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孩子才能越學越好,附操作方法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是全球含金量最高教育獎之一的“一丹獎”得主。讓她獲得這個獎項的主要原因,是她提出了一個觀點。她認為人的思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另一種就是成長型思維。而那些在學習上,甚至在整個人生中,走得更高更遠的,都是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


斯坦福教授: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孩子才能越學越好,附操作方法

卡羅爾·德韋克


卡羅爾聽說過這樣一件事,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學生在畢業前如果有課程沒通過,成績顯示的是“暫未通過”。這個“暫”字很絕妙,能夠暗示學生,一門課不及格,不代表你完了,學習的腳步還沒停下,需要繼續努力,就會有通過的一天。這就是“成長型思維”!


斯坦福教授: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孩子才能越學越好,附操作方法

這就是“成長型思維”!


卡羅爾為了研究“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差異,找了一批10歲左右的孩子,將一些困難和挑戰擺到他們面前,看他們做出的反應,並在研究中監測了這群孩子面對困難時的腦部活動圖像。


斯坦福教授: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孩子才能越學越好,附操作方法

左邊是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右邊是成長型思維的孩子


有一部分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他們積極應對困難,並表示他們喜歡挑戰。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他們積極地應對挑戰,從大大小小的錯誤中學習到東西,因此大腦一直在高速運轉。

另一部分孩子則擁有固定型思維,他們遇到難題以後失敗了,就覺得自己很笨,遇到這種難題很慘。固定型思維的孩子,他們在面對困難時選擇了逃避,沒有投入,所以大腦幾乎沒有什麼活動。

由此可見,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人在處理事情時候的區別就是,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加專注過程,而不是結果!擁有成長思維的人,認為所有能力都能通過努力培養,每當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時,能看到問題並且努力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在抱怨或推卸責任。因此,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更努力,並擅長於解決問題,學習就會越來越好,將來人生也有更大的選擇可能性。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呢?Dweck教授說,不困難,一些很小的干預,就能產生塑造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作用。

1、要表揚過程而非結果

家長在誇獎孩子時,有的家長會經常對孩子說“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聰明,你真有天份” 類似這樣去誇獎孩子,孩子會形成固定思維,失去成長的心態。

而成長性思維的誇獎是誇獎孩子努力的方向,努力的過程,可以問孩子是怎麼做到的,是為何這樣想的,讓孩子意識到,他們的成功是來源於他們嘗試做的方法。

更加明智地表揚孩子,不要表揚孩子的智力或能力,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比如說,不要表揚孩子拿到了100分,而是表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非常努力,或者表揚他嘗試了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肯定孩子學習的過程,能夠讓他對學習本身產生更大興趣,而非只看成績。


斯坦福教授: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孩子才能越學越好,附操作方法

非凡小獅(龔浩同名)


2、關注成長而非天賦

讚美孩子的天賦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選擇,可能就是在慢性地扼殺他的成長型思維。在中國,我們常常見到家長承諾給孩子獎勵,都是考到了多少分或者什麼名次以後。但卡羅爾和華盛頓大學的遊戲研究者合作了一款遊戲,學生在玩這個遊戲的時候,會因為努力、策略和進步而獲得獎勵。這樣可以讓孩子在過程中更加投入。因此,關注孩子的成長,我們家長要更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哪些地方表現得比較好,比如他的努力、專注、堅持、創意、策略等。

3、建設性批評而非打罵批評

在批評方面,固定型思維更多的是表現在侮辱,打罵,體罰孩子 ,而成長性思維批評是有建設性的,是教孩子怎麼做才變得更好,是一種教導的方式。

打罵批評會對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毀滅性打擊,使孩子認為別人的孩子被重視、被表揚僅僅是因為智商高。最終的結果是,他們會拒絕接受挑戰和承擔風險,擔心搞砸了,自己看起來“不聰明”、“很蠢”,長此以往,他們慢慢失去了對學習的積極性。

4、提供挑戰性成長環境

給孩子培養成長性思維不是給孩子提供和順的環境,減少她們的挫折,減少失敗的機會,而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合適的有挑戰性環境,讓她們有更多的表現 自己,才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培養,糾正成長思維的機會。

家長如果能夠做到上面幾點,就能培養出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在學習中熱愛學習,在工作時享受工作,有這樣的思維方式,做什麼都會很出色、很快樂。

斯坦福教授: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孩子才能越學越好,附操作方法

非凡小獅(龔浩同名)


成長型思維也被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很多國際上頂尖的大企業,定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因為這種心理特徵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能為企業帶來長足進步。

為什麼成長型思維的更容易獲得成功?這是因為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過後天努力而得到發展。他們更樂於接受挑戰,並且積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更加堅韌,他們認為遇到的挑戰可以幫助自己學習和成長。挑戰越大也就意味著成長的空間越大。即使挑戰失敗了也不會輕易否定自己,而是從過程中尋找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改進。但固定型思維的人往往害怕失敗,他們尤其擔心自己被嘲笑和否定,因此拒絕接受挑戰。所以他們的發展空間也會受到很大限制,只會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在前進的過程中遇到障礙是時容易放棄,因為他們害怕失敗。雖然他們也知道努力會帶來成功,但往往會去選擇忽略這種可能性,因為害怕努力了但依然失敗的結果。


斯坦福教授: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孩子才能越學越好,附操作方法

非凡小獅(龔浩同名)


因此,擁有成長型思維對大人也很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訓練和強化這種思維模式呢?分為三個步驟(到非凡小獅同名維新龔中浩可瞭解更多信息,送劉墉40節傳授劉氏教子秘訣的親子課程):

第一步,理解大腦的可塑性

我們的大腦和肌肉一樣,可塑性很強。大腦中神經元之間負責傳遞信息的組織叫做“突觸”,突觸會根據環境的刺激不斷生長。當我們每次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新的知識,迎接新的挑戰,就會產生新的突觸。當強化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時,突觸就會得到鞏固。而讓我們變得更加聰明的大腦灰質,就是從這些新的突觸中形成的。也就是說,經常通過思維訓練,你會變得更加聰明。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出租車司機的大腦往往會比公交車司機的大腦差生更多的灰質,這是因為公交車司機都是常年行駛在固定的路線上,而出租車司機會經常去到不同的地點,走不同的路線。


斯坦福教授: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孩子才能越學越好,附操作方法

大腦突觸在成長


第二步,更加註重過程

與結果相比,我們更應該注重努力的過程。如果你在做事時聽到別人對你說“你真聰明,做的太棒了”,或者是“你很努力了,但你可能並不適合做這件事”,這些以能力和結果為中心的評價往往會使你在後續呈現固定型思維特徵。因為你會無意間把自己和結果聯繫在一起,如果自己努力過但沒有獲得好的結果,就會選擇迴避挑戰,從而避免失敗。但如果你在做事時聽到的是“你對這件事很負責任”、“你做的這些嘗試很有效果”,這些以行動和努力為中心的評價往往會使你在後續趨向於成長型思維。因為你會把自己和努力掛鉤,並對自己的努力過程進行反思,做出一些優化和改善。所以不妨經常在做事的過程中肯定自己、鼓勵自己,認為自己一定能行。

第三步,敢於跳出舒適區

為了訓練和強化成長型思維,我們就必須經常跳出自己的舒適區。那些不願意跳出舒適區的人,往往會把取得的成果歸功於自己的天分。這樣的話一直成功還好,一旦遭遇失敗,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天生沒有這個能力,根本不會去思考做事的過程,去反思究竟為什麼會失敗。經常跳出舒適區,會促使我們從固定型思維轉化為成長型思維。因為你原本不會做或者不敢做的事才能稱之為挑戰,一旦你嘗試去迎接這些挑戰時,你就會把目光聚焦於努力的過程,想方設法來提升自己,從而贏得這些挑戰。

比如平時你是一個不願意多走一步的人,但你為了挑戰自己,決定三個月後參加42公里的馬拉松賽跑。為了完成比賽,這三個月裡你會堅持訓練,不斷讓自己可以跑得更快更遠。所以即使三個月後你沒有在比賽中取得名次,這個努力迎接挑戰的過程也會使你獲得成長。

以上就是關於成長型思維重要性的介紹,以及訓練和強化的步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擁有這兩種思維模式,只不過有些情況下成長型思維會佔上風,而有些時候固定型思維會佔上風。通過訓練和強化,我們的成長型思維是可以長期佔據上風的,願我們能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