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廉洁之士”的看法

墨子在《鲁问》中提出:

“合其志功而观焉。”

古人对“廉洁之士”的看法

他把志功看作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其中“志”指的是人的行为动机,而“功”指的是行为的实际效果。

墨子重视动机,然而更注重实际的行动和效果。

一个人即使胸怀大志,然而不肯付诸实践,只把理想挂在嘴上而不去行动,肯定不会实现自己的“志”。然而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不择手段,甚至违背道德损害别人的利益,那么,他即使实现了“功”,也是为人所不齿的。

因此,墨家主张君子贤士在修身的时候,要做到志功合一,以力行务实来实现自己的“志”,以义予义取来得到自己的“功”。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修身》)

君子之道包括如下方面:贫穷的时候表现出廉洁,富足的时候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具备的。

古人对“廉洁之士”的看法

墨家在君子的修身标准中提出:

贫穷的时候能够坚守自己的节操,廉洁自律;富足的时候能够把财物分给他人;对生者行仁爱之道;对死者真心哀悼。

这就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四种品行,而这些品行是无法伪装的,只有内心具备了这些真实的情感才能做到,因而,君子贤士修身,就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墨家的弟子们大都出身于社会下层,墨子本人也是一个手工业者,因而他十分注重贫者的地位,他的很多主张就是从下层百姓的角度出发而提出来的。

在君子修身的诸多方面中,涉及经济物质方面的时候,墨家主张义予义取,贫者要取之以“义”,富者要予之以“义”。

居贫有节操,不贪取他人之物。

黑家认为,君子在贫穷的时候,能够坚守廉洁的节操,不贪图财物,是最应该具备的品质。在先秦时期,有“君子忧道不忧贫”的观点,认为生活上的困顿并不是真正的穷,真正的君子贤士不会因为生活的困苦而忧虑,相反,是为自身修养,以及道德的缺憾而忧虑。

古人对“廉洁之士”的看法

一个人身处贫穷的境地,虽屋舍简陋,但能做到整齐清洁。虽衣食缺乏,但能做到坚守节操,也获得了精神上的富足。

因此,君子贤士应该做到“居贫有节操”,不贪求他人之物,应该廉洁自律。

古人曾对廉洁之士进行了分类:

一种是按照规则办事,不妄自收取财物的人。

一种是看重自己的名誉、节操,不贪取财物的人。

一种是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为保住自己的官职俸禄,不敢收取财物的人。

在这中间,按规则办事的人没有掺杂个人的目的意图,因而是上等廉洁之士;不为利益而损坏自己名声的人,是为了自己的荣誉,因而是中等廉洁之士;为保住自己的官位俸禄而不敢收受财物的人,是为了不受惩罚,勉强做到廉洁,因而是下等廉洁之士。

古人对“廉洁之士”的看法

虽然廉洁的境界有高下之分,但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君子贤士在修身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廉洁自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