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德州的”九達天衢“牌坊

德州的”九達天衢“牌坊

九達天衢“牌坊

“九達天衢”牌坊是古城德州的標誌性建築,既是德州古城在中國政區中所處交通優勢的真實寫照,也是古城德州的著名景觀。該坊建於明天順年間(1457~1464),由德城東關孝子尹綸出資,位於大西門外迤北、“九達天衢橋”南3米處的御路上。光緒末年,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期間(1899-1901)曾組織人員對該牌坊進行了重修,由舉人建築學者家朱啟鈐具體實施。1952年,因“九達天衢”橋的西半部坍塌,橋口街與米市街聯合將搖搖欲墜的該牌坊拆了,用拆下物料九達天衢橋進行了修整。

“九達天衢”坊是一座橫跨南北驛道,坐北面南的四柱八扒、三層重簷、三門斗拱式石木結構的牌坊。牌坊的頂部為中間高、兩邊低,四周簷子均微微上翹,兩端四角的簷子為突出上翹的大屋頂式木製結構。頂部覆蓋著黃綠相間的琉璃瓦,映襯著硃紅色的柱子。牌坊最高點約8米、總寬約10米。其地面與路面持平,全部由南北向的青石鋪成,並與約3米處的九達天衢橋連接,4根硃紅色主立柱插入基石。每根硃紅色的主立柱,均由兩根“扒柱”(斜支柱)分南北向支撐著,8根“扒柱”的基石上各有一隻栩栩如生的石蛤蟆趴在上面。

德州的”九達天衢“牌坊

德州的”九達天衢“牌坊

(德州老火車站廣場上的“九達天衢”牌坊)

古牌坊中門寬約一丈,兩邊的掖門面寬約5市尺,系人行通道。斗拱重簷之間,是鑲嵌著木雕圖案的擋板,上有牡丹、芍藥、月季、秋菊等花卉,秀麗逼真。中央門楣上鑲嵌著藍底金字的匾額,上書“九達天衢”4個正楷大字。匾額最初為誰所書,因無文獻記載與口頭傳說至今未詳。但知道嘉靖年間重修時,由時任內閣首輔嚴嵩所書;清末重修時,由朱啟鈐書。整座牌坊雕樑畫棟、奇巧美觀。8只石蛤蟆栩栩如生,有的昂首俯腰,有的目睜口張,有的翹頭遠望,有的支爪若跳。由於石質不佳,若干年後有一隻蛤蟆風化開裂,人們就將那隻損壞的石蛤蟆砸掉,留下幾道痕跡,並移到不顯眼的東北角上。後來人們看到的石蛤蟆就成了7只。

關於少了的那隻石蛤蟆,還演繹了一段南蠻子盜寶的民間傳說。傳說有一年德州來了個手搖串鈴的南方遊醫,這個遊醫自小練就了一雙銳利的眼睛,白天能看出各種奇異的寶物,夜間能看透地下3尺。有一天他從九達天衢坊經過,一眼便看出東南角的這隻石蛤蟆成了精。於是,他就在離九達天衢坊不遠的順城街王家老店住了下來。晚上客店關門時,遊醫便離店外出。店夥計李二狗問他何時回來,他說外出配藥,回來的時間定不準。可是遊醫每晚出門,拂曉方回,日子一久,二狗便犯了疑心。一天晚上,遊醫又出門去了,二狗帶好門,悄悄跟在其後面去看個究竟。出了米市街口,二狗忽然發現九達天衢坊東南角的那隻石蛤蟆爬到海子邊上喝水去了,他心中吃了一驚,於是便躲在牆角處偷看。只見遊醫一步一步向在海子邊的石蛤蟆靠近,離石蛤蟆還有20多步,遊醫不走了。看著石蛤蟆喝完水回到原位置上,遊醫便開始往回走,這時已是五更天了。又一天晚上,遊醫離石蛤蟆還有兩步遠,二狗看得心急,情不自禁地喊了聲“快抓住它”,豈料那隻石蛤蟆隨著喊聲頓時又變成了石頭,趴在那裡一動不動了。突然的變故,氣得遊醫把腳一跺說:“眼看到手的寶貝,叫你給衝了”。遊醫盜寶不成,一氣之下離開了德州。從此,那隻石蛤蟆就一直趴在海子邊上。(據德州市旅遊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