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馬島戰爭?

笨笨地飛


馬島戰爭是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馬爾維納斯群島是阿根廷方面對該群島的稱呼,英國方面則稱其為福克蘭群島。這是一個位於南大西洋的群島。主島地處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南部海岸以東約500公里,南緯52°左右海域。整個群島包括東福克蘭島、西福克蘭島和776個小島,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

關於馬島的歸屬問題英國方面宣稱:1592年渴望號上的英國航海家戴維斯是第一個發現該群島的人,然而此說在國際上並無任何佐證,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有明確文字記錄的第一位發現馬島的人是1600年的荷蘭人威爾德。1764年法國航海家布干維爾率先在東福克蘭島建立居民點,次年英國人也開始在島上定居,1770年佔據南美大陸的西班牙殖民者驅逐了島上的英國人並於1767年左右買下法國居民點的全部產權。1771年英國以發動戰爭作為威脅恢復其西福克蘭島的前哨基地,需要注意的是這時的英國只控制著西福克蘭島,而東福克蘭島仍一直處於西班牙統治下。1774年英國因為經濟原因撤出西福克蘭島,但並未公開聲稱放棄對西福克蘭島的主權要求。1816年7月9日西班牙殖民地阿根廷宣佈獨立,1820年阿根廷宣稱繼承了西班牙對福克蘭群島的主權。1833年初英國未將島上的阿根廷官員驅逐出島。1841年英國委派一位文職副總督前往該島,到1885年島上一個約有1800人的英國社區已實現自給。1892年福克蘭島成為英國正式殖民地。而阿根廷方面則一貫反對英國佔領該群島。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由於日趨保守的英國資產階級為維持壟斷地位而對新技術的排斥使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被後起的美、德兩國相繼趕上並超過,到19世紀80年代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第一名的位置被美國取代,20世紀初英國又被德國反超而屈居第三。儘管英國是一戰戰勝國,但到1918年一戰結束時英國已損失了1/3的國民財富和300萬青壯年勞動力,與此同時還欠下美國大量債務。為償還這些債務英國開始徵收苛捐雜稅和濫發紙幣。這一時期各英屬殖民地都掀起了獨立運動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要求英國政府給予更多的自治權限,印度則在聖雄甘地領導下展開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時的愛爾蘭人同樣沒閒著:事實上早在一戰尚未結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發了反英的“復活節起義”,愛爾蘭獨立運動的領導人甚至試圖同德國合作,這令英國政府驚恐不已。1919年1月21日拒絕在英國下議院任職的愛爾蘭共和派議員在都柏林通過了國家獨立宣言、組建了愛爾蘭議會,隨即以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要求英軍立即撤出愛爾蘭。剛經歷完一戰的英國國力大不如前,儘管英國政府仍對愛爾蘭獨立運動進行了鎮壓,但很快陷入愛爾蘭軍民的游擊戰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國政府被迫簽訂英國——愛爾蘭條約:愛爾蘭南部26郡脫離英國的直接統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成為和加拿大、澳大利亞一樣享有高度自治權的自治領。與此同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要求分離成為獨立國家的傾向日益強烈,以致於英國政府為避免大英帝國的解體而在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賦予自治領獨立解決對外對內政策、交換外交使節和簽訂國防協定等權利,自治領由此成為與英國同為平等成員的英聯邦國家。1931年英國又通過建立英鎊區加強了英聯邦內部的經濟聯繫。1932年7~8月在渥太華召開的英國自治領經濟會議上籤訂了實行特惠關稅率制度的協定:在英聯邦內實行特惠關稅,對外則提高關稅,防止外國商品低稅滲透英國的市場範圍。當英國看起來出現復興跡象時隨著納粹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崛起英國被捲入破壞力驚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說一戰已大幅重創削弱了英國的世界霸權,那麼二戰則使英國的世界霸權徹底崩潰:除了戰爭直接導致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外,英國經濟在戰時管理制度下產生了超過200萬失業人口。隨著1944年7月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誕生英國在世界金融中的霸主地位為美國所取代。大英帝國治下的各白人自治領紛紛成為獨立國家,而被譽為“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的印度也在二戰時期“趁火打劫”要求英國給予更大的自治權才對德、日作戰。1947年8月15日原英屬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國家,印度周邊的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也相繼獨立,至此英國實際已淪為二流國家。1951年埃及政府宣佈廢除此前同英國締結的條約,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從此英國失去了對這一國際貿易航線關鍵節點的控制。1957年3月6日英屬殖民地黃金海岸宣佈獨立並改國名為加納,這是黑非洲第一個擺脫殖民統治的國家,由此開啟的示範效應迅速在整個非洲廣泛傳播並引發了英國殖民體系的全面崩塌。

英國國力的大幅下滑使相比英國而言在馬島問題上具有地利優勢的阿根廷試圖從英國手中收回馬島。1964年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就馬島的歸屬問題進行了辯論:阿根廷以自己對原西屬領土的繼承權、馬島鄰近南美、結束殖民地位的需要等為由宣稱對該群島擁有主權。英國則以自1833年以來對群島的“公開、持續、實際的擁有、佔領和管理”為由要求以該群島居民的意願進行自決。由於自1833年以來英國對該群島持續的經營使島上人口以英國後裔為主,在心理上普遍更傾向於英國。196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邀請英阿舉行會談以尋求一個和平解決紛爭的辦法。這種曠日持久的討論到1982年2月還在進行,不過阿根廷國內已越來越厭倦這種日復一日的無結果的討論。

事實上在馬島戰爭前阿根廷和英國一樣正處於衰敗過程中,所不同的是:英國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阿根廷則直接由昔日的發達國家淪為了發展中國家:1908年的阿根廷是世界第七經濟大國,人均收入與德國比肩。布宜諾斯艾利斯也從“大農村”轉身成為國際化的“南美巴黎”。然而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國家的高速發展掩蓋著潛藏的問題:大地主寡頭壟斷了廣袤的土地,使阿根廷的財富集中現象比美國嚴重得多,也使其在單一出口的老路上越走越遠,偏離了工業化道路。而經濟從屬於英國的局面也在持續。在新興中產階層反對寡頭統治集團,要求政治民主的呼聲中1891年激進公民聯盟(激進黨)成立了。武裝起義的威脅促使保守派總統羅克·薩恩斯·佩尼亞於1912年制定了普通男性無記名投票法。於是激進黨領袖伊波利托·伊裡戈延得以於1916年當選總統。他推行社會經濟改革,將家庭農場主和小型企業納入援助範圍。時光來到20世紀30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大蕭條也波及到了阿根廷:由於世界主要大國幾乎都被捲入這場經濟危機之中,這意味著這些國家可以用來購買阿根廷的農牧產品的資金嚴重縮水,大家都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阿根廷的農牧產品出現嚴重滯銷。1930年何塞·費利克斯·烏里武魯在軍事政變中推翻了對大蕭條束手無策的伊裡戈延,由此開啟了阿根廷軍事政變的歷史大幕,在此後的十年中阿根廷一直由軍政府執政,過去的寡頭政治與選舉舞弊死灰復燃。1946年胡安·庇隆贏得阿根廷大選,他上臺後將關鍵的工業與公共設施收歸國有,提升了工資與工作環境,還清所有外債,並幾乎實現了充分就業。他的妻子愛娃·庇隆發揮了核心的政治作用:1947年她推動國會授予女性參政權,併為弱勢群體帶去空前的社會救濟。1951年庇隆順利獲得連任,然而超支很快耗盡了二戰帶來的鉅額外匯。經濟下滑、腐敗盛行、夫人光環的褪去,加上離婚法通過造成的與天主教會之間的矛盾,使其漸失執政基礎。1955年海軍在刺殺總統的起事中轟炸了五月廣場,幾個月後在軍方自稱所謂的解放者革命中庇隆被迫下臺,流亡西班牙。

庇隆下臺後阿根廷再度進入軍政府執政狀態,這時的阿根廷早已不復當年——拉美地區遠離世界格局的中心熱點地區固然使阿根廷得以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避免遭受戰火蹂躪,但也使阿根廷錯過了發展自身軍事科技的機會。當美國憑藉先進的軍事科技和龐大的經濟體量崛起成為世界霸主時阿根廷正不可逆轉地走下坡路,甚至當二戰結束後歐美國家將注意力轉移到國內經濟建設並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時阿根廷卻在不斷髮生政變和刺殺事件,國家政局極為動盪不安。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達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增長卻只有19.2%;國內得到越來越多支持者的工聯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軍政府受到人民的唾棄與憎惡。以加爾鐵裡為核心的阿根廷軍政府寄希望於發動一場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1982年4月2日以加爾鐵裡為核心的阿根廷軍政府對馬島實施軍事攻擊。由於英國在馬島的防守力量薄弱,阿根廷軍隊僅遭遇輕微的抵抗後便佔領馬島全境。戰事的出奇順利讓阿根廷人揚眉吐氣,也間接挽救了搖搖欲墜的軍政府。可正當阿根廷軍政府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議會的授權下抽調海軍總兵力的2/3組成遠征軍不遠萬里前來和阿根廷爭奪馬島。由於英國與阿根廷遠隔萬里,所以從其艦隊正式組建完成到其攻佔馬島東側的南喬治亞島已過去半個月時間。1982年4月30日英國海空軍完成對馬島周圍200海里範圍內的海上和空中封鎖,剩下的便是對困守在馬島上的阿軍進行“甕中捉鱉”。5月21日英軍開始在馬島登陸,雖然連遭猛烈抵抗,但還是在6月14日佔領全島。眼見大勢已去的加爾鐵裡只好電令馬島駐軍投降,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役結束。

事實上阿根廷的戰敗其實從一開始就已註定,導致其戰敗的主要原因如下:

阿根廷沒有做好戰爭準備——馬島戰爭看似是主權領土之爭,實際上是當時阿根廷的軍政府為了轉移國內視線,緩解國內經濟政治危機的一次障眼法。阿根廷一心以為:隨著二戰後英國殖民體系的崩潰英國已容許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以及非洲殖民地的獨立,那麼英國怎麼會不惜萬里奔襲遠隔重洋的馬島呢?即使英軍真來了,隔著茫茫大西洋向馬島投送兵力和補給是極其困難,而阿根廷卻與馬島近在咫尺,所以阿根廷根本沒認真進行戰爭準備——阿根廷甚至沒在馬島建一個可供戰機起降的臨時機場。

阿根廷國內面臨嚴峻的經濟政治危機——阿根廷發動馬島戰爭的目的是希望利用對外戰爭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然而實際上凡是內部問題重重的國家妄圖依靠戰爭手段緩解國內危機的最終結果無不是內外皆輸:現代戰爭已不是過去的一場戰役定輸贏了,實際上國際輿論影響、國內民眾的支持、後勤補給、情報滲透等等都會影響到戰爭的勝負,所以現代戰爭絕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兩軍對壘,而是兩國綜合國力的全面較量——內部問題重重的阿根廷不僅在裝備上同英國存在巨大的差距,在組織管理上同樣相去甚遠:當皇家海軍特遣艦隊在開赴馬島途中完成編隊、補給和訓練的時候阿根廷軍隊甚至無法向馬島運送足夠的補給維持島上兩萬多阿軍的正常作戰,以致於在兩軍交火後島上的阿根廷軍隊因為缺乏足夠的彈藥和補給而沒發揮多大作用。

美國暗中對英國的支持——二戰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而且美國本身是美洲國家,相比英國而言美國距離馬島更具有地緣距離上的優勢。長期以來美國視包括阿根廷在內的拉丁美洲為自家後院——積極在拉美國家之間合縱連橫,以期扶植親美政權。馬島戰爭前阿根廷的加爾鐵裡總統先和美國溝通,美國表示中立,加爾鐵裡派兵攻佔了馬島,阿根廷狂歡了。加爾鐵裡自認為遠在上千海里以外英國不會出兵,那知英國首相是號稱"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她請求英國議會授權動武,並和美國總統里根會談,會後美國放棄中立,並向英國提供情報支持,英國在短短的半個月內就集合了一艘航母為主有多艘,導彈護衛艦,驅逐艦,潛艇,補給艦組成的特混艦隊,浩浩蕩蕩開往馬島,阿根艇根本沒有精神和物質準備,倉皇應戰。

儘管英國通過馬島戰爭向世界證明:自己仍具備向全世界投送兵力作戰的實力,但這依然無法掩蓋英國整體實力的下滑,馬島戰爭很快引起了遠在萬里之外的中國的注意,因為這時中英之間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在即。中國政府對英國在戰爭中表現出的整體戰鬥力以及自己在香港問題上的巨大地緣優勢都瞭解得十分透徹,這為日後的中英談判增添了不少底氣。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神秘來客

1982年9月22日這一天,北京迎來了一位神秘的客人。這位客人乘坐飛機到達北京機場後,立刻受到了中國政府熱烈的歡迎。


這個來客是誰呢?他就是當時的英國首相,鐵娘子——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她此行的目的,正是要與中國大陸政府商談有關香港的歸屬問題。


(中英會談在進行)


我們知道,自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香港逐步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展開,收回香港的主權、洗刷百年國恥也被提上了中央政府的日程。


為了實現此目的,中國中央政府積極開展與英國的外交談判。可是,英國人是不會輕易將自己經營長達百年的地盤輕易交出的。於是,撒切爾來到了中國,並試圖威脅大陸政府以保證英國對香港的長期統治。


自信從何而來?

這時有人提出了疑惑,是什麼給了撒切爾如此之自信呢?要知道,當時的英國已不復近代之雄風。首先,其國內GDP增幅因受到70年代中東阿拉伯國家石油禁運的影響而發展趨緩;


其次,國內市場通貨膨脹極為嚴重,大有拖垮整個經濟體制之勢;


最後,在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下,英帝國海外殖民體系的迅速瓦解,也給這個老牌殖民帝國沉重的一擊。這樣來看,撒切爾似乎並沒有可跟大陸政府叫板的工具。

但是,如果這樣想就錯了,因為就在3個月前,撒切爾所領導的英國政府剛剛取得了對阿根廷戰爭的勝利。


這場戰爭的勝利不僅極大提升了撒切爾領導下的內閣的支持率,還讓英國的盟友對其刮目相看——“呦,瘦死的駱駝就是比馬大,有人說英國已經淪為二三流國家,如果這樣來看,或許定論尚早嗎!”

那麼,英國是如何贏得這場戰爭的呢?我們不妨來談談。


馬島紛爭從何而來?

1982年4月2日,載著全副武裝的阿根廷士兵的運輸船,在巡洋艦與部分空軍的保護下靠近了馬克維納斯群島。


馬爾維納斯群島,又被英國官方稱作是福克蘭群島。這一群島由兩個大島和200多個小島嶼組成。在19世紀30年代,該群島成為了英帝國屬下的殖民地,近千名白人移民在這裡安家落戶,開始了他們的生活。

不過。問題也來了,該島雖然被英帝國收入囊中,但是它因距離阿根廷本土不到300英里(且蘊藏的油氣資源豐富),而引起了阿根廷的注意。阿政府多次在公開場合宣稱己方對該島擁有主權,可英國卻對此多采取漠然置之的態度,由於雙方政府未進一步行動,這一爭議也被擱置了下來。

孤注一擲——加爾鐵裡突襲馬島

到了20世紀80年代,擱置的爭議再一次被當政者們擺到了前臺。


這時,在阿根廷,國防軍將領加爾鐵裡發動了軍事政變,推翻了阿的民主政府。


加爾鐵裡獲得了政權,可他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阿根廷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大量的財富掌握在寡頭們手中,所以上臺伊始的加爾鐵裡也並不輕鬆。

面對弊病百出的經濟狀況,加爾鐵裡的部下為他提供了兩個解決方案,一為向國際申請貸款援助來發展經濟,這條路很快被證明走不通,因為獲得貸款的前提是必須接受聯合國相應的“人權調查”,而這顯然同加爾鐵裡的獨裁政治相沖突,他趕緊否決了這一提議。


二是追求時效,即以一場外部戰爭來轉移國內的視線,戰爭的爆發不僅可以為國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會在全社會掀起一種熱情以淹沒不滿的聲音。


對於軍旅出身的加爾鐵裡來說,這自然是再合適不過了。那麼朝哪裡動手呢?加爾鐵裡很快將目光鎖定到了與英國長期存有主權紛爭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上,於是,在經過一番緊張動員後,便有了阿軍官兵登上島嶼的一幕。


消息傳到英國

阿軍侵佔半島一事很快傳到了倫敦,英國國內輿論像炸了鍋一樣,從白金漢宮到英國的工薪家庭,都在討論著這件事。而最緊張的,便是當時英國的保守黨內閣。


英國此時的內閣首相,正是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撒切爾明白,如果不對此事及時作出回應,馬島被阿軍佔領一事將會產生多米諾骨牌式的效應,而最後被推倒的一張牌所毀滅的,便是自己的政治生命。


撒切爾沒有過軍隊的經歷,但她知道兵貴神速的道理。就在馬島被阿軍佔領的第二天,撒切爾隨即對外宣佈要對加爾鐵裡的挑釁做出反擊,一支英軍特遣艦隊在人群的歡呼聲中出發了,兩個星期後,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血戰。


英國展開輿論攻勢

在向阿根廷施加軍事壓力的同時,撒切爾也沒有放棄通過外交斡旋來解決馬島糾紛。英國代表向聯合國提交了要求阿軍撤出馬島的502號提案,並獲得了廣泛的支持(蘇聯投了棄權票)。


同時,撒切爾還通過美國國務卿黑格同阿政府溝通,希望阿軍能夠儘快撤出群島,但加爾鐵裡對黑格的警告置之一笑,全面戰爭的爆發看來已是無可挽回了。


“兩步走”的奪島戰略

和平談判無效,英國人便把精力集中在了軍事上,為了徹底打垮阿軍,英軍採取了“兩步走”的軍事行動。第一步,即是在馬島周圍海域尋找阿軍的艦艇編隊與空軍,並尋機將其殲滅。


在掌握了制空權和制海權後,英軍再走第二步,那就是出動傘兵和登陸部隊發動突襲將馬島奪回。


阿軍的報復

英軍依照計劃展開了軍事行動,可阿軍的實力及之後的抵抗卻被他們明顯低估了。英軍為了保證大力神級航空母艦的安全,事先用魚雷打沉了阿軍虎視眈眈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並認為這樣做就可以大大震懾阿軍。


不料,兩天後,阿軍即作出回應,阿根廷軍隊用飛魚空艦導彈將英軍的數艘艦艇送入了海底深處,向英國人強調了自己的軍事存在。


在空中,阿軍從法國進口的幻影戰機頻頻出動,多次攔截英國人的轟炸機,而英國人也早有準備,格鬥機從雲層中衝出,殺向阿軍的戰機編隊。雙方鏖戰在一處,不斷有戰機起火從空中墜落,望著天空中的燃燒著的飛機,許多參戰者竟有些發怔。


英國人終究更勝一籌,戰爭爆發的一個月內,英國得到了新西蘭、秘魯等國家的艦艇和資金援助,同時,英國從世界各地向南大西洋調兵遣將。


加爾鐵裡一方四面楚歌

相比之下,加爾鐵裡就有些焦頭爛額了,由於之前拒絕了美國人的調停,不少國家已在美國影響下暫時斷絕了同阿政府的貿易往來;在國內,由於長期戰爭的影響,阿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阿民眾也被持續的戰爭折磨的十分疲憊,怨聲載道。


5月21日,英軍發動了全面進攻,在進攻中,英軍不斷有人員傷亡和艦艇的損失,可他們此時面對的阿軍,已是強弩之末了。


1982年6月14日清晨,數名英軍傘兵降落在馬島斯坦利港的高地上,當他們還未構築起簡易的防禦工事時,一面白旗在阿軍陣地上緩緩升起,戰爭結束了。



一將功成萬骨枯

阿根廷的軍人政府在戰敗的衝擊下全面垮臺,阿根廷國內的政局再次陷入到了動盪當中。而英國雖然贏得了戰爭,可也損失了兩百多名官兵和20艘左右的艦艇(國防開支更無法估量)。


戰爭結束後,英阿雙方的關係再次出現了回暖,而撒切爾也通過這場戰爭的勝利為自己積累了足夠的政治資本,一將功成萬骨枯,同萬千英阿家庭相比,撒切爾可以說是最大的贏家了。


“我們成功阻止了國家的倒退”。撒切爾如是說。


參考文獻:

房兵《馬島戰火啟示錄》 未來出版社2014年12月

李柏槐《鐵腕柔情——撒切爾夫人傳》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8月

世界大戰100年:馬島戰爭全程實錄


歷史研習社


馬島戰爭對近代軍事發展的影響僅次於伊拉克戰爭,它決定了很多軍事武器的發展走向,比如航空母艦的防空作用被越來越多的軍事家注意到,而導彈武器也被確定為戰爭的王牌角色,很多貧弱國家紛紛發展高性能反艦導彈以確保強國威脅下的國家安全,我國就是受此影響不遺餘力的發展“東風系列”反艦彈道導彈。

法國的“飛魚”反艦導彈一戰成名,這種低空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成功警醒各國海軍專家,如何提高對低空高速飛行物的監控和攔截成為防空系統發展的課題之一。飛魚的成功讓險些退出歷史的近防炮起死回生,事實證明由高射速武器組成的艦隊最後防禦圈是必不可少的裝備。

馬島戰爭的勝利其實就是英國海軍航空兵的勝利,雖然鷂式戰鬥機的航程有限、載彈量不多,但是防禦阿根廷超軍旗攻擊機的作戰中還是取得21:0的驚人戰績。在性能有限的鷂式戰鬥機防禦下英軍航母始終屹立不倒,阿根廷軍隊也無法突破空中防禦圈與島上陸軍取得聯繫。而由於鷂式戰機航程有限導致防禦圈外圍的驅逐艦接二連三的被擊沉,英國下定決心退役輕獨立級型航母和鷂式戰機。

在經歷了金融危機、蘇格蘭分離主義和脫歐風潮之後英國終於再次獲得海軍航空兵,新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排水量達到65000噸與遼寧艦相當,也是首次配備四代隱身艦載機的航空母艦。英國皇家海軍幾十年如一日的臥薪嚐膽就是受到馬島海戰的影響,決心一定要裝備高性能航母確保自己的海上強國地位。

馬島戰爭還催垮了剛剛上臺不久的阿根廷“加爾鐵裡”軍政府,這位軍人政變上臺的領導人為了擺脫經濟危機、轉化尖銳的社會矛盾而挑釁貌似江河日下的大英帝國,結果領導人的位置還沒坐熱就被憤怒的國民趕下臺了。他的倒臺順利阻止了南美洲軍事強人執政的風潮,片面的維護了南美洲的民主政治格局。


利刃軍事


馬島戰爭對現代海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說伊拉克戰爭改變了奪取和佔領一個國家土地的戰爭形式,那麼馬島戰爭就深刻影響了80年代以後的世界海軍發展歷程。

馬島海戰改變了世界海軍發展的歷程。


馬島戰爭是阿根廷和英國之間就馬爾維納斯群島發生的爭端,最終因為阿根廷的戰略冒進導致的一場讓阿根廷損失慘重的戰爭。這次戰爭對海戰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重新確立了航母的艦隊核心地位,其次是建立了導彈時代的海軍作戰模式,然後是宣佈火炮時代的海戰正式成為歷史,最後是宣告航空制勝理論開始成為主流。

無敵號航母在馬島海戰中作用明顯。


馬島海戰中,雖然阿根廷最終失敗,但是阿根廷利用超軍旗攻擊機和飛魚反艦導彈發動的針對英國艦隊的幾次襲擊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讓英國蒙受了兩艘42型驅逐艦(謝菲爾德號和考文垂號)和兩艘23型導彈護衛艦的慘重損失。英國雖然是馬島戰爭的戰勝一方,也展示了自己強大的遠洋定點部署和機動作戰實力,但是同時暴露了自己已經開始衰落的事實,體現出了非常多的失誤和漏洞,此戰後,英國基本明白自己無法抗衡蘇聯在歐洲的海上力量了。

圖為被阿根廷擊沉的謝菲爾德號在沉沒前的照片。


要知道,僅僅是超軍旗攻擊機和飛魚反艦導彈就讓英國海軍損失這麼多軍艦,如果是蘇聯海軍的載機巡洋艦、核動力巡洋艦、核動力潛艇和花崗岩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話,那麼英國海軍怕是要被全部揍到海里去了。所以英國雖然取得了勝利,但那也是英國一個國力轉折的戰爭,從那以後,英國徹底喪失了在歐洲的海上主導作用,淪為美國海軍的馬前卒。

馬島海戰體現出的航母的重要性,因為航母不夠用,英國臨時改裝了一艘貨輪作為小航母使用,他的名字叫做大西洋輸送者號,後被阿根廷當作英國航母擊沉。


英國海軍在此戰之前,只有競技神一艘輕型航母在服役,無敵號則還是一艘被稱為是指揮巡洋艦的軍艦,當時英國的工黨政府並不同意繼續發展航母,因此英國海軍並沒有將無敵號稱為航母,不然就無法建造獲取這艘載機艦了,皇家海軍就要損失掉自己的艦載航空兵了,這是英國海軍不願意看到的,但是馬島海戰之後,無敵號順理成章的恢復了航母的稱號,英國皇家海軍證明了航母的作用。

圖為阿根廷在馬島海戰中的主力--超軍旗攻擊機,他的翼下掛載著飛魚導彈。從此,飛機加反艦導彈成為反艦主流手段。


正如英國海軍指揮官說的那樣:如果沒有無敵號,英國海軍將很難打贏馬島海戰,而如果沒有競技神號航母(馬島戰爭英國旗艦),英國將會輸掉馬島戰爭。誠如所言,如果不是兩艘輕型航母的奮力抵抗,爭奪下馬島區域的制空權,那麼阿根廷攻擊機就肯定會一艘接一艘的擊沉英國海軍軍艦。

圖為馬島海戰時期的英國海軍競技神號輕型航母,後被出售給印度。


此戰後,艦載防空導彈的發展和近程防禦系統的發展都進入了快車道,人們開始寄希望於發展先進的區域防空導彈來取代老式的點防空導彈,開始啟了艦隊防空導彈艦時代,美國也由此發展新型的標準2型區域防空導彈,蘇聯也發展出新的S300V導彈系統的艦載版:裡夫導彈系統。由此可見,馬島海戰對於世界海軍發展的重大價值,這一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了強大的海軍必須要研究的經典戰例。


海事先鋒




阿根廷軍政府統治出現了經濟危機重重,國內矛盾激烈,政府需要對外轉移矛盾;鐵娘子憑藉堅定反共立場和推行經濟私有化理念,帶領英國重新開始出發。兩個隔著大西洋少有往來的國家,開始了一場奇葩的局部戰爭。

英國人對於阿根廷軍隊進攻馬島感到吃驚,這個荒無人煙的小島沒有什麼資源和戰略價值,英國人基於國際法上先佔原則獲得了馬島主權。英國人針對阿根廷的入侵派出了特別海軍艦隊,結果被阿根廷人從法國進口的”飛魚導彈”擊沉了,消息傳到英國舉國譁然。撒切爾推行的經濟私有化無禁區運動,將國家壟斷電力,天然氣,石油甚至皇家軍工集團的股票提供出來由人民購買,同時限制工會組織的權力,實行國家控制貨幣政策,這種巨大經濟改革觸犯了金融寡頭的利益,撒切爾的政府面臨巨大壓力,所以馬島戰爭失利更是雪上加霜。

馬島戰爭升級了,英國觸動了皇家海軍艦隊,舉國之力對抗不入流阿根廷的海軍,為了避免飛魚導彈的攻擊損失。撒切爾向法國總統施壓,要求法國提供飛魚導彈的飛行軌跡數據和承諾不再向阿根廷提供新飛魚導彈。撒切爾還向美國總統里根咆哮,要對阿根廷動用核武器,威脅利誘美國支持英國。


馬島之戰,雙方實力懸殊,阿根廷戰敗接受了合約,但是沒有放棄馬島主權。撒切爾贏得了馬島戰爭,點燃了英國舉國愛國熱情,推動了自己經濟政治改革,帶著馬島之餘威,她來到了中國,企圖威脅中國同意以香港主權換治權,但是統帥過百萬大軍的鄧小平明確表示:中國窮是窮了點,不過硬骨頭還是有幾根,你們不同意我們就打過去。瑪格麗特當然不敢面對數億人口大國的戰爭,美國人都在中國面前尿了三次(解放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自己能夠怎麼樣?

瑪格麗特•撒切爾在2013年去世了,她一生以馬島戰爭為自己最大政治成就,所以葬禮充滿軍事色彩。撒切爾夫人的孫女阿曼達·撒切爾朗讀了第一段《聖經》經文: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


唐俊龍55398571


1982年的馬島戰爭,阿根廷輸得很慘。但是倘若我們仔細從阿根廷的視角審視這場戰爭,就會發現其實阿根廷是有不小的勝算的。在戰前和戰時,阿根廷的決策層都犯下了許多錯誤。(當時阿根廷由軍政府領導,很多政府官員都是陸海空軍的將領)

首先是時間節點的問題。阿根廷原定進攻馬島的時間是5月15日。因為5月中旬以後的阿根廷異常寒冷。然而阿根廷實際的行動時間卻是4月2日。當時的阿根廷軍隊正在擴軍接收大量新裝備,而英國則處於衰退裁軍時期。也就是說實際上阿根廷開戰的時間越晚越有利。而且行動中阿根廷動用的軍隊數量太多。馬島上的英國駐軍只有百人左右,但是阿根廷海軍卻動用了海軍幾乎所有的船隻,還包括一艘航母。

結果就是大規模的軍事調動讓英軍在阿根廷發起進攻前的一週就得知了其意圖。而且阿根廷軍方內部也有對立。整個計劃是陸海軍高層制定的,僅僅是在1982年1月份簡單地告知了空軍。結果就是直到3月下旬,阿根廷空軍才開始為接下來的戰爭做準備。

接下來的事情就更可笑了。這場戰爭是陸海軍挑起的,然而很快陸海軍就腳底抹油跑了,把所有責任都丟給了被強行拉入戰爭的空軍。阿根廷的空軍是三軍中訓練水平最高的,但是其政治影響力卻是最弱的。尤其是馬島戰爭時期的軍政府中。

當時的馬島空軍擁有200架飛機,但是阿根廷的主要空軍基地距離馬島都有690-750Km距離,作戰飛機面臨著作戰半徑不足的困難。馬島上原本有一套英軍的雷達系統,被阿根廷俘獲拿來用,因為島上山脈遮擋造成了一個雷達盲區,本身應該是再建一個雷達站輔助的,然而阿根廷軍隊什麼都沒做。正是這一盲區讓英軍得以在未被發現的情況下登陸馬島。

而馬島上登陸的阿根廷軍隊還是剛剛徵召的一個訓練不足缺乏裝備的民兵部隊。海軍在損失一艘巡洋艦後甚至都不敢去給島上的陸軍運送物資。

總的來看,馬島戰爭期間,阿根廷空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陸海軍基本是什麼也沒做。


貞觀防務


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我對歷史方面比較擅長,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馬島戰爭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馬島戰爭是什麼?!

在1952年的時候英國的叫什麼名字的人發現了馬島,並宣佈對馬島擁有主權,其實馬島離著阿根廷非常的近,要說發現必然是阿根廷先發現的,就是沒有宣佈主權也沒當回事,誰知道後來被別人宣佈擁有主權,阿根廷就不幹了,馬島戰爭爆發於1982年,是阿根廷和英國之間爆發的戰爭,戰爭原因就是馬島的爭奪戰,由於兩國的軍事實力相差懸殊,僅僅維持了70多天就以英國戰勝國收場。馬島戰爭是20世紀的一場現代化戰爭,對我們以後的戰略防禦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次:我們是支持阿根廷的,美國支持英國!

我們對馬島戰爭其實是支持阿根廷的,因為馬島離著阿根廷特別的近,但是我們選擇了沉默,因為我們跟別的鄰國也有著島嶼之爭,不能承認“就近原則”在地圖板塊上來看黃巖島離著菲律賓是非常近的,但我們對黃巖島擁有主權,目前跟菲律賓還存在領土爭端! 再次:馬島距離英國一萬多公里,並且這個島嶼也不是很大,但是戰略位置很重要,英國這種老牌的流氓國家就是欺軟怕硬,當初還想賴著我們的香港不還,還想保留什麼法律啊,管轄啊什麼的,被我們的鄧爺爺狠狠幾句話懟了回去,其實1997年的香港迴歸和馬島戰爭還是有些關係的,如果不是82年的馬島戰爭,英國會覺得自己有實力和我們硬鋼一下的。



覺得我說的還算有點道理,就給點個贊,覺得我說的不太準確的可以再下方的評論區留言,咱們一起互相討論,互相進步!

小小孫說


首先阿根廷已經制定代號“羅薩里奧”的作戰計劃,定於1982年7月佔領馬島,但是在這之前出了點小意外,1982年3月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的一群工人登上南福克蘭島計劃拆除一座廢棄的保加利亞鯨魚加工廠的設備回國作為廢鐵變賣,這本身倒沒啥,出發前英國駐阿根廷大使館也得到了通知,但是這幫人拆除設備的同時還升起了阿根廷國旗,這個英國人就不幹了,然後的流程就是國際爭端通用流程,英國不高興了,派兵...阿根廷不高興了,派兵...英國更不高興了,派更多兵... 戰爭的過程就不詳細說了,這個在網絡上有很多資料可查,戰爭的結果是英國取得了勝利,一直到現在都對福克蘭群島實施有效控制,簡單說說阿根廷失敗的原因吧。

一、出兵時機不好,本來阿根廷計劃7月出兵,但是因故不得不提前到4月,其結果就是因為各國的武器禁運,阿根廷訂購的剩餘9架超軍旗戰鬥機和9枚飛魚導彈還有4艘護衛艦、2艘潛艇都被推遲交付,要知道在馬島戰爭中阿根廷僅有5架超軍旗戰鬥機和5枚飛魚導彈已經讓英國海軍大吃苦頭,如果全部導彈到貨,戰爭結果實在不好說。 二、抗登陸準備不足,阿根廷上層的戰略判斷失誤,其一致認為英國不會發動軍事打擊,因此所謂的抗登陸準備略等於無,等發現英國開始動手了,馬島周圍海域已經被英國艦隊封鎖,兵力、物資等已經無法增援馬島。

三、指揮失誤,整個馬島戰爭中,阿根廷陸海空軍完全是各打各的,根本沒有有效的協同作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5月21日阿根廷空軍對聖卡洛斯灣英國特混艦隊的攻擊,經過一天作戰,本來已經成功壓制英國艦隊,如果這個時候阿根廷守島部隊展開反擊,就算不能殲滅英國登島的先頭部隊,至少也能將其壓制在灘頭,但是阿根廷陸軍只是在一邊“強勢圍觀”。 四、士兵作戰素養不高,阿根廷實行徵兵制,大部分部隊服役期僅1年,這麼短的時間你能指望士兵的作戰能力高到哪去?很多士兵僅僅接受了簡單的隊列訓練和射擊訓練,連基本戰術科目訓練都沒有。


李三萬的三萬裡


加爾鐵裡總統政變上臺後就要求英國歸還馬爾維納斯群島,同時要求馬島居民選舉進行民意選擇。不過這些都被英國拒絕。

加爾鐵裡隨即開始了強硬舉動立即派兵攻佔了馬島,而島上英軍只有一百多人不戰而投降。阿根廷國內因此而沸騰,無數人走上街頭狂熱呼喊加爾鐵裡的名字,誓為國家戰鬥到最後一刻。

消息傳到英國,撒切爾夫人隨即通過議會全票授權,立刻派出皇家海軍艦隊不遠萬里遠征。在英國,撒切爾夫人的堅毅與果敢同樣得到國民的擁護。大英帝國已經衰落,所有的英國人希望通過戰爭的勝利讓英國重新開始偉大。

阿根廷的空軍在馬島戰爭中的表現是非常偉大的。阿根廷軍隊並沒有像海灣戰爭中的薩達姆軍隊那樣等待對手進行部署而是發起了主動攻擊。大家都清楚,阿根廷兩架法制超軍旗戰機用法國飛魚導彈擊沉了謝菲爾德驅逐艦。但是由於法國對阿根廷實行了禁運,飛魚導彈很快打光了。不過,阿根廷空軍都是鐵血戰士,不愧為潘帕斯雄鷹,有幾個飛行員選擇了駕機衝向敵軍艦用鮮血和生命捍衛祖國。

裝備上的劣勢是巨大的,阿根廷被美國和法國制裁後無法獲得更多武器。英國空軍最終主宰了天空,阿根廷進入了戰爭防禦。當英國陸軍登上馬島時,阿根廷陸軍選擇了投降。

英國此戰乾的非常漂亮,撒切爾夫人因此被中國人稱為鐵娘子。當她聽到中國做出要收回香港的決定時,當時曾想以馬島模式解決。但中國不是阿根廷,1984年閱兵儀式上,許多外國人看到蠶式導彈驚呼是中國的飛魚。在香港問題的較量中,鐵娘子遇到了外號鋼鐵公司的鄧小平。事後她感嘆中國具有壓倒性優勢。

也許香港問題的最終解決徹底毀滅了大英帝國的二次崛起。


飛翼點通


馬島戰爭(1982年),也稱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福克蘭群島戰爭或福島戰爭,是指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的主權而進行的戰爭。

馬島位於靠近南美洲大陸的大西洋洋麵上,是南大西洋通往阿根廷的戰略要地。1833年,英國以馬島最先由英國人發現為由,用武力從阿根廷手上奪取了馬島,1943年向島上派出了第一位總督。此後,阿根廷保留了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兩國紛爭一直延續下來。

1981年,阿根廷國內通貨膨脹率高達600%,薪資增長只達到19.2%,民眾對政府滿意度降低。為應對國內嚴重的經濟形勢和社會矛盾,阿政府決定通過發動馬島戰爭,以其勝利的結果來轉移公眾的焦點

1981年3月26日,阿根廷政府不顧英國警告,出動3支海軍特混艦隊,分別於4月2日和3日實施登陸突擊行動,一舉奪取了馬島、南喬治亞群島和南桑德韋奇群島等3個群島。

對阿根廷的行動,英國作出了迅速的反應。馬島被佔當日下午,英國政府召開內閣會議,做出與阿根廷斷交,並派出特混艦隊收復失地的決定。4月3日,英國成立了以撒切爾夫人為主席的戰時內閣。隨後,英國進行緊急出征準備。

5月7日,英軍通過了代號為“薩頓”的兩棲登陸計劃。12日,作為英軍特混艦隊後續部隊的第五步兵從南安普頓起航,開赴戰區。11日至14日,英突擊隊員摧毀了登陸點附近的貝卜爾島上的機場等目標。21日凌晨,登陸行動 全面展開。

得知英軍行動後,阿根廷軍隊立即組織了大規模空中反擊。可是由於實力的限制和英軍的抵抗,阿軍並沒能起到完全破壞英軍登陸計劃的作用。在猛烈的空襲下,英軍5000多人連同3.2萬多噸作戰物資全部上陸完畢。從這時起,激烈的戰爭從海上轉移到了陸地。

6月11日黃昏,英軍兩個旅向阿軍主陣地發起總攻。經3天激戰,突破了阿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當日下午,阿根廷同英軍舉行會晤,同意正式停火。至此,馬島戰爭宣佈結束。

戰爭簡評:在馬島戰爭中,英國以驚人的速度做出反擊決定,恢復了對馬島的實際控制。可以說,英國人勝在一個“快”字。如果英國延遲出兵,阿根廷可能會做出完善的準備,如此一來,最終戰爭勝負很有可能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