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中的「巧匠」、「哲匠」 就是古代專業的設計師和工程師

近些年來,在明清史學界“早期工業化”的研究中, “工匠”文化的研究也是重要的課題。傳統工匠的定義、內涵、特徵、分類均被詳盡考究。“工匠作為專業技術與特長的手工業勞動者,其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三項:一是專業的(專業人員)或手工業行業分工的要素。---二是技術的或專門的技術(技能)的要素。在傳統的手工業生產中,工匠就是技術的主體。---三是藝術的或工藝的要素。以‘工’、‘匠’、或‘梓人’等相稱的傳統工匠,往往又指有專門技藝的工藝品生產者或某一方面造詣與修養較深的藝人。---能集藝術構思、藝術設計和專門製作三者於一身者,為之哲匠。”“傳統工匠在其長期的持續的專業生產勞動中積累著他們的生產經驗和技術。這種工匠經驗和技術不僅表現為物質技術層面,同時還表現為文化的藝術層面。工匠對技術水平的追求,同時也包含著文化藝術的追求。” (餘同元:《傳統工匠現代轉型研究:以江南早期工業化中工匠技術轉型與角色轉換為中心》,天津古籍出版社)

史料中的“巧匠”、“哲匠” 就是古代專業的設計師和工程師

餘同元:《傳統工匠現代轉型研究:以江南早期工業化中工匠技術轉型與角色轉換為中心》

“工人”、“百工”,“匠師”、“匠人”、“機匠”,“巧匠”、“哲匠”一般分別代表著體力勞動工人、技術工人、技術專家層面。在近代工廠出現以前,“巧匠”、“哲匠”就相當於現代的專業設計師和工程師。

筆者認為,可以明確地說,中國文化有兩套系統:

一個是士人文化系統,以讀經、科考、詩文書畫為立世之本,以儒學為核心,更多地完成了文化精神和社會制度的建立。士人崇尚諸如道、理、義、氣等概念的表述,一直處於社會的中心和權力的中心,地位崇高,他們 “重道輕器”,重“形上之道”,視科學技術和工藝為“形下之器”,不屑於具體制作的原理、規則等各種 “術”等“末業”。我華歷史中,士農工商的“四民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信條,根深蒂固。幾千年來,文化人對匠學、匠師之術,不聞不問。古代文化結構中,重道輕器,“百工之事,君子不齒”。在“君子不器”、“道器分塗”、“重士輕工”文化結構中,匠人工藝不見或極少見於士人筆端。誠如中國古代建築的奠基者朱啟鈐先生所言:“中國史家,於工師行宜,向不注意。奇偉如李明仲(按:《營造法式》作者李誡),宋史尚不為立傳。”相較而言,西方文化重視對自然界的探索研究,歐洲工匠社會地位相當高,上層社會如國王和教皇甚至把工匠當作朋友。

史料中的“巧匠”、“哲匠” 就是古代專業的設計師和工程師

李誡:《營造法式》

另一個是匠師文化系統,以工匠和技師為主體,從事物質、技術、工藝的建造,其知識體系不重書本文字,而是以父子、師徒口傳心授的形式相傳。世襲家傳、拜師學徒維護著技術和工藝的存續。木器匠作與古代建築等工藝製作的締造者,在煌煌史籍中,永遠是籍籍無名。史籍之中,對匠師技師的記載,遠遠少於醫卜相巫和江湖之人。當然古代工藝“ 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 (戰國·莊周《莊子·天道》)的特性和行業的保密傳統也加劇了它們不載於史。

史料中的“巧匠”、“哲匠” 就是古代專業的設計師和工程師

中國古代建築的奠基者朱啟鈐

在傳統中國手工業時代物質文化生產中,匠師是體力勞作的主體,也是技術和藝術生產的主體。其勞動是體力和腦力的結合。他們是經驗性技術和科學性技術的承擔者。粗通文墨和有藝術修養者的匠師還承擔著技術的發明、使用工作,同時也肩負著設計的使命,提升器物造型的進步。匠人文化是工藝、科技與藝術一體三面的完美結合。只有到了大工業時代,設計師和工程師的才細分出現。“古代工匠和技師擔負著技術主體的社會角色。近代以後,機器大工業取代工場手工業,工程師逐漸取代工匠成為推動技術發展的主體力量。”(王秀芬:《技術社會角色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現在盛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含的“傳統的手工業技藝”可以對應匠師文化,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理念近年來剛剛形成。

  歷代典章制度、經史子集、書法繪畫、詩詞歌賦等精神構建出自士人之手。而實用的、物質創造全然出自寂寂無聞的匠師之手,“匠學”“匠人之術”是一切中華優秀物質文化靈魂和基礎。生活器用之美,在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陶冶,於市場法則下鑄造,消費者與匠師的互動,是輪煥美器產生巨大的濡養。在這種分析基礎上,可以說“物質創造之美存在於匠學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