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批准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中山先生說:我不同意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農曆一年之歲首,農曆的正月初一,是傳統意義上的年節。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盛大的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十分悠久,有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

袁世凱批准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中山先生說:我不同意

儘管春節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節日,但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這個名稱的使用,卻僅僅只有百年出頭。

現在農曆的正月一日,在民國之前不叫“春節”,而是稱為上日、元日、正日、元辰、新正、新元、元旦等等;而把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是辛亥革命以後的事,是民國袁世凱批准的。

袁世凱批准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中山先生說:我不同意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

1912年1月1日,西洋歷新年的第一天。中山先生在京(南京)宣誓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

同日,中山先生宣佈廢除舊曆,採用陽曆(公曆)計年,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當時,他發佈大總統宣言書,宣言書末尾所署時間為“大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中國人使用陰曆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有人諫言慎重改革。中山回答:“改用陽曆一事,即為我們革命成功後第一件最重大的改革,必須辦到!”

不料,中山先生的這個做法,民間不接受。於是,民間同時流行了兩種曆法,陰曆和陽曆。

袁世凱批准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中山先生說:我不同意

後來,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又發佈命令,要求國人從一九一三年起跟陰曆徹底斷絕關係,如端午節、重陽節、元宵節、春節、七夕等等按陰曆走的傳統節日,一律要改成按陽曆過。

除夕本來是陰曆的臘月二十九或者臘月三十(視大小月而定),現在要改到公曆的12月31日。

春節(當時叫元旦)本來是陰曆的正月初一,現在要改到公曆的1月1日。

袁世凱發佈命令後,還派出專員對機關和學校等單位進行督導,如果發現哪個單位不在元旦(公曆1月1日)那天放年假,要處罰。

臘月底過除夕,正月初一過大年,是老輩子傳下來的規矩,世世代代都那麼過下去,豈是一道禁令就能徹底改變的?民間仍然過了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也照舊。

袁世凱批准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中山先生說:我不同意

1914年1月,時任內務部總長的朱啟鈐為順從民意,於是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本部為順從民意起見,是否有當理合,呈請大總統鑑核施行。”

袁世凱接此呈文後,經過研究,批准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放假。自此,奠定了陽曆年首為元旦,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的並存格局。

袁世凱批准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中山先生說:我不同意

由於將陰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是袁世凱批准的,許多倒袁人士都不同意,都拒絕過這個春節,中山先生還提出廢除這個“春節”節日。但是,民眾不買賬,對中山不滿的人也不同意。

於是,傳統農曆新年歲首第一天正式易名為“春節”,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