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明明佔盡優勢,為何短短四年就被朱棣翻盤?

引言:在明朝的歷史上,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可以說是第一懸案,時至今日也沒有定論,很多說法也只是推測。不過,今天我們不討論建文帝的下落,而是想分析分析為何會造成這一懸案?

為什麼佔盡優勢的建文帝,會短短四年間就被朱棣翻盤?

建文帝明明佔盡優勢,為何短短四年就被朱棣翻盤?

朱允炆劇照

朱允炆在繼位之初,可以說形勢還是很不多錯的,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給自己的繼承人掃清障礙,基本上將那些開國元勳的勢力都瓦解了,也廢除了中國幾千年的丞相制度,鞏固了皇帝的權力;另一方,經過朱元璋幾十年的勵精圖治,經濟社會發展穩定,並沒有什麼突出的社會矛盾,而且建文帝是當時名正言順的新君,手下軍隊上百萬,是當時全國名正言順的最高統治者,可以說佔據天時、地理、人和,但是就是在如此大好形勢下,還是被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逼下了皇位。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 性格柔弱,過於婦人之仁

建文帝明明佔盡優勢,為何短短四年就被朱棣翻盤?

朱元璋劇照

建文帝從出生開始就被朱元璋、朱標等人按照仁君的標準培養,從小就熟讀儒家經典,對文人也特別尊重,所以朱元璋臨終前給建文帝留下的三個輔政大臣:方孝孺、齊泰、黃子澄,個個都是飽讀詩書的大儒。建文帝含著金鑰匙出生,又從小被灌輸“仁義”,所以自然就養成了寬厚仁德的性格,這當然也可以算是一個優點,畢竟誰不喜歡仁厚之人呢?但是“過猶不及”,任何事超過限度就會變質,仁厚過度就是軟弱

建文帝明明佔盡優勢,為何短短四年就被朱棣翻盤?

朱棣劇照

史書記載,朱棣從小就對建文帝甚是無禮傲慢。建文帝還是太子時,有一次,朱棣居然用手拍他的後背,說道:“不意兒乃有今日。”白話文的意思就是說:你這個臭小子居然也有今天。從這句話可見朱棣對這個侄子當上太子的不滿,不屑之情溢於言表。在封建時代,朱棣這種行為可是大不敬,是要殺頭的。可是朱允炆不但沒有向朱元璋告狀,反而替叔叔開脫。建文帝這種行為,說好聽是寬容、大度,說不好聽就是沒有原則、底線

建文帝明明佔盡優勢,為何短短四年就被朱棣翻盤?

朱棣畫像

後來,在建文帝登基,諸位親王、文武大臣朝拜新君時,朱棣居然又在眾目睽睽之下“行黃道入,登陛不拜”。面對朱棣在公共場合的如此“大不敬”,群臣都憤慨不滿,但是建文帝卻以朱棣是自己的叔叔為由沒有采取任何懲戒措施。甚至,當朱棣打著“靖難”的旗幟向建文帝公然反叛時,建文帝心中還是念念不忘自己的這個叔叔,在派大將耿炳文平叛時,還語重心長地吩咐,“勿傷吾叔”“毋使負殺叔父名”

從以上的幾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建文帝已經不是寬仁而是軟弱了,朱允炆養成這樣的性格其中固然和建文帝天生的性格有密切關係,但另一方面也和朱元璋從小生活艱苦、不讀書,依靠武力取得天下,後來又與殘酷治天下的經歷有關,畢竟父輩越是曾經缺少什麼,就越希望自己的子孫擁有什麼。所以說,朱允炆“婦人之仁”的性格,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和從小受到的教育密切相關。

其二,迷信書呆子,識人用人失誤

建文帝明明佔盡優勢,為何短短四年就被朱棣翻盤?

方孝孺劇照

前面提到,建文帝有三大重臣:方孝孺、齊泰、黃子澄。此三人都是飽讀詩書之士,但是卻往往過於理想化,而不注重實際,更不懂軍事,《明史》中也評價三人:“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此三人中,方孝孺雖然是一代大儒,但是畢竟還是一步一步走上高位還是有一定的閱歷和實踐經驗的;齊泰是經過朱元璋親自考核選拔的,也具有一定的眼光和能力;黃子澄是朱允炆的東宮伴讀,是經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是不折不扣的書呆子,但是卻是三人中最為建文帝信任之人。

此三人在建文帝與朱棣的戰鬥中,不斷獻計獻策,卻不斷把建文帝推向深淵,尤其是黃子澄在很多方面都犯下大錯,比如建議建文帝重用李景隆。李景隆其實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主,成為大軍主帥後,手握60萬大軍的他,居然被朱棣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幾乎葬送了所有的兵力。面對如此大敗,建文帝又犯了“婦人之仁”,以李景隆是自己的表兄弟,而沒有對李景隆治罪,還一樣重用這個無能將領。建文帝的仁厚也再一次為自己的徹底失敗埋下了伏筆,當燕王大軍打到南京城下時,李景隆居然立馬投降了朱棣,打開城門迎接朱棣大軍

建文帝明明佔盡優勢,為何短短四年就被朱棣翻盤?

李景隆劇照

建文帝文用黃子澄,武用李景隆,焉有不敗之理?當然,朱允炆除了李景隆外,用的別的很多將領也毫無忠勇而言,諸如張信、李友直等人,這些人也暗中勾結朱棣,走兩面派路線。而這一切都是建文帝在用人上迷信書呆子,識人用人失誤的結果。

其三,操之過急,削藩政策失誤

建文帝明明佔盡優勢,為何短短四年就被朱棣翻盤?

朱棣劇照

建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統治,進行削藩是完全正確好和必要的,但是在具體實施的時候,他卻太過理想化,操之過急。朱元璋曾經問朱允炆:如果叔叔們有異心,怎麼辦?朱允炆回答:首先,用恩德來感化他們,然後用禮來約束他們,再不行就削減他們的屬地、改封地,最後,實在沒有辦法,那就只能拔刀相向。

可是,朱允炆在登上帝位後,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和禮的環節,一上來就很猴急地拿叔叔們開刀。除了操之過急外,朱允炆在具體的削藩策略上也犯了一個大錯。建文帝和幕僚確定削藩的政策後,對於下一步應該怎麼走,朝中大臣分成了兩派。以齊泰為首的一派認為應該先從實力較大的藩王著手,比如,燕王朱棣實力最強,應該先拿燕王下手,解決了燕王,其他的藩王自然就容易了;另一派以黃子澄為首,認為應該先收拾實力較弱的藩王,然後再收拾實力強的。

建文帝明明佔盡優勢,為何短短四年就被朱棣翻盤?

朱棣劇照

建文帝最後採納了黃子澄的建議,先拿弱小的藩王下手,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把幾個叔叔不是貶為庶人就是逼得閉宮自焚。因為建文帝的猴急,很快野心勃勃、手握重兵的朱棣就因為打草驚蛇,立馬起兵發動了靖難之役。此時的建文帝雖然是朱元璋指定的法定接班人,但是畢竟根基未穩,政治基礎薄弱,羽翼未豐,對於朱棣而言也是一個機會,後來很多將領的背叛也說明了這一點。相反,如果建文帝一開始就拿燕王朱棣下手,不給朱棣反應、準備的時間,很有可能朱棣就只能任由擺佈,而朱棣一旦搞定,其他的人也就不在話下。

建文帝明明佔盡優勢,為何短短四年就被朱棣翻盤?

朱允炆劇照

結論:建文帝朱允炆可以說前期佔盡先機和優勢,但是卻因為自己的“婦人之仁”而將自己的優勢喪失殆盡,最終讓朱棣翻了盤,自己皇位喪失。我們的行為其實都是來自於我們的心理,建文帝之所以會養成柔弱的性格特徵,很大的原因就是從小生長在深宮之中,得到其祖父朱元璋的過分保護,沒有經受必要的磨難和閱歷,養成了依賴和脆弱的心理。而反觀朱棣則因為生母地位不高,從小就遭受冷眼,而且一直在邊疆抗敵,磨練了堅韌頑強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兩相比較,自然朱允炆就很難是朱棣的對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