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座落在北京市中心

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市中心,地處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北起天安門,南至正陽門,東起中國國家博物館,西至人民大會堂,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

廣場地面全部由經過特殊工藝技術處理的淺色花崗岩條石鋪成,中央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和莊嚴肅穆的毛主席紀念堂,天安門兩邊是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與天安門渾然一體,共同構成天安門廣場。1986年,天安門廣場被評為“北京十六景”之一,景觀名“天安麗日”。

天安門廣場記載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五·二〇運動都在這裡為中國現代革命史留下了濃重的色彩,同時還是無數重大政治、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是中國從衰落到崛起的歷史見證。

2018年7月,北京市確定了天安門廣場等14處遺產點,力爭在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確保到2035年內實現申遺目標。

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後稱天安門。此時的天安門前只是一塊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為明清兩朝舉辦重大慶典和向全國發佈政令的重要場所,也代表著皇權的威嚴。[1]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天安門廣場被當成了入侵者屯兵耀武之地。

民國三年(1914年)五月,北洋政府的朱啟鈐啟動改造舊都城計劃。拆除天安門前千步廊、修築瀝青路、甕城等,原本封閉的宮廷廣場變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開放空間,威嚴、神秘的皇權被消解。正因為朱啟鈐對天安門廣場進行的第一次改造,天安門開始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廣場。

此地座落在北京市中心

1958年的天安門

民國十七年(1928年),蔣介石北伐勝利。七月,北平軍政各界組織7萬人在天安門前舉行祝捷大會。八月二十四日,孫中山遺像被掛上天安門城樓,這是天安門城樓首次掛個人畫像。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偽政府統治下的北京,天安門城樓貼著“建設東亞新秩序”標語。[1]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廣場舉行開國大典。

1950年,因廣場旗杆與天安門之間的距離不夠將來要過遊行隊伍的寬度,天安門前的華表和石獅子被移動了6米。

1954年,拆除了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戶部刑部等衙署、以及倉庫棋盤街等建築,在廣場中建人民英雄紀念碑。

1958年,為迎接十週年國慶,天安門廣場開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擴建。拆除了中華門、棋盤街及廣場上的紅牆,總面積達44公頃,是俄羅斯紅場的9倍。建築師陶宗震曾建議把寬度壓縮以適應周邊道路的連貫,被告知:“不能動,這是毛主席定的。”同時,廣場上豎起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兩側建起的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和軍事博物館,奠定了廣場作為政治中心的基調。

此地座落在北京市中心

1976年的天安門廣場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天安門廣場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改建——修建毛澤東紀念堂。

1988年1月1日,北京國際旅遊年的第一天,天安門城樓正式開放。

1999年10月1日,舉行國慶五十週年大典。

2009年,為迎接國慶六十週年慶典,兩塊巨幕被安置在天安門廣場,屏幕上滾動播出城市的風光片和公益廣告。[1]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

2018年1月1日7時36分,首次由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和軍樂團執行的升國旗儀式在天安門廣場舉行[2]

3

建築佈局

明清時期,天安門廣場是北京紫禁城正門外的一個宮廷廣場,東、西、南三面用圍牆圍成一片普通百姓不可進入的禁地。廣場北起天安門,南至正陽門,東起歷史博物館,西至人民大會堂,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廣場中央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和莊嚴肅穆的毛主席紀念堂,廣場西側是人民大會堂,東側面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南側是兩座建於14世紀的古代城樓--正陽門和前門箭樓。天安門城樓坐落在廣場的北端。天安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通高33.7米。天安門兩邊是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這些雄偉的建築與天安門渾然一體構成了天安門廣場,成為北京的一大勝景。

[3]

此地座落在北京市中心

此地座落在北京市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