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的尾部真的不會影響隱身性能嗎?

段利東


最新試飛的J20的尾部已經換成鋸齒狀的了,可見改進版的是對尾部的隱身性有所提升,但是改不改其實隱身效果只是稍好,你不必擔心,因為雷達是通過反射波面積探測,已知J20的雷達反射面積是4—5個乒乓球的大小,改變尾部不能起到太大作用

而且一般飛機高度很高,容不容易暴露在雷達上是因為隱身塗層好不好(J20用的等離子體隱身技術),要想從尾部發現飛機蹤跡也常常是在後方有敵機的時候被用熱紅外探測發現,還必須保證距離很近,這種機會是極少數的,我們也曾嘗試過像F22一樣的二元矢量噴管,在隱身效果得不到太大提升的情況下大大降低其推力實在不值得,雖說中國五代機起步晚,但你現在看到的J20是綜合性能分配比較完美的了,不用擔心




如夢初醒70082


題主應該指的是殲-20發動機尾艙設計吧,經過隱身處理後應該不會牽扯到殲-20的尾部隱身特性,該處理的我們都看到已經處理了。

有關對殲-20尾部發動機艙設計的質疑最早應該是俄媒提出來的,因為從外形上來看,殲-20的發動機尾艙極為厚重,呈環形包裹著發動機艙。這種設計被認為是技術上的差距導致的,理由是這種設計是歐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技術水準。但可以明確的說,這種設計不會影響到殲-20的後向整體隱身效果。

同時殲-20的兩個發動機之間的間距比較小,發動機艙與機身的過渡也不是很好的銜接,相比美製F-22近乎完美的二元矢量發動機噴口與機身後部流線過渡,殲-20尾部發動機艙和後機身的過渡確實有瑕疵;但相比蘇-57大角度的機身尾部設計,殲-20的總體設計還是很不錯的。

有關殲-20發動機尾艙比較厚是因為技術落後的說法持懷疑態度,因為殲-20在設計時配套的發動機是國產渦扇-15,因為進度問題所以最早選用了俄製AL-31發動機,其預留的發動機尾艙的直徑略比AL-31大也在情理之中。從當前披露的殲-20尾部高清圖片來看,殲-20的發動機尾艙處理還是很不錯的。

殲-20之所以採用如此設計,主要和其注重飛行速度有一定的直接關係,畢竟殲-20的對標對手就是壓制美製F-22。這種全包結構設計最大的優勢在於降低飛機的飛行阻力,因為該結構設計有效的縮小了飛機尾部的截面積,對於降低飛機飛行時尾部阻力有極大的助益;同時還能有效減輕整個尾部的結構重量,因為不同於很多現代戰機,它在結構上並沒有承重梁設計。

考慮到殲-20發動機間距比較小,能夠為飛機帶來更大的操縱翼面設計,這對於提升飛機的機動性是有很大助益的。因為隱形戰機採用全動垂尾之後,不僅僅能保證V型尾翼的隱身效果之外,同時能通過調整垂尾角度,從而在機動中作出更多的機動冗餘。

但從隱身角度來看,發動機尾艙全包式結構和比較緊湊的發動機間距,賦予了殲-20比較優秀的尾部隱身效果。全包式結構使得發動機艙與殲-20後機身比較好的得到融合,雖有瑕疵但是總體還是不錯的;發動機間距縮小,有利於尾部隱身處理,理論上發動機間距越緊湊,隱身效果就越好。另外在發動機尾艙口都有鋸齒型設計,都是最大限度的降低尾部雷達反射信號。

回過頭來,殲-20的發動機噴口並沒有明顯的抑紅外處理,所以說殲-20的後向隱身本身就存在問題,單純的全包式結構設計並不會對殲-20尾部的隱身帶來多大的影響。但是我們也要清晰的認識到的是,殲-20後部隱身處理總體相距F-22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我們只能看後續殲-20的改進升級了。


鷹鴿分析


殲20的尾部真正影響的是紅外隱身,但不是大問題。因為紅外導彈打的距離比較近,對手沒有發現已經被殲20擊落了。

而且殲20是進攻戰鬥機,頭部對對方,而尾部在後方。殲20的確有瑕疵,現在的殲20不是目標戰鬥機。等到未來的WS15裝備殲20之後,殲20才是完整的殲20。

至於其他方面,殲20和F22是等級的,由於殲20生產比較晚,材料電子方面還會有後來居上的優勢。可以說現在的殲20和F22各有優勢,就像武林的兩大高手對決,看的是具體環境而決定。




大志遠思想空間


覺得會有影響的可以看看F35


張元松447


有一說一,殲20注重的是前半球隱身。

至於後半球,老子任務完成都已經返航了,有本事你就追過來啊


你看我好像一條狗


殲20的尾部採用的圓形設計,是考慮到雷達波的反射面,來考慮的,不象F35採用的方形口,就能被雷達探測到,所以殲20是隱形的


駱朝林


影響是有限的,不像三代機那樣,火焰噴出好幾米,極易被鎖定!


小樓聽雨71514


殲20只有尾部不好看


Zhang0017


指的是哪一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