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魯迅被譽為“民族的脊樑”,我們在中小學時代,讀了很多先生的作品。然而魯迅的小說、散文雖然處處都透露出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民族擔當,但我們還是很難從直觀上理解魯迅先生作為“民族脊樑”的確切內涵。直到我們讀到這麼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什麼是民族脊樑?這就是民族脊樑。事實上,魯迅先生的很多詩句都鐵骨錚錚,豪情萬丈。比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然而最能體現魯迅先生“民族脊樑”之名的,還是這首《自嘲》。

《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這首詩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五、六兩句。然而這兩句到底什麼意思,不少人卻理解錯了。其中的“千夫”所指為何,“孺子牛”所指又為何,不少人一直沒弄明白?本期筆者就為大家重新解讀這篇《自嘲》。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首聯,“華蓋”二字,不易理解。魯迅先生有《華蓋集》,為何名“華蓋”?所謂“華蓋”,乃是星座的名稱,古代認為,命犯華蓋,運勢不佳。魯迅說自己“運交華蓋”,看似寫自己時運不濟,實則是寫當時的社會狀況敗壞,讓人不得“翻身”,處處“碰頭”。聯想到魯迅另一首詩中所言:“廿年居上海,每日見中華。有病不求藥,無聊才讀書。”可見魯迅此時內心之“彷徨”,心中之“吶喊”。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次聯,“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是作者的自畫像。與達官貴人、富商顯貴相比,先生只是“破帽”一頂,這是當時傲岸的文人的真實寫照。要堅持內心的傲岸和正義,就勢必無法與時代同流合汙,只能落得窮困潦倒。這種困境,就如“漏船載酒”,“酒”寓意心中的理想。然而船在“泛中流”,又是“漏船”,又有幾人能夠頂得住風雨,敵得過艱難險阻呢?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縱觀歷史,多少人選擇了苟且,選擇了同流合汙,選擇了“妥協”與“投降”。但魯迅先生不!頸句是歷來最為人們所喜愛,但又誤解最多的一句。“橫眉冷對千夫指”,很多人認為這一句中的“千夫指”,是一個動詞,說的是魯迅不懼怕為“千夫所指”。其實這種解法是錯的,所謂“千夫”指的是群眾,“千夫指”在這裡是一個名詞,指的是被群眾唾棄的人。魯迅對這些人“橫眉冷對”,鐵骨錚錚,巍然屹立。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俯首甘為孺子牛”,過去我們的理解也是不夠全面的。第一層意思大家都理解到了,那就是魯迅甘為人民做“牛”。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做“孺子牛”呢?這是一個典故,春秋時齊景公跟兒子嬉戲,裝牛趴在地上。魯迅在此,也甘願為了孩子做孺子牛,顯示了先生寄希望於民族的未來。同時“孺子”在這裡可引申為普通百姓,可見魯迅先生作為民族的脊樑,恰似那“蠟炬成灰”,讓後人站在他的脊樑之上,去實現民族的興旺。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最後一聯,魯迅先生堅持自己的志向和立場永不改變,不管外面的環境如何惡劣。過去我們一直關注這首詩的精神內核,卻忽略了詩本身的文學價值。事實上,無論是典故的嫻熟運用,還是意境的渲染,這首詩哪怕放到唐詩裡也是一首不錯的七律。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