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來了,芯片股壓不住了

過去十年,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某種程度上受制於人,高度依賴進口。中國集成電路出口量和出口額則從2008年的485億塊和244億美元到2018年的2103億塊和837億美元。雖然二者都在增長,但自2015年以來,中國芯片的進口額就超越了原油和大宗商品,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

有投資人曾算了一筆賬,進口芯片的技術是3千億美金,將近2萬億人民幣,我們自給自足是8%左右,不到10%,所以有巨大的進口替代的空間。對此,大基金應運而生,為芯片產業注入的長期活力。

據3月12日報道,國家大基金二期預計三月底應該可以開始實質投資。接近華芯投資(國家大基金管理人)人士表示,“目前正在努力按這個目標推進。”

大基金“往事”

相對來說,國家大基金二期資金結構較為豐富。央企資金,地方政府背景資金和民營資金等悉數亮相

企查查數據顯示,國家大基金二期共有27位股東,均為企業法人。其中,不乏國內三大運營商的身影,三家合計認繳125億元。中國移動旗下中移資本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認繳100億元、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認繳15億元、聯通旗下聯通資本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認繳10億元。

從股權上看,國家大基金二期持股5%以上的股東有8位。財政部是第一大股東,出資225億元佔股11.02%,其餘幾家分別為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10.78%)、浙江富浙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7.35%)、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7.35%)、中國菸草總公司(7.35%)、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7.35%)、成都天府國集投資有限公司(7.35%)和武漢光谷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7.35%)。

在展望二期的時候,先回顧國家大基金一期的輝煌,要從五年前說起。

“股神”來了,芯片股壓不住了

2014年9月,為扶持中國本土芯片產業,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即國家大基金)一期正式成立,在中央財政、國開金融、亦莊國際等雄厚資方與中國移動、中國電子、中國電科等實力企業的聯合推動下,最終募集資金規模高達1387億人民幣,相比於計劃募集的1200億,超募了15.6%。

國家資本的登場,彷彿是照進中國芯片產業的一束光,也讓長期依賴國外廠商的芯片行業看到了新的希望,而國家大基金一期也不負使命,迅速在芯片市場展開了大規模的佈局。

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國家大基金一期投資所涉領域十分廣闊,涵蓋了IC製造、IC設計、封測業、半導體材料、半導體設備、產業生態建設等方方面面。其中約有500億的資金投向了IC製造,幾乎佔據了一期基金投資的半壁江山,尤其是2016年12月針對長江存儲的投資,規模高達190億,在國家大基金一期所披露的投資案例中,可謂絕無僅有。

“股神”來了,芯片股壓不住了

截至2019年9月,國家大基金一期共撬動地方及社會資金5145億元,公開投資公司23家,未公開投資公司29家,累計投資項目約有70個。而在20家左右已經上市的投資標的中,約有10家上市公司為國家大基金一期獲得了正收益。

不過如果只統計20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情況,20家上市公司只有北斗星通一家不給力,其餘均有浮盈,總共是345億人民幣,堪比“股神”實力。

國家大基金一期也投出了一些代表案例。比如北方華創,作為A股集成電路裝備龍頭企業,北方華創為國家大基金創造了241%的投資收益,在二級市場獲得正收益的企業中,排名第一。而在其之外,也還有包括士蘭微、兆易創新等在內的5家上市公司,投資收益超過了90%。

到目前為止,國家大基金一期的投資成績單陸續出爐。或盈或虧,都是投資常態,重要的是其對中國芯片製造的激勵與推動。

過去幾年,政策和國家大基金一期撬動的5145億資金成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最大靠山,行業得以快速發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2508.5億增長到2018年的6532億元,同比增長率持續保持在20%左右。

接力“俠”

儘管前景廣闊,但芯片投資這塊“骨頭”卻不怎麼好啃。不少經驗豐富的投資人都曾踩過坑,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就曾感慨,“我們不是不投芯片,之前我們投了好幾個都血本無歸,也算是為中國科技創新貢獻了一份力量。”

此外,芯片產業投資週期長、流程複雜的特點,要求投資者有極大的耐心和毅力,這都令投資人生出“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感受。

這種情況下,國家大基金兼具產業引導與投資雙重任務,更加任重道遠。如今國家大基金二期即將運作,顯示了國家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的決心,這筆鉅額資金來得及時,將會在產業界和資本界掀起巨大波瀾。

從大的產業趨勢上看,中國正處於全球半導體產業第三次轉移的歷史機遇期。

嚴重的供需錯配及美國的技術封鎖為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提供了充足動力,同時摩爾定律步伐的放緩也為中國企業追趕世界一流技術水平提供了時間窗口。依據日、韓及中國臺灣的歷史經驗,全球性的產業轉移必將催生一批龍頭企業。

當前,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龐大,自給率低。國產關鍵設備本土配套能力顯著提升,受益國內存儲/Foundry廠商陸續進入設備採購高峰期,增長有望加速。但國產設備配套能力不足,自給率僅不到15%。“02專項”以來,我國半導體設備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巨大轉變,在刻蝕機、磁控濺射、離子注入機、CVD以及清洗機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總體技術水平達到28nm,多種14nm-10nm關鍵設備進入客戶生產線。

“股神”來了,芯片股壓不住了

隨著中國半導體制造業的迅猛發展,設備需求不斷增長,2019年以149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居全球第二位,並有望在2021年躍居首位。

根據華芯投資此前披露,首期基金主要完成產業佈局,二期基金將對在刻蝕機、薄膜設備、測試設備和清洗設備等領域已佈局的企業保持高強度的持續支持,推動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形成系列化、成套化裝備產品。

除了單純資金方面的支持外,判斷二期大基金在產業協同、上下游聯動方面,也將給予設備企業相關支持。

一方面,大基金有望助力推動國內外資源整合、重組,壯大骨幹企業,培育中國大陸“應用材料”或“東京電子”的企業苗子;另一方面,大基金將充分發揮在全產業鏈佈局的優勢,持續推進裝備與集成電路製造、封測企業的協同,加強基金所投企業間的上下游結合,加速裝備從“驗證”到批量採購的過程,為本土裝備材料企業爭取更多地市場機會。同時會督促製造企業提高國產裝備驗證及採購比例,為更多國產設備材料提供工藝驗證條件,擴大采購規模,助力整體設備國產化率的提升。

從投資機會上看,根據中信建投統計,目前在刻蝕、薄膜設備已有較好佈局的A股公司包括北方華創(硅刻蝕、PVD等)、中微公司(介質刻蝕)、瀋陽拓荊(CVD)等;在測試設備有所佈局的A股企業包括精測電子(memory ATE、面板驅動芯片ATE、膜厚檢測設備)、長川科技(模擬及數字信號測試機)、華峰測控(數模混合及SOC測試機)等;清洗設備有較好佈局的A股公司包括至純科技(單片及槽式清洗設備)等,預計有望繼續獲得資金支持。

無需多言芯片投資有多重要?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當口,大數據、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的相關領域,都離不開集成電路。在疫情蔓延和科技創新放緩的全球,此時,國家大基金二期恰逢其會地接棒,或許會讓芯片投資有更多故事可講。


點擊頭像關注;來確幸股票APP,查看光纖光纜、油輪行業的週期反轉邏輯;選股欄目裡,還有每隻都靠譜的投顧優選組合~

APP內領取今日福利:職業做T者的一些經驗分享(輪播圖第3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