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沈飛第4代機殲-14“雪鴞”與殲-20“威龍”競爭落敗的原因是什麼?

國平軍史


殲-14和殲-20競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氣動佈局不夠優秀,對發動機的性能要求較高。以當時的航空工業的技來說,難以提供類似F119那樣的發動機。僅僅使用WS-10系列和AL-31F系列發動機,就以殲14的三翼面氣動佈局,在機動性上根本難以與F22相抗衡。試想一下,沒有實力抗衡F22的四代機,在與殲20的競爭中註定是失敗的。

殲-14“雪鵠”戰鬥機和殲-20戰鬥機的氣動佈局相比來說,殲-14是三翼面+雙垂尾氣動佈局。與常規氣動佈局相比多了一對鴨翼,與鴨式氣動佈局相比對了一對尾翼,無論多出的是鴨翼還是尾翼,缺點是增加了飛行阻力和飛控的設計難度,優點是有效翼面積增加,翼載荷減小。


殲-14的三翼面氣動佈局,由於飛行阻力增大。所以想要達到超音速巡航的要求,就必須有推力足夠大的發動機。儘管殲-14的鴨翼、主翼、尾翼的後掠角比較大,看得出來,也是為了超音速巡航減阻設計的。但是多出的一對機翼,帶來的阻力的增加是否要小於三翼面後掠角設計帶來阻力的較小,還未可知。在發動機推力不足的情況下,冒險的選擇這樣的佈局,倒不如殲-20來的乾脆。

殲-14戰鬥機的三翼面氣動佈局,提高了大迎角飛行性能和操縱效率,增加了升力。但是在小迎角飛行時和超音速飛行時阻力增大。說白了,還是發動機不夠強悍,不能滿足戰鬥機的需求。殲-14最大的錯誤就是讓發動機來適應飛機的氣動佈局,最起碼現階段來說,還是難以達到要求的,出局也是在正常不過了。



而殲-20則是讓氣動佈局的設計適應發動機,儘可能的將戰鬥機的氣動佈局設計到極致,以彌補發動機推力的不足。所以說,殲20勝出是註定的。


江山何沉


因為殲14雪鴞戰鬥機的尺寸太大,而且隱身太差,另外氣動設計太過於保守了,可以看作是一個比俄羅斯的蘇57還差的飛機,但是殲20卻要強很多,比俄羅斯的蘇57先進很多,設計也更加前衛,因此選擇殲20是正確的。

蘇57+鴨翼就=殲14雪鴞。


雪鴞是沈飛在俄羅斯飛機設計風格的基礎上,依靠側衛系戰鬥機優秀的氣動佈局加以改進得來的新一代戰鬥機,我們都知道殲20的尺寸很大,很多軍迷已經覺得有些太大了,可是雪鴞比殲20還大,而且要大許多,因此雪鴞是一架很笨重的飛機,他為了加強飛機的機動能力,還增加了一對鴨翼,但是對飛機的隱身形成了破壞。


鴨翼不破壞隱身,前提是不增加操作翼面。殲20也有鴨翼,但是人家殲20沒有尾翼,因此殲20的翼面等於是沒有增加的,翼面互相之間採用平行邊緣設計後,飛機的隱身是有保障的,但是雪鴞不同,殲14的鴨翼是在飛機的常規佈局之前加的,也就是增加了兩個可動翼面,這本就破壞了飛機的隱身,再加上體積太大,因此隱身更差了。


殲14雪鴞戰鬥機的數字化程度也沒有殲20高,新技術的運用也不如殲20.殲20有全動垂尾,有側陣列雷達,有機翼副雷達天線,有EODAS和EOST探測器,雪鴞一概沒有,當然也可以後加,但是要對其結構進行較大的改動。說白了,雪鴞是沈飛在吃透蘇霍伊戰鬥機的基礎上研發的,他和俄羅斯的蘇57到有幾分相似,去掉鴨翼就是蘇57了。


但是雪鴞的性能也不能說很差,他確實是一架五代機,具備完全碾壓四代機的實力,但是作為未來的發展而言,新一代戰鬥機必須是新的平臺和新的設計理念,而不是老的思想的修修補補,那樣是沒有未來發展潛力的,所以殲20能夠戰勝殲14.


海事先鋒


關於四代機競標的事,討論過無數次,601吃虧的地方,就是隱身性能不達標,氣動設計和飛控沒把握,最後被淘汰,然後才有了翻譯院士折騰隱身電磁實驗室,啥項目沒有,卻給自己弄了箇中國隱身戰鬥機之父的頭銜,沈飛輸的一點不冤,一幫沽名釣譽的院士專家學閥把控,能幹的出像樣的東西才怪。

隱身不行,沈飛方案還是延習蘇聯思路,強調亞音速機動性,明顯不符合四代機的發展思路,四代機機動性強調的就是超音速下的機動性,這叫超機動性,是未來六代機的一種嘗試或者說技術積累,所以我們做出正確選擇,摸著美國人過河還是有道理的!如果沈飛吃透了蘇27蘇30的氣動和結構設計,國家也不會買蘇35了,殲11用的國產雷達比俄國的先進,重量大幅下降,但沈飛因為沒吃透蘇27的設計不得不在機頭增加配重,別家飛機設計所千方百計減重,沈霍依則在增加配重,可笑之極。

其實,不論成飛、沈飛都是中國的飛機研發單位,不要認為成飛研究出殲20就說比沈飛強,這就象賽場一樣,必然有一個第一的。也許將來沈飛同樣研發出高性能的第六代殲擊機,誰又能說得準呢?所以,我們期待兩大飛機的科研單位能並駕齊驅,共同抒寫中國未來戰機的輝煌,在世界闖出一片中國戰機的藍天!蘇聯兩大戰機系列,米格系列和蘇系列 ,最終米格系列沒能創新而被逐漸淘汰 ,沈系列再不創新怕是要和米格系列一樣在空軍序列的地位裡會越來越低 ,直到空軍不採購或很少採購沈飛的戰機 ,飛行員可不想駕駛不達標準的戰機去到戰場上送命。

你們總說沈飛這個不好那個好的,請問成飛J20,J10還沒出來之前,中國的領空有多少靠沈飛在仿製蘇系戰機來保衛領空,早期央視採訪過成飛,你們知道有多少成飛的工程師是從沈飛帶技術過去的,沒有沈飛的仿製蘇系和積累經驗,成飛也沒有今天那麼順利。感覺成飛與沈飛相比就象.華為與聯想相比較差不多,前段時間沈飛高級設計人員還大勢鼓吹要引進蘇57,就說明他們還不理解設計飛機的精髓,對飛機設計沒有理解透。這樣的工程院院士不要也罷。沒有樣本就不知如何是好,怎怎堪大任呢?沈飛最起碼現在有殲11、15、16,都是主力戰機,而且只有沈飛能造艦載機,成飛出了殲20都能讓你們吹上天了,那個殲10不也是抄以色列幼獅麼,沈飛最起碼有能力依靠自身來研製五代機,其他誰還可以,我看就是有些南方人那點卑微的自尊心作祟,一天不吹吹nb、不埋汰埋汰別人都活不下去了,另外沈飛還研製民用客機,無論哪個飛研製出好戰機都是中國的戰機,不是某些南方人的戰機。

沈飛的目的是多吃一批國家經費,用兩代飛機起到成飛一代飛機的作用,這可以養活幾代員工,特別是幾代領導?多出一代院士,多領好多經費和高級職稱。反正國家撥款養著,一下子就提高了一代 第一要淘汰的就是上代技術和利益群體,豈不是得罪了一批人。成飛不會做人,所以被整。沈霍伊,成洛馬。不是沒有道理的。產品直接反應公司的整體水平,從理念到架構,從人員到管理,從工藝到品控。沒有百家爭鳴就沒有百花齊放。沈霍伊內部官僚主義太嚴重了吧。給沈飛一個建議把你的院士總師換掉。

其他不說,只從技術成熟度來說601所就沒勝算。中國對鴨翼氣動佈局的研究從60年代就開始了,後來611所經歷了J9、J10的研發,對鴨翼佈局得心應手,J10也完成了鴨翼佈局的電傳操控的應用,可以說這個氣動佈局已經相當成熟了,在這個基礎上再添加邊條也不困難,研發進度會非常快,這也是為何J20的研發快的超出人們想象的緣故。反觀601,從來沒搞過3翼面,國外雖然在89年代就有過相關研究和成品(F15active、老蘇35、蘇33、蘇30MKI)但實際上蘇33的三翼面只是簡單的增生效果,老蘇35和蘇30MKI到底怎麼樣當年都只是吃螃蟹的階段(阿三早起玩蘇30MKI如何大家都知道的)601所光想靠蘇霍伊提供三翼面佈局的技術參數是不可能的,還要自己慢慢試,這就是漫長的過程。軍方根本就不可能等。這就是從技術成熟度來說失敗的原因。

我的看法,第一,沈飛在吃透蘇27系列基礎上發展四代機無可厚非,這是一般常規研發路程,殲20也是在研發殲10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誰也不會憑空研發。第二,吃透殲27系列本身就不容易,要知道殲27系列是世界上氣動佈局最優秀的飛機,美系飛機也不行。第三,未來的戰爭中,蘇27發展出來的殲11,殲16依舊是守衛祖國的主力,包括海軍艦載機,隱身四代機由於成本原因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可能成為大面積部署的主力戰機,另一個原因是他扮演的是刺客的。沈飛有他的弊病到絕不是一無是處!沈飛的任務很重。

沈霍伊,軍迷起的這個外號,已經說明了一切!靠模仿別人,永遠跟在別人屁股後面亦步亦趨!唯有大膽自主創新,才能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殲10,殲20,正是堅持自主創新的成果,感謝宋文驄,楊偉及成飛團隊!有他們,真是國之幸甚!


歷史深度揭秘


在2009年左右的時候網上有一架新型戰機的全尺寸模型出現,雖然不知道該機是什麼型號?但是從其採用鴨式氣動佈局和腹部DSI進氣道以及內置隱身彈倉來看,其應該是一架注重機動性的隱身戰機。雖然後來這件事不了了知了,大家對於該機後來的何去何從也都沒了興趣。


有人說上面這架未知型號的隱身戰機是沈飛研製的,也就是後來被我們大家稱之為殲14雪鴞的新型戰機,其最早就是用於和現在已經裝備服役的殲20競爭空軍的下一代隱身戰機項目的。其實這也符合戰機發展思路,比如早前美國的重型隱身戰機項目招標的時候就有諾格的YF-23和洛馬的YF22同臺競標、中型隱身戰機項目招標的時候也有波音的X-32和洛馬的X-35戰機同臺競標。而這麼做的目的都是為了研製出一款更符合空軍對於下一代隱身戰機的訴求。那這架未知型號的殲14隱身戰機為什麼會敗給已經批量裝備服役的殲20了呢?



其實雪鴞戰機之所以敗給成飛的殲20是有眾多原因的,隨著競標結束後,關於殲14的各種消息也是滿天飛,大家對於其競標失敗也有了瞭解。我們知道沈飛有一個外國名字叫“沈霍伊”,就是因為其研製的很多新型戰機都有前蘇聯蘇霍伊的基因存在,所以其設計思想基本就是照搬了蘇系戰機的設計思想,比如這架雪鴞戰機從其採用的三翼面+邊條翼的氣動設計來說在當時算是一種接近理論上得完美設計,再加上前置鴨翼和後置平尾的同時動作更能再照顧高升力體的渦力和機體配平上尋求平衡點,同時縮小的主子和鴨翼面積也有利於隱身和降低整機重量。但是從其整體氣動佈局來看,仍然有蘇37的影子在內。而且其大膽採用的爽三角翼設計雖然能夠提供更好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但是其超音速狀態下的升阻比仍然不如殲20,也可以說是採用的比較另類的主翼拖了後腿。




其次就是從其採用的三翼面氣動佈局就可以看出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超機動性,著和四代隱身戰機的4S標準既有重合也有偏差,畢竟四代隱身戰機最核心的還是隱身能力,而雪鴞戰機為了提高超機動性採用的複雜氣動佈局既導致操縱變得越來越複雜也導致整機尺寸過大。戰機尺寸過大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好事,特別是對於注重超機動性的隱身戰機而言更是兵家之大忌,首先機體尺寸過大會導致整機的氣動阻力過大,繼而影響其高速飛行能力和穩定性,其次機體尺寸過大就需要推力更大的發動機來彌補一些氣動佈局上的損失,但是顯然這不可能,畢竟一直以來缺乏合適的大推也是事實。

再一個就是三翼面的氣動佈局註定氣動阻力要比單純的鴨式氣動佈局更大一些,而且其雷達反射面積肯定也要更大一些。為了降低三翼面所帶來得氣動阻力增大的問題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拉長機體長度,但是機體長度過長並不是什麼好事,美國的F22隱身戰機在後續的試驗機型中其機體長度也相對應的縮短了一些,除了照顧隱身和機動性等方面外,也能降低整機的重量和造價成本。而且雪鴞為了降低氣動阻力也採用的小機頭設計雖然能夠降低機頭處的氣動阻力但是為縮小了機頭處的內部空間,從而限制了大尺寸、高性能的機載相控陣雷達的使用,而這些都是雪鴞戰機在設計上的槽點。

總結一下就是,雪鴞戰機的失敗最核心的還是自身對於四代戰機的標準認識不足,設計思想還是停留在早期的三代機注重機動性方面,對於四代隱身戰機最核心的隱身能力的覺悟不夠,同時在整機的氣動佈局上的失敗也都是其競標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


魑魅涅磐


各方面原因都有,究其原因,可以說是沈飛太聽話了,唯軍方馬首是瞻,哪知道後來軍方要求改了,重新設計又來不及只能讓雪鴞硬著頭皮上,而成飛則是自己探索,最後和軍方的要求殊途同歸。所以成飛擊敗沈飛,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講,可以說是理所應當。(殲-11D的下馬也與之相似)

所以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競爭落敗”一說,2006年的時候當殲-20的方案初步成熟之後,大家都知道軍方肯定選殲-20。

上面這段話聽不明白的話就往下看吧。

1990-2000,2000-2012,2012-2019,這3個時間段之間,中國空軍的作戰思路,未來發展方向經歷了非常大的轉變。

中國關於五代機的早期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當時美國的ATF計劃已經是路人皆知。沈飛在那個時候已經開始了五代機的概念摸索。90年代海灣戰爭把解放軍嚇尿了,差距大的不是一點半點。

1991年年初,美國的YF-22也完成了試飛,在試飛中,YF-22展現出了驚人的性能,無論是加速,盤旋,還是巡航速度,各方面都遠超當時服役的F-15與Su-27。更重要的是,YF-22的過失速機動性能也非常驚人。

基於當時的技術背景,軍方對國產五代機提出了以下要求:

1, 不借助推力矢量技術的前提下,達到60度的最大可用攻角並具備實用水平的過失速機動能力。

2, 與YF-22相當的超音速與亞音速氣動特性,說白了就是升阻力特性不能比YF-22差。

3, 與YF-22相似的雷達反射面積。

還有一堆航電武器系統可維護性之類的要求這裡就不提了。

基於第一點,雪鴞選擇了三翼面佈局,並且在風洞試驗中這個構型基本是能滿足要求的。也就是說,2006年時成熟的雪鴞設計方案已經能滿足90年代中期軍方對五代機提出的要求。

但是能不能滿足2000年中期時候軍方的要求,就不好說了。

2003-2006年間,殲-10進入部隊序列小批量服役,同時沈飛加班加點生產國產的殲-11,中國空軍算是有了一點戰鬥力了。五代機項目的優先級也逐步提高。

同時期在航空發動機領域,WS-10和WS-15兩個項目也在使勁幹,不過情況一點都不好。WS-10的可靠性極差,當時裝備WS-10的國產殲-11因為發動機故障的問題連基本的戰備值班都做不到,大批大批地在機場趴窩。

從保險的角度講,中國的五代機要在2020年前服役,而同時期能夠用上的發動機可能只有AL-31,就算能用上WS-10B,後者的性能也與AL-31相當。在這種情況下,沈飛的雪鴞就非常尷尬了。

面對最大的潛在對手F-22,雪鴞的飛行包線的特徵與F-22相似,而在氣動性能不比對手好的情況下,發動機比別人差不少,最終飛機的整體性能在各個方面都會低於F-22。

而同時期成飛的殲-20就不一樣了。回到20世紀90年代,我們看下殲-20的發展。在當時,鴨翼佈局在歐洲航空界已經有了一些不錯的產品。後來歐洲的鴨翼三傑,JAS-39,颱風,陣風都在20世紀80年代首飛,其中臺風的氣動佈局特別新穎,採用了鴨翼+邊條翼+大三角翼的佈局,比後來的殲-20少一個升力體。

當時恰逢20世紀末的最後一輪航空大發展,國內航空界的總體構思是,沈飛兜底,成飛創新,由於有老大哥沈飛兜底,成飛便開始了對五代機的自由探索。

結合當時的國內外最新技術進展, 提出了“鴨翼+邊條翼+升力體”的基本思想。殲-20在原始設計階段幾乎是完全放棄了依靠飛機自身的氣動滿足“過失速機動”的要求,當時的想法基本就是:有矢量就上,沒矢量就算了,先把過失速放一放。

2000年初的時候,當時中國空軍的假想敵,自然是美國空軍。同時期國內的四代機產量正在提升,可以確定的是殲-6,7,8這幾個三代機不用當主力了,殲-10和殲-11在當時被確定是2030年前中國空軍的中堅力量。

軍方對五代機提出了新的思維:四代機制空,五代機用來打敵人的預警機和加油機。根據新的作戰需求,國產五代機需要極為出色的超音速飛行性能與更出色的隱身特性。飛機制空能力的要求被降低,取而代之的是“預警機殺手”這樣的定位。

為了適應這種新的要求,沈飛與成飛都不得不對現有的方案進行修改,然而問題在於:成飛的方案修改難度更低,工作量更小。鴨翼佈局的超音速飛行性能本來就更加出色,基本就是調整飛機的展弦比,翼載荷。而沈飛的雪鴞,這玩意要改起來,大概會改的媽都不認識。

除此之外,殲-20還有很多優勢,相比雪鴞的三翼面,殲-20的這個設計方案空重更輕,對發動機的要求小一些,巡航速度更高,作戰半徑更大。

這個我不是黑,沈飛的雪鴞,這玩意在氣動佈局的先進性上,還不如俄羅斯的Su-57。

在這個時候,沈飛已經基本算是認輸了,雪鴞這個方案放在90年代軍方看得上,但是到2006年的時候,軍方不要。於是成飛理所應當的拿下了國產五代機的項目。


戰鬥機解說家


沈飛的“雪鴞”其實也是一款非常不錯的四代機,如果量產下來,對付普通三代機應該還是有非常巨大的優勢的。但是它的競爭對手是成飛,是綜合實力更勝一籌的“威龍”,這也只能說是遺憾了

先借一張圖,認識一下雪鴞

從中可以看出,雪鴞戰鬥機,是一款體型修長的雙發雙垂尾帶鴨翼的雙三角翼的三翼面佈局的重型戰鬥機

從氣動佈局上看,雪鴞還是不錯的,修長的機身,高速性能應該不錯。帶鴨翼的三翼面佈局,會有不錯的機動性,和大迎角起降性能。要是作為三代機,這樣的氣動佈局絕對算得上是先進,但問題是我們要的是四代機。國際上公認的四代機標準就是“4S”,超音速巡航~這個雪鴞修長的機體加雙三角翼設計加上兩臺AL31或者“太行”應該是沒問題,至少勉強可以達到。超機動性~這個藉助全動鴨翼的三翼面佈局應該也是基本沒問題。先進的航電設備,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玻璃化座艙,和先進的數據鏈系統等,這個隨著我國航空電子技術的進步,也沒問題。但最後一樣,即超隱身性,或者說叫低可探測性,這個就是雪鴞的硬傷了。雪鴞的雙三角翼加三翼面佈局,本來正面和側面RCS就挺大了,好不容易做到0.5以內,但F22是0.05以內,兩相對比,同樣作為四代機以及可能的競爭對手,這樣的差距幾乎是不可接受的。而側面的RCS對比情況可能同樣糟糕。

再看一張圖

“威龍”已經是一個機長20.3米的大傢伙了,對比下來,雪鴞應該更是一個23-25米的龐然大物,如此巨大的軀體,對於側面Rcs來說,確實不是件好事。本來“威龍”已經比F22大了一大圈,而雪鴞,更是隻有過之而無不及。再論發動機技術,“渦扇15”沒裝機以前,我們還拿不出能趕上F119的產品,如果再加上體量如此懸殊,則雪鴞和F22雖同為四代機,但飛機性能就差別巨大了

再來看現在的J20,就是本文的另一個主角,“威龍”:第一,航電設備肯定都是國內能拿出來的最好的裝上去,這個沒問題。第二,從超機動性來講,威龍應該更勝一籌。氣動佈局來講,鴨翼和三翼面雖然很相似,但還是有區別,三翼面的穩定性更好一些,鴨翼的飛行阻力更小一些。考慮到發動機推力一定的情況下,機體更小,重量更輕,飛行阻力更小,則機動性肯定越強,所以從超機動性這一點來講,威龍應該比雪鴞更勝一籌。第三,從低可探測性來講,威龍也比雪鴞更有優勢。首先是正面Rcs,威龍經過改進,現在量產版的正面Rcs已經達到0.05以下達到或接近F22的水平,而雪鴞與F22則是以倍數為單位的差距。從側面RCS來講,雪鴞機身更加修長魁梧,側面RCS肯定不會低於威龍的水平。第四,超音速巡航來講,同樣裝備兩臺AL31F或者WS-10B又或者WS15的情況下,威龍更輕的機身,更小的飛行阻力,二者類似的高升力佈局,無疑威龍會有更大的優勢

綜合上述,威龍與雪鴞,兩者“4S”性能比較中,除了航電設備基本一致,無需比較以為,其他三樣:超機動性,超隱身性,超音速巡航性能,威龍都無疑比雪鴞更勝一籌。

在此情況下,空軍在“威龍”“雪鴞”二者之間的選擇,無疑就很清楚了






地主之儀2


對於J14與J20。

不用那麼多的數據分析,比較一下,結論也沒那麼麻煩。

因為科技的支撐,可以完善糾正很多數據。

J14,從飛機設計上看,對比J20,J14多了一對尾翼,J20的進氣道在機身左右兩邊,J14是進氣道在機身機腹。而J20是大翼面,J14要小一些。

所以可以橫向比較兩個飛機的特點。

J14機體明顯大了一截。設計師是根據現有技術進行的設計,即設計一旦被採用,用的都是現已經成熟,且有的技術,能快速裝備部隊形成戰鬥力。

這個現有的技術,也恰恰是沈飛學會的蘇式戰機特點。

機腹進氣道——su式飛機常用佈局。

雙垂尾加雙尾翼——su式飛機常用佈局。

沈飛唯一做出了的改變,飛機機身平直,採用鴨翼。

說實在話,這種飛機的機動性僅僅靠現在引進的俄式發動機近戰絕對吊打J20,F22。

更別說後來的渦扇發動機。

所以,可以理解為蘇聯或俄羅斯的那套路子,機動性優先。

這種設計因為機身過大,所以導致隱身性要差一些。

但是,請別誤解這個差一些。因為戰鬥力設計師,他本身肯定對目前世界上的隱身戰鬥機或者概念戰鬥機研究很多年了。

1990到與J20方案競爭前,隱身戰鬥機都出了一二十年了。

所以說,在座的各位也就別說什麼沈飛沒創新,沈飛設計的J14打不過蘇57,更別說什麼沈飛吃的老路子。人家是專門研究這個的,再老的教授,專家,科研工作者也懂得與時俱進。

他這個設計,明顯是考慮到實用,且無風險,因為這些技術都是最穩定且沒有更大風險的。

在科學技術上,越是前衛,理念越是超前,在現在21世紀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任何的風險導致的下一代飛機出現的問題,那都會使得國防壓力大,而國防壓力也會變成政治壓力。所以說沈飛考慮的是最穩定,也是最現實的。

即對第五代飛機的設計做幾項進步,新設計儘量避免過多風險。

還記得以前J20圖片出來的時候,網絡上的各個飛機設計理想圖麼?

基本上對J20的設計保持懷疑的評論,都說過鴨翼的問題,更是說過沒有後掠翼機動性怎麼跟F22打……

所以可以看得出,在J20——2000出來前,大部分軍事愛好者,專家實際上對J20都是表示擔憂的,這是因為J20設計確實前衛。縱觀目前大部分五代機,沒哪個“像”的。

真要說進入戰機格鬥階段,這設計,加上現在的矢量發動機,誰能對J14出現優勢?鴨翼+尾翼+垂尾,無論橫向,縱向。縱向,快速爬升——鴨翼+尾翼的組合,再加上矢量,我覺得整個爬升過程無人能及。橫向——左右各種規避類戰術動作,尾翼+垂尾這跟F22比幾乎一樣,而F22是二元矢量只能上下。

所以沈飛考慮的東西,是很實在的,沒毛病,可是為啥採用J20?

沒辦法,J20的設計師的思維,可以說確實是受到成飛歷史上都是自己創造,創新的影響。

J10的設計,在2003年曝光之前,感覺是學習了蘇聯當初對第5代探索的一點借鑑,也像是學習過鷹獅,這本身就如同東西方的結合,自己開始創新。

俗話講——這是我自己的東西。

隨後成飛就真的開始放飛自己多年探索的美國戰機設計方案……

那麼對於J20,小學者怎麼理解的?

F14,F15,F16對渦流應用,氣動佈局,F35對DSI進氣道的設計,成飛通過梟龍進行第一次進行了論證。

(梟龍的邊條,進氣道,機翼設計,可以說結合了太多美式飛機對氣動佈局對新技術應用。)

對F22垂尾設計有過研究(從J20正面圖與F22正面圖對比),對F22內置彈倉,對當初俄羅斯要設計第五代機的概念圖有過一點借鑑。(曾經蘇霍伊設計的第五代戰機明顯和後來的su57,T50有些不同。)

如果觀察仔細,小夥伴們應該注意到就算J20比J14體型大,可是實際上J20的體積比F22要大,而本來F22的氣動佈局明顯是借鑑過蘇式戰鬥機。(F22的氣動佈局與F16,F15,F14等等都完全顛覆原有的設計思路有那麼一點蘇式,請看機頭,拿F15,F14,蘇27。拿蘇27的尾翼設計與F22尾翼設計。也有可能是因為設計公司不同吧。總能看到蘇式的影子。)

可是,J20設計師明顯考慮到了即將新出現的渦扇發動機。

加上甚至成飛一直一來通過梟龍,通過J10B驗證過的進氣道技術與邊條翼,以及對渦流的應用。

你就發現,J20超過J14太多了。

F35最值得借鑑的技術就是進氣道。

F22,F14,F15,F16最值得借鑑的恰恰是對空氣渦流的應用(F22,F14,F16),對垂尾進行傾斜一定角度的設計(F22,以及與F22競爭下馬的YF23),對內置彈倉的設計(F22,蘇式戰鬥機。)。

最主要的一個點。

考慮戰時飛機的進入階段和戰鬥階段。

這個東西,是真的跳出很多人的思維。

因為鴨翼隱身機,在被發現之前,鴨翼是不做任何動作的。啥意思?

沒做任何動作前,鴨翼對隱身的影響不高。而近距離格鬥的時候才需要。

可是既然近戰格鬥了,就不可能隱身了,鴨翼恰恰成了格鬥利器。

這裡糾正一下,隱身戰鬥機既不是視覺上隱身,也不是雷達上完全消失。只是在雷達上從一個飛機變成鳥或者風箏這樣的物體大小,被雷達直接略去,並不是探測不到。

這時候,如果敵方飛機與隱身機已經進入近距離格鬥的時候,從飛機傳回雷達的數據就會被軍隊直接糾正,隱身機的雷達測探數據就會被記錄。下一次就不容易繼續隱身了。所以才會說,隱身機只有一次機會。這個一次機會指的是在科技強國的對抗中,隱身機的作用。

這和潛艇雷達特徵可以概括為一樣。

可能有些朋友會說,怎麼內置跟蘇式戰鬥機有關係?

因為蘇式戰鬥機機腹下方通常都空了相當大的空間,設計成為機腹,同時將機身水平。

並不是說很大的關係,可是換個角度。

如果J20是借鑑美式戰鬥機設計理念,那麼它的內置彈倉就不會保留太大,機身儘可能短小。而恰恰J20機身就大,而內置彈倉也更大。這明顯是因為考慮到在設計出來以後必然要用俄羅斯發動機的緣故。

那麼既然要採用俄式發動機,那麼進氣道必然變長,那麼蘇式戰鬥機的機腹下方設計如何與內置彈倉結合,這就是考驗J20設計師的智慧了。

這可是一下放飛成飛設計理念的東西。

可能當初飛機設計師設計出J20的時候,既感到吃驚,也肯定有過不小的擔憂,因為這種戰鬥機,新概念,新的設計思路確確實實打破常規,沒人知道這樣設計會不會有什麼問題,J20明顯是第一個探路者,是走了一步新的道路。

看看世界上哪個五代機是雙發動機不加尾翼的?

看看世界史哪個五代機是鴨翼加左右DSI進氣道的?

主要是因為J20太多地方設計前衛,所以才有質疑聲。

然而隨著原型機,到現在服役機型,西方也開始借鑑。


國際小學者


殲-14“雪鴞”,一大號拉皮蘇-27,要他有何用!

殲-14“雪鴞”是2000年左右,中國空軍拋出的第四代戰鬥機競品戰鬥機方案之一,和當時殲-20“威龍”戰鬥機一起參與了競標,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授予代號“雪鴞”的驗證機,或者叫競標樣品機殲-14這個代號,因為殲字頭戰鬥機都是國產現役、服役過的戰鬥機,殲-14只是網上稱為“雪鴞”樣品機一樣代號罷了,咱們姑且稱為殲-14“雪鴞”的驗證機。

從現在曝光的殲-14“雪鴞”的驗證機外形照片來看,殲-14“雪鴞”從嚴格意義上看,很難說這是一架五代機,甚至四代半都很難說。因為殲-14“雪鴞”驗證機太大了,本身殲-20“威龍”戰鬥機就大,機體長度超過了所有現階段五代機,殲-14“雪鴞”更大,機體更長,從外形上看就是一個活脫脫的拉皮版本的蘇-27戰鬥機,或者說殲-11B拉皮、放大的版本。

從外形上分析來看,殲-14“雪鴞”驗證機並沒有採用五代機改用的機身彈倉,特別是隱身彈倉,並且對彈倉進行武器優化係數設計,乾脆就沒有設計武器彈倉,直接沿用了蘇-27戰鬥機設計風格:武器直外掛,外觀殲-20“威龍”驗證機模型直接採用了內置彈倉,包括基輔彈倉和格鬥彈倉,實現了武器不用外露,減小了雷達發現機率,利於五代機戰鬥機整體隱身。從這個角度來看,殲-14“雪鴞”就壓根沒考慮隱身戰鬥機這一個說法,設計思想還停留在蘇-27、殲-11戰鬥機身上,毫無進展。

而最為關鍵的量產來看,殲-14“雪鴞”將佔用殲-11戰鬥機的生產線,而但是沈飛沒有擴廠的計劃,而成飛不同應提出了新廠的建設,目的就是大規模為殲-20戰鬥機開路,所以成飛想的更遠、更多、更好,所以人家能拿到第五代戰鬥機的訂單!從現在來看,幸好當時高瞻遠矚,沒有選錯!


浴火


殲14雪鴞戰鬥機為什麼會失敗?因為隱身能力不強,這一點在俄羅斯的蘇57場可以看出來。俄羅斯的蘇57,被人們戲稱為蘇27的拍扁版,中國沈飛的殲14雪鴞戰鬥機就是拍扁的蘇37。

蘇37是典型的三翼面戰鬥機,當時只生產了一架,被俄羅斯拿到個頭去展覽,希望得到客戶的青睞。中國就是當年的大客戶之一,但中國買俄羅斯武器和原則,就是俄羅斯自己不批量裝備中國不買,蘇37就是老蘇35的推力矢量版。印度卻十分感興趣,於是買了一大批蘇30MKI,因為印度特別喜歡雙座型的,又喜歡蘇37,於是印度如願以償。


沈飛一看,蘇37是個好飛機,機動性很好,強過了原版的蘇27,然後把外形修改一下,修正改良一下蘇37表面的雷達漫反射,基本上能得到要求,和當時的T50,現在的蘇57應該有很大關係。因為俄羅斯的中央升立體在蘇27的系列中太優秀了,機動性無出其右,更何況前面又增加了小鴨翼。但中央升力體有一個天生的毛病,就是發動機中央升力體,只能懸著,極大破壞了戰鬥機的隱身性,兩種戰鬥機優秀如出一轍,缺點也是一樣的。這也是為什麼沈飛的工程師,對於拍扁的蘇式戰鬥機念念不忘的原因,因為裡面有他們的心血。



殲20沒有出現之前,殲14雪鴞戰鬥機還是很好的,渦扇15發動機沒有出現之前,可以進口俄羅斯的117發動機。殲20來了,殲14只能甘拜下風。蘇57在殲20和F22之前,只要出了俄羅斯的體系去戰鬥,只能是捱打的,所以俄羅斯很不情願的買了一點蘇57,說是76架,一年算下來只有幾架,完成還不知猴年馬月呢。更可能是個廣告,是用來吸引客戶的,比如俄羅斯大客戶印度。俄羅斯能對印度拍扁蘇27,同樣能拍扁蘇30MKI,生產雙座型的蘇57。

殲14沒有被中國空軍看中,主要就是隱身不行。在戰鬥機都向隱身發展的時代,只能成為時代犧牲品。



大志遠思想空間


沈飛在第五代戰鬥機的競標中輸給成飛,原因在於保守。

我們和美國不同,美國整體技術領先全球一大塊,因此他們研製出的新型戰機本身就存在極大的領先性。大量的新技術的運用會造成產品性能的極其不穩定,需要修改的地方太多增加了軍費開支的負擔。所以在美軍隱身機的招標中YF-23敗給了YF-22。

反觀我們的軍備研發處在追趕階段,新機型的設計不怕新技術多,越先進也就意味著和世界頂尖水平越接近。將來即便問題多多那麼我們在改進的過程中會有長足的進步。

沈飛的設計趨向於保守,基本上時參照現有成果進行有限的升級。根據現有的公開資料判斷,沈飛的設計大約相當於或略好於F-15的最新改進型沉默鷹,這樣做的好處是便於生產。由於飛機的生產需要全國許多廠家合作才能生產,能夠提供零部件的廠家越多飛機生產的速度越快。反之產量就會受到限制。

美國的隱形戰機從1982年就開始裝備部隊,到2012年已經整整30年,基本上到了一個換代的週期。這意味著如果按照沈飛的設計,我們即使量產了該機並大量裝備部隊。只要美軍拿出新的成果,我們依然有可能和美軍相差一代,甚至一代半。

F-35的誕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可以想象大量製造裝備部隊的雪鴞,在遇到周邊的F-35時的狀態。雖然媒體可以吹噓是同代的戰機,而事實上這是差了一代的戰鬥機。

這種狀態會使得我們在未來的軍事鬥爭中趨於下風。

現在裝備了殲-20的狀況就有所不同,我們現在大量生產裝備殲-20還一時做不到,但是它能和F-35旗鼓相當甚至還有優勢。這樣美軍的行動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也迫使日本撕下偽善的面具,升級了自己的航母使之可以搭載美軍的F-35這樣才能對我們的殲-20形成對峙。

反觀我們,殲-20的技術不成熟不要緊,產量低也不要緊,咱們可以小步快跑的進行改進。這樣時間拖的越久我們的優勢越明顯,我們也許可以拖到略晚一些裝備與美軍同代的下一代戰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