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陽:文明習慣是疫情防控的“護身符”!

李昭陽:文明習慣是疫情防控的“護身符”!


文明習慣是疫情防控的“護身符”


今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每一位民眾的心。當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反思這場疫情帶給我們的深層次問題時,驀然回首:每個人健康的密碼恰恰掌握在自己手裡,疫情的出現最根本原因就在於人類自身,養成良好文明習慣才是疫情防控的最佳“護身符”。


人類的文明習慣從哪裡來?

是在一次次疫情應對中不斷破除陋習走向文明走向進步

李昭陽:文明習慣是疫情防控的“護身符”!


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巨大進步為補償的。”人類社會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一直飽受疫情的困擾,可以說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與疫情作鬥爭的歷史。


人類的繁衍過程是與自然界生命系統不斷平衡的過程。從300萬年到10萬年之間,人們幾乎完全依賴於自然而生存,所謂“茹毛飲血”反映的就是當時的生存狀態,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帶,經常受到病毒的侵襲,壽命非常短暫。後來,人類開始以族群聚居,並逐漸成為獵取野生動物的萬物之靈。人和動物的關係越來越密切,而病毒為了生存繁衍,更多地朝著適應進入人體繁殖進化。疫情這個頑敵從來沒有停止對人類的侵襲,留下一個個慘痛的傷亡數字,曾經輝煌的古羅馬文明、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就一度被它摧毀。


據《中國疫病史鑑》記載,從西漢到清末,中國至少發生過321次大型瘟疫,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我國人民在長期與瘟疫鬥爭中,我們老祖宗總結出來的規律: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完於春分,滅於清明。這個古老的歷法規律對我們疫情防控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據醫史考證,古代由於生產水平、科學水平低下,再加上其他社會原因,諸如戰爭、饑荒等,使許多溫病廣泛蔓延,溫邪日益猖獗,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祖國醫學的溫病學說便在與疾病鬥爭中產生出來。它起源於戰國時期的《內經》,到秦漢晉唐時期,溫病皆隸屬於傷寒範圍。經過兩宋金元時期的變革發展,溫病始脫離傷寒藩籬;時至明清,才逐步總結出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診治方法,從現存醫著分析,從戰國到秦漢時代,可以作為溫病學說的萌芽時期。到了漢代末年,瘟疫高發,在這一背景下,張仲景留下了著名的《傷寒雜病論》,到明清時期,不但治療外感性疾病的疫情溫病學取得重要的發展,在人工免疫方面也有大的發展,天花種痘術(人痘)在明中期16世紀上半葉出現,首先在江西、安徽,很快傳到江南,進而流傳至全國乃至海外,應該說對清代人口增長起到了促進作用。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為儘快改善全國衛生狀況,控制疫情流行,毛澤東同志還親筆題詞:“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除四害講衛生的指示》,《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時間內,完成消滅蒼蠅、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務(後將"麻雀"改為"臭蟲"),使我國人民轉病弱為健強,轉落後為先進,同時使得我國人民的壽命得到了大大的增長。


從世界各國來看,瘟疫在人類歷史上曾是最恐怖的大魔王,歷史上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幾乎每一次瘟疫,都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人們在疫情應對中發現了天花種痘術、發現了4000多種病毒,發現飯前便後洗手、不隨地吐痰以及堅持洗澡等文明習慣能有效切斷與病毒的傳播途徑,後來人們發現將患者隔離、出門戴口罩及護目鏡等等行為對預防傳染病更加有效。這些文明習慣和健康措施是我們祖輩在付出生命代價與病魔鬥爭中得出來的經驗與啟示,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於心。未來,疫病仍將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影響因子,當我們從歷史反觀當下,疫情給人類帶來的不只是災難,更是推進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人類在經過一次次疫情後,不斷破除陋習走向文明,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為什麼文明習慣人人都要遵守?

病毒只要攻克任何一個人,帶給人類的將是無盡的劫難


李昭陽:文明習慣是疫情防控的“護身符”!


這場疫情中,人們可能會問究竟誰是人類的敵人?比爾·蓋茨在2015年TED上做了一場關於瘟疫的演講中說:未來幾十年裡,全球人類最大的災難,如果說有什麼東西可以殺死上千萬人,那很可能是個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病毒,而不是核戰爭。從人類歷史來看,死於疫情的人遠遠高於戰爭與其他的死亡人數。疫情是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重要因子,一直與人類處在一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爭鬥中。人類究竟是強大還是渺小?有時人類自以為強大,能送衛星上天,能進行星際旅行,能製造出核武器……有時我們又倍感脆弱,瘟疫來臨時,我們才被迫思考,人類竟然連小小的病毒和細菌也對付不了,這些渺小的生命,竟然有可以毀滅人類的力量。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為最大程度減小集中交叉感染的風險,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導文明健康生活習慣,從細節做起,從生活點滴做好工作生活中的疫情防控工作,在全社會形成群防共治的濃厚氛圍。


市委書記丁小強在講話中指出:“與病毒共生共存,才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真實經歷,我們要學會與病毒共生,不管是當年的SARS疫情,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都明確告訴我們,必須摒棄不良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實際上,人類生活的環境中充斥著無窮無盡的病毒和細菌,但絕大部分並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實際上恰恰相反,假如沒有病毒和細菌,那麼自然界大量的生物將不能進行良好的新陳代謝。就像一個生態系統良好的土壤,實際上就是有大量的病毒和細菌。而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幾乎沒有什麼病毒和細菌。人類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在同一環境中的“病毒”對所有人是“公平”的,遭受病毒攻擊的往往是身體質量下降,給病毒留下繁殖的空間和環境造成的。正如同,醫生不能代替病人吃藥一樣。每個人最終是要自己管理自己的健康,應該以預防為主。而如何管理自身的健康則是由一系列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構成的,也許有人會說,文明習慣與疫情防控與我無關,依然我行我素,設想一下,如果你感染了,那麼你將是病毒攻克人類的“突破口”,病毒將通過你傳遞給你的家人及親朋好友,繼而傳遞成千上萬的無辜者。因此,文明習慣不僅關係到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保護的是整個國家的疫情防控大局,關係到整個人類的共同防控系統。


從一個更大的層面上講,是因為病毒面前無國界,這已經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現在我們也看到,截至3月10日,已有100多個國家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達10萬多例,可以說,新冠肺炎疫情向全球敲響了警鐘。在疫情防控上,人類是一個整體,不能有一個缺口,每個人已經成為公共防疫系統必不可少的一環,需要我們所有人的一起努力、同舟共濟、共同防禦。如果100個人裡面80個人嚴防死守,18個人無所謂,2個人到處作死,那麼這2個人會通過18個人讓80個人努力白費,繼而讓我們14億中國人的努力全部白費,最終會導致76億人類再次陷入了病毒的包圍之中。


面對疫情,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像對待戰爭一樣對待疫情。可以說,新型冠狀病毒不僅是中國的,更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的敵人,這個敵人是相當兇惡、相當狡猾的,它的傳播力之強、潛伏期之長,對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衝擊之大,都說明新型冠狀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現在,這場戰鬥已經打響了。


怎樣戰勝疫情?

必須從自身做起,從改陋習、樹良風做起,在全社會形成群防共治的堅強堡壘


李昭陽:文明習慣是疫情防控的“護身符”!


我們每個人要保持自身的身體、心理與精神的健康,管好自身。本著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國家負責、對人類負責的態度,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適量運動,規律作息,增強免疫力;保持樂觀、健康、平和心態,勤洗手、常換衣,勤開窗、常通風,不隨地吐痰;及時清理垃圾,保持環境清潔。咳嗽、打噴嚏時使用紙巾或衣袖遮掩口鼻,外出務必戴口罩,做好防護,截斷病毒傳播的途徑;只有聚焦關鍵小事、養成文明習慣,從每個人的日常行為中改陋習、樹良風,讓好習慣像呼吸一樣自然,才能真正構築起隔斷疫情傳播的行為屏障。


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2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堅決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常備不懈,將預防關口前移,避免小病釀成大疫。要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優化醫療衛生資源投入結構,加強農村、社區等基層防控能力建設,織密織牢第一道防線。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全力阻擊疫情,更需要全市人民眾志成城,群防共治,共克時艱,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運城人民歷來重責任、重擔當,當健康的飲食理念、綠色的生活方式、清新的文明習慣入心見行,真正融入了每個人生活,我們把文明意識樹立並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之時,我們方可自信地說:“我們能夠戰勝疫情,讓新冠肺炎疫情不再重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