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01

在“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封建时代,

中国读书人不太瞧得起工匠。

再华美的楼阁,再精巧的斗拱,

不过是奇淫巧技,难登大雅之堂。

工匠手艺基本靠口口相传,

几乎没有文字记述传下。

以至于近代建筑学科正式构建时,

中国的建筑史竟然是一片空白。

1919年朱启钤偶然从江南图书馆发现了

一本古籍抄本——《营造法式》

这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

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作者是时任将作监的李诫。

它记录了当时建筑的各种建造图例和标准,

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一部建筑标准手册。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然而因为时代久远,内容专业,

当中的许多术语根本没人看得懂,

简直像是一本天书。

但这个对近代城市建设颇有心得的人知道,

这一本书,

必然就是打开中国建筑史空白局面的钥匙。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朱启钤

围绕对这本书的研究,

朱启矜牵头成立了营造学社

起初地点就在他家,

请了几位老先生来释读。

但老学究们读得懂古文,

却不懂建筑。

基本上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若是常人恐怕到此就放弃了,

但“事必果干”的朱启矜偏偏倔强。

他发动人脉为学社请来当时的学术精英,

这份金光灿灿的名单令人咋舌:

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

建筑师杨廷宝、赵深,

史学家陈垣,

地质学家李四光,

考古学家李济……

还有当时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的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这个在故宫废弃朝房办公的民间学术团体,

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风暴中心。

“营造学会”也更名为“

中国营造学社”,

发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朱启钤亲自担任社长。

这是1930年。

受过西学训练的梁思成知道,

要想真正读懂《营造法式》,

闭门造车是决不可取的,

必须进行大量的田野考察。

从1932年到1937年的5年里,

学社成员奔走于大江南北的荒山野岭间,

冒着生命攀爬测绘。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

赵州桥、五台山佛光寺.....

一座座沉睡在历史迷雾中的古建筑,

被轻轻拂去灰尘,

那些被遗忘的过往以量尺为媒介,

化作纸笔间珍贵的数据。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然而,

学社成员们还没来得及品味自己的辛劳成果时,

日寇的炮火已无情地在中华大地上肆虐。

1940年,中国营造学社不得不迁往抗日大后方

——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梁思成和莫宗江在李庄营造学社工作室内

山河破碎,遍地烽烟,

人心惶惶,前景难料。

这是一段难以用文字梳理的艰苦岁月。

在生计都只能勉强维持的时候,

营造学社依旧坚持开展学术研究,

对西南地区近50个县的古建筑

进行了实地调查,

搜集到了大量珍贵的证据。

当抗日战争终于结束,

营造学社却因为经费断绝,

社员大半离职而停止活动。

悲凉的结局仿佛是英雄的宿命,

所以我更愿意理解为

这是他以开创者的姿态,

在完成使命之后,

功成身退地悄悄谢幕......

02

1939年的四川考察是营造学社南迁以来

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调查活动,

也是营造学社最后一次野外长程考察。

梁思成一行沿川陕公路北上,

又顺嘉陵江而下,

在近半年的时间里,

他们往返奔波,跑了大半个四川。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巴蜀地区保存了许多风格多样的古代建筑,

还有一些独具地方特色。

这次考察营造学社也是收获颇丰,

除了数据测绘还拍摄了大量照片。

只可惜一部分资料因为时局所限,保存不善,

没未发表就不知所踪。

或许上天也不愿让这些宝贵材料

只埋在故纸堆里不见天日、

几年前,央视编导胡劲草拍摄

《梁思成 林徽因》纪录片时,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查阅资料,

偶然在一个蓝布包袱里

发现了五百多张黑白照片,

正是当年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考察的其中一站

——广汉县城的古建筑照片。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现在的广汉这座小城

因为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而世界闻名,

然而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

这里也不过就是个普普通通封闭保守的小县城。

1939年,梁思成与刘敦桢

第一次走进了成都以北的古城广汉。

当时战乱频频,

广汉上空拉响的警报打断了他们考察的安排,

只在广汉城内停留了短短一天。

但是满城保存完好、鳞次栉比的精美古建

还是给梁刘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是因缘际会。

1941年,广汉人戴季陶先生倡议重修县志,

他们这才有了再次前往的机会。

这次,营造学社在广汉盘桓良久,

留下了一整套建筑物的照片,

并进行详细测绘,

这也是营造学社停留时间最长、

拍摄建筑最多的县城。

此时近代化还没有以迅猛之势强势侵入,

这座小城虽经历了炮火战乱,

但仍保持了传统中国城市最原始的状态。

城墙、牌坊、衙门、文庙、

关岳庙、城隍庙、奎星阁等建筑,

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

恢宏的城墙与蜿蜒的护城河作为屏障

共同守卫全城百姓的安危;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广汉西城门,重檐歇山顶的门楼,劵拱上写着“驱除倭寇”四个大字,城墙上“万众一心”美术字也清晰可见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上,雒城屡兴屡废,梁思成看到的雒城修建于清乾隆年间,图为东门炮楼

晨钟暮鼓的钟鼓楼准时响起,

指挥作息,也见证岁月流逝;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城隍庙钟鼓楼,晨钟暮鼓,钟鼓楼也是成了城市、祠庙、会馆中常见的礼仪性建筑

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

标榜功德,宣扬忠孝,

是传统道德的具象表现;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成都到广汉的路上四座牌坊鱼贯而立,根据梁思成的记载,它们均为清代节孝坊

供奉着神明祖先的寺庙宗祠

是人们精神崇拜和心灵寄托;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山门悬山顶,中有“龙居古刹”几个大字,左右各有一道券拱形侧门,连接拦马墙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营造学社在俸氏祠只拍下了一张照片,一个小男孩正走向宗祠,木门上威武的门神正在保家护院,墙上还绘有壁画

文庙祭祀孔子,奎星阁供奉魁星,

延续着源远流长的文脉;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奎星阁建在南门城墙上,如文笔高悬,汉州八景之一的“奎楼文笔”即是此处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清代的书院已经取代文庙,成为民间教育的中坚力量,湔江书院曾是广汉著名的书院

虽然已经改朝换代,

府衙也改为县政府,

但依旧是全城的政治中心。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梁思成来时,牌坊上的戒石铭已换成“天下为公”,牌坊上坐着几个兵丁,院墙上“抗战必胜”几个大字令人嗅到抗战的气息

在营造学社考察广汉期间,

他们还拍下了茶馆、会馆、祠堂、商铺、

民居、碾房、牛棚这些日常的建筑。

虽是拍建筑,但萦绕建筑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透过照片,我们也能品味一二。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金轮场,百姓赶场都在檐廊下进行。晴天不被太阳晒,雨天不被大雨淋。客栈、青楼、茶馆、酒楼、油房、药铺、铁匠铺一家连着一家,商贾、文人、香客、游客、贩夫络绎不绝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高骈镇广东会馆戏台简直就是雕塑的殿堂,歇山式的房顶上,双龙戏珠,鸱吻衔脊,辟邪向天怒吼,武将、童子、仙人自得其乐

那个夏天,营造学社走遍了广汉的县城乡间。

飘逸古朴的龙居寺壁画,

繁复细腻的文庙棂星门,

恢弘壮丽的高大牌坊,

五味杂陈的葫芦茶社,

沧桑变化的城隍庙,

改弦更张的县府衙,

......

檐牙斗拱,壁画彩塑,

雕龙画凤,兽脊螭檐。

这座小城如同中国古建筑的博物馆,

令梁思成沉迷,感慨,流连。

03

林洙说,梁思成晚年还常跟她说起广汉,

那座古建林立、匠心细造的西南小城。

那这座城的后来呢?

答案我们都心知肚明。

城内外的五十二座牌坊,

上世纪50年代被拆解了填地基,

抑或是修猪圈,

寺院的石头、木料被用来修建影剧场,

还有更多的建筑在挖掘机的机械手臂下

变成了一片废墟瓦砾。

当年营造学社拍摄的七十余处古建筑,

如今只有文庙、龙居寺、溪南祠、

益兰祠、四川会馆等留存下来。

这座小城终究还是被近代化的浪潮吞没了。

幸得这套照片让我们能够窥见它的历史原貌,

但是中国更多的古城、

更多的古建筑却在无声无息间,

从地面上,从人们的记忆中慢慢地消失了。

城市的发展必然是不断建设的过程,

这其中真的找不到古建的容身之所吗?

老房子的最终结局

就注定是被推倒、被遗忘吗?

更可笑的是,现在我们推倒一座座古建,

却建起一座座“仿古建”。

连真正的中国古建筑标准形制都没有做到,

谈何彰显文化底蕴,

不过是附庸风雅,贻笑大方。

七十多年前,梁思成在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中

就提出了这样的忧虑:

“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毁逾半,芜杂可哂,

充满非艺术之建筑。

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

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

然而七十多年过去了,

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没有!没有.....

拆除仍在继续,古建还在消失。

到底在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中如何取舍,

才能让这份民族共有的有形财富

不要以这么悲凉的方式消失?

吾辈当共思之。

相关展览

影子之城——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广汉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展览时间:2018年6月9日——2018年8月31日

展览地点:成都博物馆三楼四号临展厅

560张照片,还原一座「影子之城」

参考书目:萧易《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

图片资料来自成都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