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儒家要拿項羽當英雄人物?

用戶63507440059


項羽,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境內)人。他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項羽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項羽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鉅鹿之戰時,項羽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他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

後來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但彭越不斷在後方破壞楚軍補給。後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由於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漢高祖元年(前202),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其實不僅是儒家,後世基本都認為項羽是一個悲劇的英雄人物。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評價,主要源自於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項羽形象的塑造。司馬遷讚揚項羽身上的豪邁霸氣、敢於抗爭的英雄氣概。李長之先生曾經談到,司馬遷"所深深禮讚的,是一種衝破規律,傲睨萬物,而又遭遇不幸、產生悲壯的戲劇性的結果的人物。"他曾評價項羽道:“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項羽相比於劉邦,是一個失敗者。成王敗寇,一向如此。但太史公卻對項羽這一失敗的悲劇英雄傾注了無限的同情,從霸王別姬、垓下之圍、烏江自刎幾節即可看出。《史記》記,“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一段,使得項羽剛毅的形象增添了一份鐵漢柔情,足見史公對其的讚賞。

儒家拿項羽當英雄,因為項羽符合儒家的思想導向。儒家的本質是階級論,推崇的是飽讀聖賢書,天下為己任。事實上,項王一生雖多殺戮,但他誅暴秦伐無道,又恭敬愛人、廉潔好禮,愛名節,分尊卑,與儒家的理念也是不謀而合。儒家以仁愛禮儀為做人基礎,項羽德才兼備,對待兄弟親人仁愛友之。可以說,從古至今,項羽就是仁的代名詞。

項羽因為仁被劉邦取了天下,因為愛而無顏過江東。項羽把儒家學說演繹的淋淋盡致,所以儒學將其奉為英雄人物。陳平曾說道“: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後人得以從中窺視一二。因而項羽能得到儒家的青睞,能被儒家推崇。


鄧海春


第一:項羽滅了儒家的大敵暴秦

第二:項羽可以說是尊奉周禮的最後一位貴族。


所以,當項羽敗亡後,儒家的大本營魯地(今山東曲阜)竟誓死不肯投降,欲為主死節。劉邦聞信大怒,於是悉率天下四十萬諸侯大軍兵臨魯地,稱魯人如再不知天命而負隅頑抗,則大軍一至,必將魯夷為平地。

劉邦並不是真的想屠城,他早就不玩這一套了,只是魯人太不識時務,必須好好嚇唬他們一下。

然而,當劉邦大軍兵臨城下,他並沒有看到魯人開城投降,但也沒有看到魯人登城頑抗。

這些魯國的儒生們,面對數十萬殺氣騰騰的大軍,竟然不降亦不抗(抵抗也是螂臂擋車沒啥意義),只是在城內大吟詩書,大奏禮樂,好似詩書禮樂能擊退百萬雄兵般。

面對這特殊的抗議、及其視死如歸之氣概,劉邦震撼了,原來這就是所謂的守節禮義之邦麼?我劉邦算是領教了。

此時的劉邦,應該並沒有以儒治國的想法,他更推崇的是楚地黃老之學,但他也隱隱覺得,這些儒生可真有一套,嘿嘿,有意思。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於是劉邦立即宣佈撤銷攻城令,而遣特使持項羽首級,以示魯之父兄,魯人看著項羽那血淋淋的頭顱,在震撼悲痛之餘,也終於明白了他們與項羽之間的君臣情緣已然斷了,再死撐下去也沒什麼意義,乃涕泣而降。

事實上,項王一生雖多殺戮,但誅暴秦伐無道,又恭敬愛人、廉潔好禮(陳平語),愛名節,分尊卑,與儒家的理念也是不謀而合。相信若是項羽得了天下,他會比漢朝更快的與儒家合作,完成他的意識形態統治。


千古名將英雄夢


其實不僅是儒家,後世基本認同項羽是一個悲劇的英雄人物。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評價,主要源自於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項羽形象的塑造,司馬遷讚揚項羽身上豪邁霸氣,用於抗爭的英雄氣概。李長之先生曾經談到,司馬遷"所深深禮讚的,是一種衝破規律,傲睨萬物,而又遭遇不幸、產生悲壯的戲劇性的結果的人物。"

一、年少有為、豪邁霸氣

項羽從二十四歲起兵反秦,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王的"西楚霸王"。

《史記》向來喜歡在開篇用人物早年經歷中的小事來暗示人物的性格和後來的命運。早年,秦始皇出遊會稽,項羽當時還只是一個毛頭小子,在圍觀人群中,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嚇得叔父項梁趕緊堵住他的嘴。由此可見項羽本人對自己充滿了自信,胸懷大志。相反,同樣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劉邦發出的感嘆是:"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言語中充滿了草根對有錢人的羨慕。

司馬遷對項羽的英勇不厭其煩地敘述,毫不吝嗇筆墨。

寫鉅鹿之戰: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的史話。鉅鹿一戰,讓項羽名聲大噪。且看當時諸侯的態度: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諸侯歸附項羽,加速了秦王朝的毀滅。

楚漢相爭時,寫項羽和樓煩大戰: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漢王使人間問之,乃項王也。漢王大驚。善戰的樓煩一遇到項羽,還沒出手呢,項羽一個眼神就把樓煩嚇跑了,項羽就是如此神勇。


二、誓死抗爭、絕不低頭

項羽相比於劉邦是一個失敗者,成王敗寇,一向如此。但太史公卻對項羽這一失敗的悲劇英雄傾注了無限的同情。從霸王別姬、垓下之圍、烏江自刎幾節即可看出。

看《史記》對霸王別姬的描寫: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一段,使得項羽剛毅的形象中增添了一份鐵漢柔情,雖然這一段只是出於司馬遷的虛構,但足見史公對其讚賞。

垓下之圍是項羽的最後一戰,項羽就算面對敵眾我寡的情形也絕不投降,奮勇抗爭到最後一刻,絕不讓敵人把自己小看了。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懼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即使無法改變悲劇的結局,司馬遷仍然歌頌項羽這種勇於抗爭的英雄氣概。

最後,借用清代評論家李晚芳在《讀史管見》中對項羽英雄形象的評價作為英雄項羽一生的總結:"羽紀字字是寫霸王氣概,電掣雷轟,萬人辟易,大者如會稽斬守、鉅鹿破秦、鴻門會沛公、睢水圍漢三匝;小者如浙江觀秦皇、廣武叱樓煩、垓下叱赤泉侯、斬將刈旗,至死猶不失本色;或正寫,或旁寫,

處處活現出一拔山蓋世之雄。"


一往文學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儒家拿項羽當英雄,因為項羽符合儒家的思想導向。與客觀公正什麼的沒關係。

儒家的本質是階級論、血統論,推崇的是飽讀聖賢書,天下為己任。所以在劉項兩個人身上,有截然相反的態度,以標榜自家學說的正確。

儒生自幼讀書,十年寒窗,一朝及第,自以為掌握了治國安民之道,以天下為己任,認為非孔孟之道,仁義道德不足以平天下,救萬民,若有人敢違仁義禮智信,而能謀國成事者,誠為可笑,所以自視本高。

可是建立大漢朝的劉邦,卻敢堅決不按照這個路數走。劉邦作為一個出身低賤的平頭百姓,素不習詩書禮義,聖賢教誨,卻敢舉手一呼,應者雲集,帶著一幫誣賴,三年平秦,四年滅楚,北抗匈奴,內蕩群叛,抗拒之敵,無不拱手而降,上應天心,下合民意,君臣同心,夫唱婦隨,竟攬不世之功!徒使聖賢蒙羞,斯文委地,儒者慚顏。

而失敗一方的項羽呢?不但出身顯貴,而且所作所為按照儒家推崇的都可解釋。他是個固守信仰的人,他為了救同盟軍,殺了自己的主帥,親自掛帥,捨死忘生,大破秦軍,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正合儒家思想,這叫”義“,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這叫”仁“,鴻溝之約,項羽從未背言,這叫”信“,對范增以”亞父“敬之,這叫”禮“,在垓下慷慨激昂,壯別虞姬,這叫”孝悌“,在烏江自刎,這叫“捨生取義,殺身成仁“。


文開石


如果拿儒家的評價標準來衡量劉邦和項羽兩個人的話,無疑項羽的品行更加符合儒家所提倡的行為規範,而劉邦的所作所為,歷來遭後世誹議。儒生們總是罵劉邦是誣賴,混混,流氓。似乎自古以來就對他沒好氣,現代的學者們也是如此,因為劉邦作事,處處違反聖賢之道,從來不守規矩,但正是這個”誣賴“,卻偏偏打敗了所有的”恭行禮義“之士,這讓奉聖賢之道為金規玉律的讀書人實在無法理解,無法接受!

劉邦能取得最後的勝利,當上了大漢的開國皇上,而且這個大漢,還是為後人最為景仰的大漢,其在中國歷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中國人之所以被稱為”漢人“,”漢族"也是來自這個漢朝,怎麼這麼偉大的一個朝代,竟然是這麼一個不著調,不靠譜的人建立的?這一點,幾乎動搖了學者們的信仰,使他們產生了被聖賢之道所戲弄的感覺,使他們覺得以前自己所學的知識沒有絲毫價值。

知識分子自幼讀書,十年寒床,一朝及第,自以為掌握了治國安民之道,以天下為己任,認為非孔孟之道,仁義道德不足以平天下,救萬民,若有人敢違仁義禮智信,而能謀國成事者,誠為可笑,所以自視本高,但劉邦作為一個平頭百姓,素不習詩書禮義,聖賢教誨,舉手一呼,應者雲集,帶著一幫誣賴,三年平秦,四年滅楚,北抗匈奴,內蕩群叛,抗拒之敵,無不拱手而降,上應天心,下合民意,君臣同心,夫唱婦隨,竟攬不世之功!徒使聖賢蒙羞,斯文委地,儒者慚顏。

而項羽就不同了,他是個固守信仰的人,他為了救同盟軍,殺了自己的主帥,親自掛帥,捨死忘生,大破秦軍,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正合儒家思想,這叫”義“,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這叫”仁“,鴻溝之約,項羽從未背言,這叫”信“,對范增以”亞父“敬之,這叫”禮“,在垓下慷慨激昂,壯別虞姬,這叫”孝悌“,在烏江自刎,這叫“捨身取義,殺身成仁“。

從道德上來說,項羽比劉邦強萬倍,他固守信義,註定會成為悲壯的英雄,他敗就敗在他是貴族出生,頭腦中的條條框框太多,限制了他的行為,如果他也象劉邦那樣,擁有自由的思維,不受任何拘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劉邦未必是他的對手,如果那樣的話,項羽就是另一個誣賴,楚漢戰爭,就成了倆個誣賴打駕,這就降低了這段歷史的高度,歷史需要偉大的帝王,也同樣需要偉大的英雄,中國歷史偉大的帝王是不缺的,缺的倒是捨身取義,慷慨悲壯,視死如歸的英雄。


意識物理學



走走看看253838728


和儒家有毛關係,只是同情失敗者罷了。相比項羽劉邦這成功者有點太不咋的,所以,項羽成英雄 ,慰藉儒家那受傷的心。

但劉邦這貨確實不像好人,說幾個事吧。一,項羽有次追得緊了,這貨要把兒子推下車,要知道這兒子居然就是以後的太子。二,項羽抓他爹威脅他,劉邦居然說殺了也分他塊肉,弄的項羽無語。三,當皇帝了,剛開始天天你老子我老子滿嘴髒話,真不像儒家設想的知書達禮的人。

儒家真是沒法把劉邦當英雄,充分說明儒家不是什麼可以成功思想。儒家只適合忽悠人不反抗罷了。


沙中土大溪水


項羽的故事都是司馬遷編的 什麼破釜沉舟 十面埋伏 歷史上都沒有必發生過 他的動機現在還不清楚 但以經寫進史記裡了 因為他是儒家子弟 又是董仲舒的弟子 儒家在幫他擦屁股吧

這種事情史記上還不少 比如烽火戲諸侯就是司馬遷編的 還有儒家認為女人的標準是人盡可夫

司馬遷一句也不提 但在春秋中都有記載 那時可不是三從四德 呵呵 懂了吧


超超9918


項羽為世人稱頌!恬恬反應了以爆治爆對殘爆的秦王朝給於至命一擊,救六國人民於水生火熱中,被全國人民世尊為蓋世英雄是有原因的!不是你這類黑嘴狗能黑的了的?三萬楚軍軍紀不嚴能夠滅幾十萬爆秦軍?正是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才不費吹灰之力就攻滅秦軍!不坑殺爆秦軍隊還會禍害世人,而且是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才開始坑殺爆秦軍的,燒咸陽宮的也是被長期壓迫的低層民眾!你個無腦黑?只有你這種低智商的人說一堆不靠譜話來證明你的正確性嗎?


博世926


哈哈哈哈,雖然我也特別不喜歡酸儒思想,但是黑酸儒們,也沒有這麼個黑法的。項羽一直屬於儒家批判的對象,怎麼可能認為他是英雄。

在所有古代儒家官方古籍中,項羽都是剛愎自用,殘暴不仁,喜歡濫殺無辜的匹夫形象。

事實上項羽也確實是這種人,屠城,搶劫民財,強姦婦女對楚軍來說,如家常便飯。走到哪裡破壞到哪裡,從來不懂建設。楚軍除了殺人放火,基本對中華文明沒有過什麼貢獻。

火燒咸陽宮,燒燬商周秦古籍無數,就這一點,他對華夏民族就犯下了百死莫贖的罪行。

千古君王那有一個,敢幹他這種斷子絕孫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