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舊城改造第一人,因爲他,你才能看到如今這般模樣的北京城!

看到如今北京四通八達的道路,很難想到北京舊城的模樣。早年間的北京,不管是南來還是北往都要繞著皇城走,道路可謂是相當不便。但是,因為他開創性的壯舉,我們才得以看到現在的北京,他是我們最該銘記的人——朱啟鈐先生。


北京舊城改造第一人,因為他,你才能看到如今這般模樣的北京城!


朱啟鈐(1872—1964),字桂辛、桂莘,號蠖公、蠖園,祖籍貴州開州(貴州開陽)。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文史館館員,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是實業家、文物收藏家、古建研究專家、著名工藝美術學者。著有《蠖園文存》《存素堂絲繡錄》《女紅傳徵略》《絲繡筆記》《芋香錄詩》《清內府刻絲書畫考》《清內府刺繡書畫考》《漆書》等。


北京舊城改造第一人,因為他,你才能看到如今這般模樣的北京城!

朱啟鈐與夫人、女兒們的合影


北京第一座公園落成


北京舊城改造第一人,因為他,你才能看到如今這般模樣的北京城!


如今的北京城裡大大小小的公園不計其數,供人嬉鬧玩樂,但是,早在1914年北京才有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座公園:中央公園(中山公園)。這是由朱啟鈐親自督建的,他將破敗不堪的社稷壇重新設計,精心佈局,改造成了別具匠心的北京第一座公園。

前門地區改造


北京舊城改造第一人,因為他,你才能看到如今這般模樣的北京城!

1915年6月16日,朱啟鈐(中)冒雨主持前門改造工程開工典禮


北京舊城改造第一人,因為他,你才能看到如今這般模樣的北京城!


1914年時任內務總長兼任京都市政督辦的朱啟鈐開始了一系列改造北京的創舉:拆除正陽門甕城、修改大前門;拆除天安門前的千步廊;修築環城鐵路;開闢皇城兩側南北長街和南北池子大街,以大大便利北京南北城的交通;在故宮西華門內武英殿創建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文物陳列所”等。 這些都是造福北京市民的大事。

當年,朱啟鈐提出改建正陽門計劃之初,京城一片譁然,認為此舉將破壞京城風水。反對之聲此起彼伏,但袁世凱為了表示對其的支持,還特製一把銀鎬,上鐫“內務部朱總長啟鈐奉大總統命令修改正陽門,朱總長爰於一千九百一十五年六月十六日用此器拆去舊城第一磚,俾交通永便”。後來朱啟鈐一直珍藏著這把銀鎬,去世後由他的兒子朱海北先生將這把紀念鎬贈給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現珍藏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朱啟鈐所主持的前門改造工程距今已是90多年了。這項工程打通了京城的東西線,為今天北京城的現代化改造奠定了基調,這恐怕是當時誰也沒有想到的。另外,他還主持打通了府右街、南長街與北長街、南池子與北池子,開通了京城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

創辦中國營造學社


北京舊城改造第一人,因為他,你才能看到如今這般模樣的北京城!


1929年,朱啟鈐先生自費創立了我國第一個以現代科學方法研究和保護古代建築遺產為宗旨的民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自任社長,其主要成員有梁思成、劉敦楨、單士元、羅哲文等一代建築專家。

直到1937年北平淪陷,中國營造學社才被迫停辦。其間,先後出版了《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工段營造錄》、《元大都宮苑圖考》、《營造算例》、《牌樓算例》、《清式營造則例》、《梓人遺制》、《哲匠錄》、《同治重修圓明園始末》等書刊。

中國營造學社在中國古建築研究上真的是功不可沒的。朱啟鈐評價:“中國營造學社在歷史上,在美術上皆有歷劫不磨之價值。”

關於天安門廣場改造的建議


北京舊城改造第一人,因為他,你才能看到如今這般模樣的北京城!


朱啟鈐在改造北京城區方面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周恩來總理指示相關部門“關於改造天安門廣場的問題”詢問朱啟鈐先生的意見。他慎重地提出了幾條建議:廣場周圍,不要修建高於天安門城樓的建築;擴建廣場、移動華表時要特別予以保護,尤其天安門西側的華表在庚子年間曾因戰火受損,更要注意;廣場東、西兩面的“三座門”儘可能不要拆等等。他的建議基本都被採納了。“三座門”當時沒有拆除,是後來為拓寬道路才予以遷移的。

逝世後安葬八寶山

1964年2月26日,朱啟鈐先生病逝於北京,享年93歲,而後先生的遺體被安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在嘉興寺開追悼會時,周總理送了一個鮮茉莉花做成的花圈,並由當時的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同志代表總理主持了追悼會。

朱啟鈐先生的一生在披荊斬棘中度過,一直都是心繫人民、國家。 “但務耕耘,不計收穫。”他的話就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