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食糖历史并不足够“悠久”,白糖一直到明代才出现

中国在汉朝才出现蔗糖,白糖直到明代才出现


  在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糖不仅是常见的调味料,更是重要的食材,是很多人心心念念,完全离不开的美味。那么中国古人有糖吃吗?古人又是怎样吃糖的呢?

中国的食糖历史并不足够“悠久”,白糖一直到明代才出现

  中国上古时期还没有出现蔗糖。《礼记》在记载当时甜食时,说当时的甜食有枣、栗、饴和蜜,这里的饴糖就是现在所说的麦芽糖。因为植物种子在发芽过程中会产生酵素,能够将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其中以谷物尤其是大麦的效果最好,故得名麦芽糖。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就详细记载了熬制各种品种的麦芽糖的熬制过程。
  我们今天最常见的糖是蔗糖,是从甘蔗中提取出来的。在中国历史上,蔗糖的初始形态是蔗浆,在《楚辞》和汉代的《郊祀歌》里就记述了当时用蔗浆调味的情况。

中国的食糖历史并不足够“悠久”,白糖一直到明代才出现

蔗糖要到了汉代才出现,在一些古籍中记载,蔗糖是从印度传来的珍贵特产。初唐时期,玄奘法师西行到印度求取佛经,在其著作中记载了印度人所食用的糖“石蜜”。

玄奘法师归国后极大地推动了中印两国的交流,蔗糖才从印度大规模传入中国。
  《新唐书》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前往印度摩揭陀国学习制糖方法。使者学成后,唐太宗诏命扬州进贡甘蔗,运用印度制糖法制造糖,色味均远超于西域,自此中国才开始自己制造红糖。蜀州和青州各地开始上贡糖,表明唐代制糖技术逐步在中国流传。

中国的食糖历史并不足够“悠久”,白糖一直到明代才出现

  以上所说的糖都属于红糖,杂质较多,我们今天常见的白糖要到了明代才出现。明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记载,当时出现了新的制糖技术,运用泥土的吸附性使糖浆脱色。工人们将熬好的黄黑色的糖浆倒入一种漏斗状的瓦溜之中,瓦溜下有大缸。

工人们用黄泥水淋下,原本糖浆中黑色的渣宰便掉入缸内,瓦溜中便剩下了白色的糖霜,这就是白糖的制造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