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埋葬的女人

作者 | 莲悦

她叫刘采薇,是汉文帝送到匈奴的和亲公主。

熟悉西汉历史的人一定会质疑,关于汉初七十年送往匈奴和亲的女人,史书中没有只言片语的记录,你从何得知她姓刘名采薇?

不错,浩如烟海的史籍里根本没有她们的名字。刘采薇只是多年前在创作一部短篇小说《匈奴》时,我给嫁给匈奴冒顿单于的汉家公主杜撰的名字。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是《诗经》最美的篇章,是一首表现士兵出征、思乡的怨歌。诵读《采薇》的内容,结合和亲公主的命运,那些被历史遗忘、埋葬的到匈奴和亲的少女们,“出塞”是她们手中仅有的单程票,此生再也无法回还。那么,还有比“刘采薇”更切合她们悲惨人生的名字吗?

西汉王朝自高祖刘邦在白登山被匈奴冒顿单于的40万精骑围困了七天七夜之后,便开始用“和亲”政策来解决北方边患。根据本人在《胡马北风啸汉关:汉匈百年战争》一书中的研究,从高祖刘邦到武帝刘彻,汉王朝一共将9个妙龄少女送嫁到匈奴。

而这9个少女,她们姓甚名谁,身世为何,在匈奴有何遭遇,我们这个特别擅长记录的民族,却吝啬的没有为她们留下只言片语。尽管她们为自己的君王、子民,为整个国家、民族牺牲了一切,却如同和她们一起出塞的粮食布帛一般,被冷酷地弃置于苦寒的漠北,再也无人问津。

但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史料出发,对她们的身世背景进行大致的推测。

西汉一朝,被史书记录下来的有名有姓的和亲公主只有三位:远嫁乌孙的刘细君、刘解忧和嫁到匈奴的王昭君。王昭君是汉元帝宫廷中一个家人子,而刘细君和刘解忧都是有罪诸侯王的后人。

刘细君是江都王刘建之女。父亲刘建因谋反未遂自杀,母亲因此被汉武帝诛杀,年幼的刘细君躲过一劫。刘解忧则是楚王刘戊的孙女。刘戊在景帝时期参与“七国之乱”兵败身亡。

西汉时期,文、景、武三朝是送出和亲公主最多的时代,文帝时期4名,景帝2名,武帝送嫁到匈奴和乌孙的和亲公主共3名。结合刘细君、刘解忧两位和亲公主的身世,再联系吕后执政时期曾大肆残害刘姓宗室成员,他们的年轻女眷是否也如同刘细君、刘解忧一般在后来的文、景、武三朝被汉政府以公主的名义送往匈奴和亲?

尽管在史书中我们找不出确实的证据,但汉初七十年,9位前往匈奴的和亲公主的身世很可能即是如此。

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里,柏杨先生写到昭君出塞时认为,远嫁匈奴的王昭君是幸运的,因为她能够拥有比在汉元帝的宫廷中更加温暖的人生。

的确,王昭君在匈奴封号“宁胡阏氏”,拥有尊贵的地位,下嫁两任匈奴单于,并育有一子两女。而留在汉元帝的宫廷中,她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一位闲说汉元帝的白头宫女。

然而,王昭君似的“温暖人生”,绝大多数出塞和亲的女人都无法拥有。特别是汉初七十年远嫁匈奴的女人,她们不仅被祖国刻意遗忘,也在异国被视为敌人。

即便幸运如王昭君,虽然和呼韩邪单于共同育有一子,并被封为右日逐王。但在呼韩邪单于去世后,他与匈奴阏氏们生育的四个儿子在漫长的二十多年中先后成为匈奴单于领导匈奴人民,但王昭君的儿子却始终与匈奴单于位无缘。这还是在南匈奴内附,向汉王朝称藩保塞之后的事,更枉谈汉初七十年,匈奴在军事上力压汉王朝时,那些被送往匈奴的女人以及她们的子嗣的命运了。

绝对不能让汉家公主的子嗣继承单于位,领导匈奴人民,从而出现亲汉的局面,这也许是自和亲伊始,匈奴历任单于的一条“潜规则”。

和亲公主们的命运终归是不幸的,她们大多无法适应异域的婚俗。王昭君曾在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写信给汉成帝,希望归汉,却被成帝拒绝,只能“从其俗”,再嫁呼韩邪单于的儿子。更不幸的则是刘细君,她同样在老乌孙王去世后向汉武帝表明希望归汉,同样被拒,于是再嫁新任乌孙王,不久后在异国他乡郁郁而终。

在短篇小说《匈奴》里,我笔下的和亲公主刘采薇,因为冒顿单于不久于世,她必须再嫁其子老上单于,于是自尽。这,也许才是前往匈奴和亲的女人们最普遍的命运。

作为女人,她们想要的,甚至都不太可能是温暖的人生,因为这太过奢侈。她们要的,不过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最起码的存在感。而不是如同今天这般,被历史无情地彻底埋葬。

将这些女人视作耻辱,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耻辱。

本公号作者新书由三联书店出版

该书以汉匈百年战争为切入点,着重反思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和重农抑商的国家发展模式对西汉王朝盛衰的深刻影响,并与同时代发展的古罗马进行相应的横向对比,力图还原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汉武帝时代和汉匈战争。

被历史埋葬的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