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立足产业现状,避免过于激进

近日,一则关于Uber无人驾驶汽车撞人致死事件引发全球的关注,这是全世界首例完全自动驾驶车辆撞死人事故,该事件的持续发酵让公众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发出质疑,同时也让汽车行业内的自动驾驶从业者开始反思,自动驾驶的技术是否真的已经成熟?它的未来之路到底该怎么走下去?

无人驾驶立足产业现状,避免过于激进

图1:Uber无人驾驶汽车撞人致死事件

从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市警察公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受害者是在夜间横穿马路,但左右两根灯柱加上车辆前大灯的亮度,都没有清晰地照亮行人,而当时道路相对空旷,激光雷达应该可以识别到受害者,但肇事车辆却没有减速,再加上车内的安全驾驶员在大部分时间都低着头,从而酿成了惨剧。

从技术上来讲,Uber的自动驾驶车辆所配备的激光雷达,可以每秒多次的速度生成汽车周围的3D成像,而且它的红外激光脉冲,在检测到物体后,会通过反弹传送给传感器。如果激光雷达运行正常的话,车辆在距离受害者30多米左右的时候,就可以识别到。

无人驾驶立足产业现状,避免过于激进

图2:激光雷达成像

此次事故真的只是自动驾驶技术中的一个“必然失误”吗?硅谷知名投资人、Fusion Fund创始人张璐表示:“确实技术上还有一些缺失,在极端情况下是来不及反应的”。奇点汽车美研中心首席科学家黄浴博士也认为,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应该是以激光雷达为主要感知的自动驾驶系统出现了问题,存在以下几种可能:其一,传感器产生的数据被“忽略”。具体而言,大量的传感器数据在经过预处理以及机器学习检测分类器针对性处理的过程中,有可能选择性的漏掉了数据信息;其二,系统对行人的动作和运动方向缺乏准确的预测。即当行人违规横闯马路时,算法没有跟踪到这些变化从而缺乏有效的反应;其三,安全员失职。从最新的视频和事故分析说明来看,Uber的自动驾驶系统是存在缺陷的,比如行人从左侧横穿至第四个车道时被直接“忽视”撞到,期间经历约3-4秒的时间,这说明感知或者决策方面存在问题。

这场悲剧的发生给正在加速布局自动驾驶的企业泼下一盆冷水,自动驾驶是不是走的太快了?一位美国汽车行业资深人士在事发后呼吁:“这起事件会让消费者对技术的信心倒退好几年,我们必须慢下来。”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呼吁:“在当前的情况下,车企应多做L1、L2的使用,少做L3、L4、L5的演示;应着眼于自动驾驶,少提无人驾驶,我们需要的是在市场上真干”。

来自奇点汽车黄浴博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关于自动驾驶研发路线可分为两派,一个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稳健派,其以研发成本及用户接受度角度为出发点,大都推出L2或介于L2与L3之间的自动驾驶汽车;另一个是以谷歌、Uber为代表的激进派,直接从L4级别入门,基本不考虑驾驶员的问题,它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机器来学习怎么驾驶。从当前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水平来看,该研发路线及模式过于激进”。”

无人驾驶立足产业现状,避免过于激进

图3:自动传感器布置方案

值得欣慰的是,国内造车新势力在自动驾驶研发布局上不同于Uber的激进式路线,而是以稳扎稳打的路线进行战略布局。自动驾驶开发路径从用户最刚需的智能驾驶功能入手,后期通过提前铺设的云平台,以及强大的处理器、传感器等硬件设备,让汽车在丰富的硬件平台上实现功能升级和迭代,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和算法优化逐渐向自主驾驶过渡,这样的研发方式才算得上稳扎稳打。

在汽车产业智能化的变革趋势下,传统车企、互联网科技公司甚至网约车公司纷纷加快布局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应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无人车热潮”。在通往自动驾驶的道路上,唯有立足产业现状以稳健的发展路线方能赢得市场和用户口碑,正如奇点汽车采取的立足用户需求的开放路径,必将促使品牌成就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引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