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侠客与他们的侠义

每个人都会有侠义行为,但何为侠,何为义,何为侠义又有所不同。读过历史古籍和类似金庸小说等内容的人都有自己欣赏的侠客,下面我们看看《史记》里面怎样评说侠客。

根据书上内容“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这对我们现在许多人来说还是比较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决断,肯于牺牲生命,去救助别人的危难。可谓言出必行,一诺千金。这种具有侠义精神的人已经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却不自我夸耀本领,而且隐藏自己的功德。这种说法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侠客。

历史的侠客与他们的侠义

侠客

书中说到延陵季子、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些人,他们也做侠义的事情,但都因为是君王的亲属,依仗封国及卿相的雄厚财富,有靠山有家底,他们招揽天下的贤才,在当时各诸侯国中名声显赫,虽说他们是贤才但不是通常民间所说的类型。这就比如顺风呼喊,声音并非更加宏亮,而听的人感到清楚,这是风势激荡的结果。

至于闾巷的布衣侠客,修行品行,磨砺名节,名望传布天下,无人不称赞他的贤德,这是难以做到的。

作者讲到汉朝建国以来,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人,他们个人的行为符合道义,廉洁而有退让的精神,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其中鲁国的朱家与高祖是同期的人。虽然在儒家兴盛的鲁国但朱家因为是侠士而闻名,朱家家主所藏匿和救活的豪杰有几百个,其余普通人被救的也有很多。但他始终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赏他对别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经给予过施舍的人,唯恐再见到他们。他救济别人的困难但他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衣可遮体,食可果腹即可,乘坐的不过是个牛拉的车子。他一心救援别人的危难,超过为自己办私事。最有影响的是他曾经暗中使季布将军摆脱了被杀的厄运,待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之后,他却终身不肯与季布相见。以至于“自关以东,莫不延颈原交焉”。

楚地的田仲因为是侠客而闻名,他喜欢剑术,象服侍父亲那样对待朱家,他认为自己的操行赶不上朱家。田仲死后,洛阳出了个剧孟。洛阳人大多数经商出名,而剧孟因为行侠显名于诸侯。吴、楚七国叛乱时,周亚夫到洛阳时得到剧孟,高兴地说:“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而不求剧孟相助,我知道他们是无所作为的。”天下动乱,得到他就像得到了一个相等的国家一样。剧孟的母亲死了,从远方来送丧的,大概有上千辆车子。等到剧孟死时,家中连十金的钱财也没有。这时符离人王孟也因为行侠闻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

  这时,济南姓的人家,陈地的周庸也因为豪侠而闻名。汉景帝听说后,派使者把这类人全都杀死了。这以后,代郡姓白的、梁地的韩无辟、阳翟的薛兄、陕地的韩孺,又纷纷出现了。

郭解是轵(zhǐ,指)县人,字翁伯。他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子。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他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铸钱币,盗挖坟墓,他的不法活动数也数不清。但却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时常常脱身,或者遇到大赦。等到郭解年令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但其内心仍然残忍狠毒,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如故。

后来 关中长安的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卤公孺,临淮的兒长卿,东阳的田君孺,虽然行侠却能有谦虚退让的君子风度。

  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语言也无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谚语说:‘人可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唉,可惜呀!”

纵观苍茫,侠义无时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