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才能越学越好,附操作方法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是全球含金量最高教育奖之一的“一丹奖”得主。让她获得这个奖项的主要原因,是她提出了一个观点。她认为人的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另一种就是成长型思维。而那些在学习上,甚至在整个人生中,走得更高更远的,都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


斯坦福教授: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才能越学越好,附操作方法

卡罗尔·德韦克


卡罗尔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学生在毕业前如果有课程没通过,成绩显示的是“暂未通过”。这个“暂”字很绝妙,能够暗示学生,一门课不及格,不代表你完了,学习的脚步还没停下,需要继续努力,就会有通过的一天。这就是“成长型思维”!


斯坦福教授: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才能越学越好,附操作方法

这就是“成长型思维”!


卡罗尔为了研究“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差异,找了一批10岁左右的孩子,将一些困难和挑战摆到他们面前,看他们做出的反应,并在研究中监测了这群孩子面对困难时的脑部活动图像。


斯坦福教授: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才能越学越好,附操作方法

左边是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右边是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有一部分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他们积极应对困难,并表示他们喜欢挑战。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他们积极地应对挑战,从大大小小的错误中学习到东西,因此大脑一直在高速运转。

另一部分孩子则拥有固定型思维,他们遇到难题以后失败了,就觉得自己很笨,遇到这种难题很惨。固定型思维的孩子,他们在面对困难时选择了逃避,没有投入,所以大脑几乎没有什么活动。

由此可见,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人在处理事情时候的区别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加专注过程,而不是结果!拥有成长思维的人,认为所有能力都能通过努力培养,每当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时,能看到问题并且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抱怨或推卸责任。因此,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更努力,并擅长于解决问题,学习就会越来越好,将来人生也有更大的选择可能性。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呢?Dweck教授说,不困难,一些很小的干预,就能产生塑造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作用。

1、要表扬过程而非结果

家长在夸奖孩子时,有的家长会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真有天份” 类似这样去夸奖孩子,孩子会形成固定思维,失去成长的心态。

而成长性思维的夸奖是夸奖孩子努力的方向,努力的过程,可以问孩子是怎么做到的,是为何这样想的,让孩子意识到,他们的成功是来源于他们尝试做的方法。

更加明智地表扬孩子,不要表扬孩子的智力或能力,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说,不要表扬孩子拿到了100分,而是表扬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努力,或者表扬他尝试了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肯定孩子学习的过程,能够让他对学习本身产生更大兴趣,而非只看成绩。


斯坦福教授: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才能越学越好,附操作方法

非凡小狮(龚浩同名)


2、关注成长而非天赋

赞美孩子的天赋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选择,可能就是在慢性地扼杀他的成长型思维。在中国,我们常常见到家长承诺给孩子奖励,都是考到了多少分或者什么名次以后。但卡罗尔和华盛顿大学的游戏研究者合作了一款游戏,学生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会因为努力、策略和进步而获得奖励。这样可以让孩子在过程中更加投入。因此,关注孩子的成长,我们家长要更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哪些地方表现得比较好,比如他的努力、专注、坚持、创意、策略等。

3、建设性批评而非打骂批评

在批评方面,固定型思维更多的是表现在侮辱,打骂,体罚孩子 ,而成长性思维批评是有建设性的,是教孩子怎么做才变得更好,是一种教导的方式。

打骂批评会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毁灭性打击,使孩子认为别人的孩子被重视、被表扬仅仅是因为智商高。最终的结果是,他们会拒绝接受挑战和承担风险,担心搞砸了,自己看起来“不聪明”、“很蠢”,长此以往,他们慢慢失去了对学习的积极性。

4、提供挑战性成长环境

给孩子培养成长性思维不是给孩子提供和顺的环境,减少她们的挫折,减少失败的机会,而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合适的有挑战性环境,让她们有更多的表现 自己,才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培养,纠正成长思维的机会。

家长如果能够做到上面几点,就能培养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在学习中热爱学习,在工作时享受工作,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做什么都会很出色、很快乐。

斯坦福教授: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才能越学越好,附操作方法

非凡小狮(龚浩同名)


成长型思维也被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很多国际上顶尖的大企业,定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因为这种心理特征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能为企业带来长足进步。

为什么成长型思维的更容易获得成功?这是因为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得到发展。他们更乐于接受挑战,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更加坚韧,他们认为遇到的挑战可以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挑战越大也就意味着成长的空间越大。即使挑战失败了也不会轻易否定自己,而是从过程中寻找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但固定型思维的人往往害怕失败,他们尤其担心自己被嘲笑和否定,因此拒绝接受挑战。所以他们的发展空间也会受到很大限制,只会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是时容易放弃,因为他们害怕失败。虽然他们也知道努力会带来成功,但往往会去选择忽略这种可能性,因为害怕努力了但依然失败的结果。


斯坦福教授: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才能越学越好,附操作方法

非凡小狮(龚浩同名)


因此,拥有成长型思维对大人也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训练和强化这种思维模式呢?分为三个步骤(到非凡小狮同名维新龚中浩可了解更多信息,送刘墉40节传授刘氏教子秘诀的亲子课程):

第一步,理解大脑的可塑性

我们的大脑和肌肉一样,可塑性很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负责传递信息的组织叫做“突触”,突触会根据环境的刺激不断生长。当我们每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的知识,迎接新的挑战,就会产生新的突触。当强化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时,突触就会得到巩固。而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的大脑灰质,就是从这些新的突触中形成的。也就是说,经常通过思维训练,你会变得更加聪明。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出租车司机的大脑往往会比公交车司机的大脑差生更多的灰质,这是因为公交车司机都是常年行驶在固定的路线上,而出租车司机会经常去到不同的地点,走不同的路线。


斯坦福教授: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才能越学越好,附操作方法

大脑突触在成长


第二步,更加注重过程

与结果相比,我们更应该注重努力的过程。如果你在做事时听到别人对你说“你真聪明,做的太棒了”,或者是“你很努力了,但你可能并不适合做这件事”,这些以能力和结果为中心的评价往往会使你在后续呈现固定型思维特征。因为你会无意间把自己和结果联系在一起,如果自己努力过但没有获得好的结果,就会选择回避挑战,从而避免失败。但如果你在做事时听到的是“你对这件事很负责任”、“你做的这些尝试很有效果”,这些以行动和努力为中心的评价往往会使你在后续趋向于成长型思维。因为你会把自己和努力挂钩,并对自己的努力过程进行反思,做出一些优化和改善。所以不妨经常在做事的过程中肯定自己、鼓励自己,认为自己一定能行。

第三步,敢于跳出舒适区

为了训练和强化成长型思维,我们就必须经常跳出自己的舒适区。那些不愿意跳出舒适区的人,往往会把取得的成果归功于自己的天分。这样的话一直成功还好,一旦遭遇失败,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天生没有这个能力,根本不会去思考做事的过程,去反思究竟为什么会失败。经常跳出舒适区,会促使我们从固定型思维转化为成长型思维。因为你原本不会做或者不敢做的事才能称之为挑战,一旦你尝试去迎接这些挑战时,你就会把目光聚焦于努力的过程,想方设法来提升自己,从而赢得这些挑战。

比如平时你是一个不愿意多走一步的人,但你为了挑战自己,决定三个月后参加42公里的马拉松赛跑。为了完成比赛,这三个月里你会坚持训练,不断让自己可以跑得更快更远。所以即使三个月后你没有在比赛中取得名次,这个努力迎接挑战的过程也会使你获得成长。

以上就是关于成长型思维重要性的介绍,以及训练和强化的步骤。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两种思维模式,只不过有些情况下成长型思维会占上风,而有些时候固定型思维会占上风。通过训练和强化,我们的成长型思维是可以长期占据上风的,愿我们能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