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孩子的家長,別讓自己曾有的切膚之痛再在孩子身上重現


初高中孩子的家長,別讓自己曾有的切膚之痛再在孩子身上重現

時間進入到2020年,又有一批人開始步入不惑之年,這些人就是過去傳說中的80後,而早已過不惑之年的70後,開始向知天命靠近,所謂的快五張了,這些人的年齡正是處於40歲-50歲之間的群體,現在基本上都已經至少是一個大孩子的父親或母親了,在工作上,進入40歲前半的人基本處於相對穩定的時期,基本上不會再隨意跳槽了。靠近40歲後半的人處於工作維持期,基本上沒有太大變故會在本崗位退休了。如果對他們提出“現在的工作和自己對不對路,對自己的未來還有沒有想法,這些想法是否還可以期待”等等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我們常常更多地聽到的回答可能是:“呵呵”、“就那麼回事吧”、“現在的心都放到孩子身上了”,然後可能還會伴有一聲嘆息。問題的答案應了那句老話: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

初高中孩子的家長,別讓自己曾有的切膚之痛再在孩子身上重現

職業困惑

為什麼把目光在集中到40歲-50歲之間的群體呢?因為這群人有著眾多共性的特點,同時也面臨著同樣的困惑,那就是讓自己心痛的職業經歷和對子女教育指導上的困惑。

40歲-50歲之間的這群人,在各自的工作崗位基本上都已成為中堅力量。他們當中很多人在自己一路走來的過程中,都遇到過很多“坎兒”,走過很多彎路,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至今還對自己的工作仍然沒有信心,對自己的未來依然感到迷茫,不知該何去何從,對自己的將來充滿憂慮。這些都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他們沒得選擇,也無法迴避。這一年齡段的人,他們基本沒有經歷過他們的父輩曾經經歷過的艱辛,同時,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享受到了或者看到了學歷帶來的超值的紅利,所以更懂得學歷的重要性。但是,在他們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上,他們卻很多都是歷經坎坷。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的工作都是接受市場的雙向選擇的結果,所以職業選擇給他們帶來了煩惱,他們的上一代人沒有遇到過這個煩惱,因為是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在那個“幹一行,愛一行”的時代價值觀的引領下,他們的上一代人基本上也別無選擇,除了本職工作外,對於其他職業也近乎一無所知,也完全沒有興趣和精力去了解其他職業,所以更談不上對子女的職業選擇的指導。所以,對於40-50歲這批人而言,在職業選擇的問題上,他們其實大都是在無助中自我摸索,多數人在職業選擇上如同盲人摸象,基本是在完成職業選擇後才開始瞭解職業,加之這些人在面對職業選擇時,基本處於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到21世紀初期的階段,當時的人才交流市場並沒有像今天這樣完善和活躍,跳槽的巨大代價和風險讓這些人中的很多人沒有勇氣糾正自己最初職業選擇的錯誤,雖然很多人有職業抱怨,尤其是在被上司責罰、被同事或同學嘲笑或者被家人抱怨的時候,也會激發出有此處不養爺,自有養爺處的想法,但多是在借酒消愁之後,醒酒後還是該幹啥幹啥,基本上也只能是想想罷了,很難付諸於行動,所以這些人中的很多人出現職業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也是基本上從中國加入WTO(2001年)開始後,職業規劃在市場上越來越多地被關注和需求的一個主要原因。

初高中孩子的家長,別讓自己曾有的切膚之痛再在孩子身上重現

教育煩惱

在計劃生育政策的規制下,這些人大都只是育有獨生子女,他們的孩子到現在也基本上都處在初、高中階段。這些人普遍都非常重視教育,無論是主動還是被時代潮流裹挾,他們對於教育的投資是不遺餘力的。與此同時,我們看到的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這些父母在子女教育上明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們有強烈的加強子女文化教育的意識和願望,但是正如一些前來諮詢尋求幫助的家長所說的那樣:我們也是第一次當家長,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教育我們的孩子。所以,有的家長以自己接受過的家庭教育模式作為參照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卻發現很多事情與他們的想象得不同,也和現實格格不入。時代不同了,教育不一樣。40歲-50歲之間的這些人受益於改革的成果,經濟條件與上一代人相比,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家庭經濟條件改善了,有些父母盲目地給孩子做各種教育投資,只要是能學的都不惜重金讓孩子學習,從文化課補習到各種愛好的培養,填滿孩子一分一秒的課餘時間,經常能看到很多孩子一到週末就像趕場一樣,這場下來馬上轉下一場,孩子的大腦一天中不知道要換幾個頻道。這些家長認為絕對不能因為教育投資的不足而輸給其他同齡的孩子,但其結果卻往往不盡人意,結果看到的往往是低廉的性價比。還有的家長乾脆兩手一攤,把孩子交給學校,順其自然,聽之任之。和成百上千的孩子和家長接觸,我們能看到這群人中的眾多的家長都是緊張著、焦慮著、彷徨著、猶豫著,常常是孩子的一張成績單就能攪得全家上下老小雞犬不寧,即使是一次小小的比賽也能讓親子之間劍拔弩張,心驚肉跳。常常是父母覺得孩子好話壞話都聽不進去,油鹽不進,親子之間,父母怎麼也對付不過孩子一直過不去的叛逆的青春期,孩子卻覺得父母完全不瞭解自己,而且他們都到了情緒不穩的更年期。所以看到的孩子們也多是壓抑著、阻抗著、沉默著有這些甚至是絕望著。雙方站在自己的立場互相角力,很多悲劇的發生也正是基於此。

40歲到50歲這個群體經歷了中國市場經濟的巨大變革,自己也親歷了職場的壓力和競爭的殘酷,所以內心更加期待自己的孩子將來別再重複自己的錯誤,有效規避市場風險,尤其是在職業道路上即使不能借東風青雲直上,起碼也能學有所用,自食其力,無障礙地謀得順心職業。不要像自己當年那樣好無方向,咬著牙、硬著頭皮往前闖。無論如何也要避免畢業即失業、無奈跳槽改行或者被同齡人無情碾壓的悲劇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發生。

初高中孩子的家長,別讓自己曾有的切膚之痛再在孩子身上重現

除了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無奈與無助外,還有一個非常可怕的現象,就是常年來受高考指揮棒的導向影響,使學生和家長都幾乎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文化課的學習之中,高考成績成為既是檢驗一個孩子優秀與否的標準,也成為照亮孩子未來前程的唯一的一盞指路明燈,而對於自己未來一定要面對的、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課題---自己究竟適合幹什麼的重大課題卻是集體無意識,無論是學校、老師、家長還是孩子本人幾乎都是無知覺狀態,無人問津,無人指導,無人關心,無人在意,不去思考,沒有實踐,所有人似乎都心有默契地把這個問題交給時間,交給未來。眼前的事只有學習,直到高考結束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直到學業結束面臨職業選擇的時候,才發現孩子也好,大人也罷,關於職業的思考、探索和知識的積累幾乎為零,孩子這時才意識到自己遇到一個比高考更嚴重的難題,而且這個問題沒有參考書,也沒有標準答案,就好像一個人要在一眼望不到頭的沙灘上去挑選那個屬於你的貝克一樣,其結果可想而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到最後最大的可能就是重蹈父母擇業時的覆轍:先工作,再去琢磨這個工作適不適合自己,然後再做去與留的選擇。或者父母按照自己的經驗去替代孩子進行職業選擇。那樣的話,就好像瞎貓在找死耗子,碰上了算是幸運兒,沒碰上的就只能無奈地接受杯具的結果。

誠然,除了一些特殊性質的工作外,比如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基礎訓練或者技術及能力訓練的工作(如科研類、專業技術類、藝術類等,這部分職業或者說工作的佔比不大)以外,市場上現存的大部分的工作,無論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還是企業的絕大多數崗位,任何一個身體健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具有正常智力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學習和培訓,基本上都能承擔所負責的工作內容,尤其是在企事業單位裡有大量需求的一些事務性和低技術的工作。可以說,絕大多數的工作都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熟練基本上多數人都是完全可以擔任的,但是需要明確的一點是能做做好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在任何一個職業系統中,是想作為一個通用件,低值易耗的部件,還是作為一個質高價昂、難以替代的核心部件,這是職業選擇的關鍵。

初高中孩子的家長,別讓自己曾有的切膚之痛再在孩子身上重現

事實上,人的智力水平沒有太大的差別,雖然有天才的存在,但是世間更多的是凡人。人的精力以及可以投入的時間也都是有限的,凡人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人的能力是有區別的。就好像在一個班級中,有的學生屬於學習型選手,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但是一到籃球場上就只能當觀眾;有的語文、英語好,但是一提到數學、物理就滿腦子漿糊了;有的歌唱得好,有的畫畫得好,有的能說會道,有的足智多謀,有的心靈手巧,有的耐心細緻,每個人都有其優於他人的長處,只不過對於這一事實,有的人清晰,有的人模糊,有的時候可能是本人以及他人都意識到了,察覺到了,有的時候則不然,或是自己以為有優勢,別人卻沒有意識到;或者是別人都認為此人在某一方面很擅長,這個人自己卻沒意識到這一點。實際上每個人身上的這些特質都是這個人未來職業選擇時有意識地或者下意識地以之作為判斷和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支撐職業能夠順利發展的續航動力源,雖然個體的特點與未來的職業屬性不可能是完全吻合的,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所從事的工作恰好能夠發揮自己的所長,那樣的話,不僅工作一定能夠出成績,而且工作有樂趣,有成就感。所以對於孩子而言,在學習階段,更重的是把有限的時間或者說精力投入到自己既感興趣又擅長,能夠幫助到未來職業選擇的領域。比如善於學習的孩子,將來從事研究性質的工作的可能性就遠遠大於不善於學習的孩子,對這樣的孩子而言,學習就是硬道理;那些既樂意動手又樂意動腦的孩子,將來做技術工程師的可能性大,那就選準目標早定位,心無旁騖抓重點;那些樂於交往,能言善辯的孩子,將來從事外聯、公關或營銷工作能充分發揮其優勢,選科時認準方向,不在沒有用的學科上瞎耽誤功夫;穩重認真,理智正直的孩子,將來可能更適合從事政府公職人員的工作,文字、文件、辦公軟件等知識就應該提前下功夫做好準備,以此類推,不一一贅述。

現在在國學領域很有影響的一位自由學者王東嶽先生說過這樣的觀點,聽後覺得對於孩子的各種學習很有幫助,抄錄如下,與各位家長共勉。他說:“因為我們所有的人是一個物種,所有人的基因差別居然不到1%,所以每一個人的智能差別微乎其微,只不過個人把自己使用智能的方向或者把自己整個智力聚焦程度不同而已。大多數人會把自己的精力和智力分散在廣泛的事情中,而個別人會把自己的精力和智力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就好比一片巴掌大的陽光,曬在手面上,你幾乎感覺不到熱度,但是你用巴掌大的一個放大鏡把這個陽光聚焦在一個點上,它可以引燃下面的紙。它說明什麼?能量聚焦在一個點上和分散在一個面上,效果是全然不同的。”

初高中孩子的家長,別讓自己曾有的切膚之痛再在孩子身上重現

子女教育也正是這樣,使孩子能夠抓住自己的特點、能力的優勢,及早地、自主地、有目的地將各階段學習與未來的職業選擇緊密聯繫起來,然後有針對性地加以訓練,進行專項知識的積累,將精力和智力聚焦在一點,那孩子在學習階段就能將自己的學習和訓練都有意識地指向自己未來的職業,那樣家長就再也不用擔心孩子會像自己那樣再經歷選錯職業的切膚之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