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七機營村來歷:七個以織布為生的人藏於地窖織布機下倖免於難

“營”在古代一般指紮營或屯營,既是戰爭遺蹟也是生產的一種組織形式,經歷代變遷形成了以無數“營”為稱謂的村鎮。七機營的由來就與戰事有關。

七機營村來歷:七個以織布為生的人藏於地窖織布機下倖免於難

七機營村位於甲馬營鎮政府駐地東北3公里處,衛運河東岸,明朝之前就有人在此居住。相傳,在明朝初的“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為推翻其侄朱允炆的皇位,率軍從燕京(即現在的北京)沿運河向南廝殺,沿途殺滅所有駐軍和服務於軍隊的百姓。當時該村慘遭屠戮,只有七個以織布為生的人藏於地窖內的織布機下才倖免於難。後人為紀念死者和僥倖存活者,便將村莊定名為七機營。

七機營村來歷:七個以織布為生的人藏於地窖織布機下倖免於難

解放以前,七機營村有兩座廟,村東一座,村西一座。青磚藍瓦的小廟前是人們農閒時聊天拉呱的好地方,從東到西的這條街上有個小集,這是附近村莊除了甲馬營大集之外唯一的一個小集。每年的正月十五村裡有廟會,踩高蹺、唱小戲,附近三里五村的都趕過來湊熱鬧,一直鬧到正月二十五才算罷休。

高蹺隨著鑼鼓點,變化著各種花樣;扮相有小媳婦兒也有傻老婆,最逗人的就是丑角。高蹺踩得好的可以從老式的木輪鐵箍的大車上跳過去,那可不是一般本事的人能做到的。

七機營村來歷:七個以織布為生的人藏於地窖織布機下倖免於難

村裡的小戲也很熱鬧,本村或鄰村愛唱的都能來湊個場,觀看的村民點戲,少數服從多數,那在土臺子上唱一出也是很過癮的,當年村裡的楊東海、郎關平、劉付賢唱得好,村裡老人們說起來如數家珍。廟會上叫好的絕活當屬廟裡的孔田師傅,耍起那對大鍤來很多人圍觀,他可以把鍤扔到幾丈高然後用手接住。

那時節,好多人家會把閨女接回來“過十五”。有的閨女怕孃家人嫌棄,乾脆自己帶著鍋和乾糧來孃家住到節後。一大家子十幾口人甚至幾十口人住到一起,倒也熱鬧得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