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俠客與他們的俠義

每個人都會有俠義行為,但何為俠,何為義,何為俠義又有所不同。讀過歷史古籍和類似金庸小說等內容的人都有自己欣賞的俠客,下面我們看看《史記》裡面怎樣評說俠客。

根據書上內容“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這對我們現在許多人來說還是比較具有理想主義色彩,但是說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決斷,肯於犧牲生命,去救助別人的危難。可謂言出必行,一諾千金。這種具有俠義精神的人已經經歷了生死存亡的考驗,卻不自我誇耀本領,而且隱藏自己的功德。這種說法有點像武俠小說中的俠客。

歷史的俠客與他們的俠義

俠客

書中說到延陵季子、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這些人,他們也做俠義的事情,但都因為是君王的親屬,依仗封國及卿相的雄厚財富,有靠山有家底,他們招攬天下的賢才,在當時各諸侯國中名聲顯赫,雖說他們是賢才但不是通常民間所說的類型。這就比如順風呼喊,聲音並非更加宏亮,而聽的人感到清楚,這是風勢激盪的結果。

至於閭巷的布衣俠客,修行品行,磨礪名節,名望傳佈天下,無人不稱讚他的賢德,這是難以做到的。

作者講到漢朝建國以來,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等人,他們個人的行為符合道義,廉潔而有退讓的精神,有值得稱讚的地方。

其中魯國的朱家與高祖是同期的人。雖然在儒家興盛的魯國但朱家因為是俠士而聞名,朱家家主所藏匿和救活的豪傑有幾百個,其餘普通人被救的也有很多。但他始終不誇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賞他對別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經給予過施捨的人,唯恐再見到他們。他救濟別人的困難但他家中沒有剩餘的錢財,衣可遮體,食可果腹即可,乘坐的不過是個牛拉的車子。他一心救援別人的危難,超過為自己辦私事。最有影響的是他曾經暗中使季布將軍擺脫了被殺的厄運,待到季布將軍地位尊貴之後,他卻終身不肯與季布相見。以至於“自關以東,莫不延頸原交焉”。

楚地的田仲因為是俠客而聞名,他喜歡劍術,象服侍父親那樣對待朱家,他認為自己的操行趕不上朱家。田仲死後,洛陽出了個劇孟。洛陽人大多數經商出名,而劇孟因為行俠顯名於諸侯。吳、楚七國叛亂時,周亞夫到洛陽時得到劇孟,高興地說:“吳、楚七國發動叛亂而不求劇孟相助,我知道他們是無所作為的。”天下動亂,得到他就像得到了一個相等的國家一樣。劇孟的母親死了,從遠方來送喪的,大概有上千輛車子。等到劇孟死時,家中連十金的錢財也沒有。這時符離人王孟也因為行俠聞名於長江和淮河之間。

  這時,濟南姓的人家,陳地的周庸也因為豪俠而聞名。漢景帝聽說後,派使者把這類人全都殺死了。這以後,代郡姓白的、梁地的韓無闢、陽翟的薛兄、陝地的韓孺,又紛紛出現了。

郭解是軹(zhǐ,指)縣人,字翁伯。他是善於給人相面的許負的外孫子。郭解的父親因為行俠,在漢文帝時被殺。郭解為人個子矮小,精明強悍,不喝酒。他小時候殘忍狠毒,心中憤慨不快時,親手殺的人很多。他不惜犧牲生命去替朋友報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搶劫,停下來就私鑄錢幣,盜挖墳墓,他的不法活動數也數不清。但卻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時常常脫身,或者遇到大赦。等到郭解年令大了,就改變行為,檢點自己,用恩惠報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捨別人,而且對別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歡行俠的思想越來越強烈。已經救了別人的生命,卻不自誇功勞,但其內心仍然殘忍狠毒,為小事突然怨怒行兇的事依然如故。

後來 關中長安的樊仲子、槐裡趙王孫,長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滷公孺,臨淮的兒長卿,東陽的田君孺,雖然行俠卻能有謙虛退讓的君子風度。

  太史公說:“我看郭解,狀貌趕不上中等人材,語言也無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們,無論是賢人還是不肖之人,無論是認識他還是不認識他,都仰慕他的名聲,談論遊俠的都標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聲。諺語說:‘人可用光榮的名聲作容貌,難道會有窮盡的時候嗎?’唉,可惜呀!”

縱觀蒼茫,俠義無時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