,

並進行詳細測繪,

這也是營造學社停留時間最長、

拍攝建築最多的縣城。

此時近代化還沒有以迅猛之勢強勢侵入,

這座小城雖經歷了炮火戰亂,

但仍保持了傳統中國城市最原始的狀態。

城牆、牌坊、衙門、文廟、

關岳廟、城隍廟、奎星閣等建築,

是每座城市的標準配置。

恢宏的城牆與蜿蜒的護城河作為屏障

共同守衛全城百姓的安危;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廣漢西城門,重簷歇山頂的門樓,劵拱上寫著“驅除倭寇”四個大字,城牆上“萬眾一心”美術字也清晰可見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在長達千年的歷史上,雒城屢興屢廢,梁思成看到的雒城修建於清乾隆年間,圖為東門炮樓

晨鐘暮鼓的鐘鼓樓準時響起,

指揮作息,也見證歲月流逝;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城隍廟鐘鼓樓,晨鐘暮鼓,鐘鼓樓也是成了城市、祠廟、會館中常見的禮儀性建築

高大的牌坊上寫滿故事,

標榜功德,宣揚忠孝,

是傳統道德的具象表現;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成都到廣漢的路上四座牌坊魚貫而立,根據梁思成的記載,它們均為清代節孝坊

供奉著神明祖先的寺廟宗祠

是人們精神崇拜和心靈寄託;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山門懸山頂,中有“龍居古剎”幾個大字,左右各有一道券拱形側門,連接攔馬牆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營造學社在俸氏祠只拍下了一張照片,一個小男孩正走向宗祠,木門上威武的門神正在保家護院,牆上還繪有壁畫

文廟祭祀孔子,奎星閣供奉魁星,

延續著源遠流長的文脈;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奎星閣建在南門城牆上,如文筆高懸,漢州八景之一的“奎樓文筆”即是此處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清代的書院已經取代文廟,成為民間教育的中堅力量,湔江書院曾是廣漢著名的書院

雖然已經改朝換代,

府衙也改為縣政府,

但依舊是全城的政治中心。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梁思成來時,牌坊上的戒石銘已換成“天下為公”,牌坊上坐著幾個兵丁,院牆上“抗戰必勝”幾個大字令人嗅到抗戰的氣息

在營造學社考察廣漢期間,

他們還拍下了茶館、會館、祠堂、商鋪、

民居、碾房、牛棚這些日常的建築。

雖是拍建築,但縈繞建築的煙火氣和人情味

透過照片,我們也能品味一二。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金輪場,百姓趕場都在簷廊下進行。晴天不被太陽曬,雨天不被大雨淋。客棧、青樓、茶館、酒樓、油房、藥鋪、鐵匠鋪一家連著一家,商賈、文人、香客、遊客、販夫絡繹不絕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高駢鎮廣東會館戲臺簡直就是雕塑的殿堂,歇山式的房頂上,雙龍戲珠,鴟吻銜脊,辟邪向天怒吼,武將、童子、仙人自得其樂

那個夏天,營造學社走遍了廣漢的縣城鄉間。

飄逸古樸的龍居寺壁畫,

繁複細膩的文廟欞星門,

恢弘壯麗的高大牌坊,

五味雜陳的葫蘆茶社,

滄桑變化的城隍廟,

改弦更張的縣府衙,

......

簷牙斗拱,壁畫彩塑,

雕龍畫鳳,獸脊螭簷。

這座小城如同中國古建築的博物館,

令梁思成沉迷,感慨,流連。

03

林洙說,梁思成晚年還常跟她說起廣漢,

那座古建林立、匠心細造的西南小城。

那這座城的後來呢?

答案我們都心知肚明。

城內外的五十二座牌坊,

上世紀50年代被拆解了填地基,

抑或是修豬圈,

寺院的石頭、木料被用來修建影劇場,

還有更多的建築在挖掘機的機械手臂下

變成了一片廢墟瓦礫。

當年營造學社拍攝的七十餘處古建築,

如今只有文廟、龍居寺、溪南祠、

益蘭祠、四川會館等留存下來。

這座小城終究還是被近代化的浪潮吞沒了。

幸得這套照片讓我們能夠窺見它的歷史原貌,

但是中國更多的古城、

更多的古建築卻在無聲無息間,

從地面上,從人們的記憶中慢慢地消失了。

城市的發展必然是不斷建設的過程,

這其中真的找不到古建的容身之所嗎?

老房子的最終結局

就註定是被推倒、被遺忘嗎?

更可笑的是,現在我們推倒一座座古建,

卻建起一座座“仿古建”。

連真正的中國古建築標準形制都沒有做到,

談何彰顯文化底蘊,

不過是附庸風雅,貽笑大方。

七十多年前,梁思成在

《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一文中

就提出了這樣的憂慮:

“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毀逾半,蕪雜可哂,

充滿非藝術之建築。

純中國式之秀美或壯偉的舊市容,

或破壞無遺,或僅餘大略,市民毫不覺可惜。”

然而七十多年過去了,

這個問題解決了嗎?

沒有!沒有.....

拆除仍在繼續,古建還在消失。

到底在城市發展和文化傳承中如何取捨,

才能讓這份民族共有的有形財富

不要以這麼悲涼的方式消失?

吾輩當共思之。

相關展覽

影子之城——營造學社鏡頭下的廣漢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展覽時間:2018年6月9日——2018年8月31日

展覽地點:成都博物館三樓四號臨展廳

560張照片,還原一座「影子之城」

參考書目:蕭易《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

圖片資料來自成都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