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書上說,萬事萬物都存在矛盾,請問一根牛毛存在什麼矛盾?

鴨梨_採了個花


萬事萬物都存在矛盾,是指一個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辯證統一,討論任何事物都要有座標系,也就是支點,你站著,站著的形態是陽面是有色界,而默默支撐你的陰面支點就是大地。中國的哲學講究體性用,你說的牛毛屬於體的層面,你說的矛盾屬於性,而什麼矛盾說的是用的層面。比如你拿牛毛鑽鼻孔,正合適打噴嚏,正合適,為中性,你拿牛毛當令箭,太軟,為不及,你拿牛毛戳眼睛,太硬,為太過,一個牛毛就表現出來軟硬合適三種狀態,就是矛盾,關鍵看用。這也說明牛毛本身具備軟和硬兩種特質成分。究竟講,有形色界為諸法空相,只在於看他的人。最後好好思考,才能解決疑問,不盲目肯定和否定也是矛盾的辯證統一,因為肯定和否定也不是真實存在的,都需要介質。


格股論市


矛盾,不僅是指有些人認為的是打架、戰爭等,而是指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事物內外所存在的既對立又統一的二個方面,這我們的古人就有樸素的認識,即陰陽學說,馬克思把它概括為對立統一規律,毛主席論述為《矛盾論》。矛盾,可分為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內部矛盾與外部矛盾等。

一根牛毛的矛盾性,可以概括為二個階段:

1、生命階段:牛毛存在著生與死的矛盾運動。一頭牛為什麼要長牛毛?主要是為了禦寒。因此,在冬天,牛向其毛供的養分就多,牛毛的生命力就旺盛,這時牛毛的矛盾“生”的一面就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到了夏天,牛不需要禦寒了,牛就會從生理上減少對毛的營養供給,牛毛得到的養分少了,其內部矛盾“死”的一面就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一部分牛毛在矛盾的鬥爭中,就走向了死亡而脫落掉了,其它部分“生”的一面戰勝了“死”的一面,就留在了牛身上。但是,留下的,終究有一天或脫落或與牛一起死掉的。

2、死後的牛毛:是牛毛的存在與不存在的矛盾運動。我們知道,牛毛是有機物,從牛身上掉下來的牛毛,在外部風化、氧化等作用下,會向無機物轉化的。轉化的過程中,看誰佔主要矛盾方面,當“不存在”的一面,即轉化為無機物的一面佔據了主要矛盾方面,牛毛就不存在了。

不僅一根牛毛,就是一個原子,及再小的粒子,其內部以及與外部也必將存在著矛盾的運動,否則它就不存在、不發展了。(首)


惠舒旅社老闆


世事是相對存在的絕對道理!!激盪依附否泰正邪…!公理乎?婆理乎?益世即民理!天理!!


九昜三和


“矛盾”即正反兩面,“牛毛”的“存在”與“消亡”就是正反兩面。“牛毛”的“存在”與逐漸“消亡”的過程,就是“矛盾”的轉變(演變)過程,也是“量變”向“質變”的轉變(辯證)過程。“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任何事物都如同“鏡子”有正面必有對立的背面……。


眾人昭昭吾獨昏昏


牛毛百思不得其解!牛比羊大多了,為什麼牛毛沒有羊毛受到人的歡迎?同樣是毛為什麼離開皮後產生的作用就發生了變化呢?[笑哭]


哈尼貝貝156


矛盾論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理論。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矛盾在一定條件下還會轉換。

一根牛毛也具有矛盾性,比如從這根牛毛的用途上講,牛毛長在牛身上,它一方面對牛起到保護作用,防止蚊蠅,牛虻的叮咬,防止風雨、陽光對牛皮膚的傷害,對牛是有好處的;但另一方面,這毛又有利於寄生蟲在牛身上的寄生、繁殖和隱藏,對牛又是有害的。這就是牛毛用途上的矛盾性。

再比如從所有權上講,這根牛毛長在牛身上,屬於牛所有,被鳥啄了去墊在窩裡,就成了鳥的私有財產,被人拿去造了地毯,就成了人的所有品。再從生死上講,這根牛毛也有從生到死的過程,這根牛毛從長出來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會消亡,這也是一種矛盾。還比如從粗細上講,有人說細如牛毛,而有人卻說汗毛都比腰桿子還粗呢!

總之,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沒有矛盾就不會推動事物向前發展。萬事萬物都有矛盾性,一根牛毛也不會例外。有陰必有陽,有利必有害,有生必有死,有長必有短,有得必有失,不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必將陷入偏見。


子夏故壇


一根牛毛,和沒有牛毛,組成有無的矛盾,一根牛毛,分左右兩端,左右對立矛盾,一根牛毛,有彎曲,一拉就直了,存在彎曲和直線的對立矛盾。一根牛毛,平時靜止,風一吹就動,有動態和靜態的矛盾,一根牛毛,在地面上靜止,從地面看靜止從月亮上看,它繞地球運動,同時還繞月亮旋轉,有相對速度的矛盾,一根牛毛,風吹動它,因為表面受力平衡中心和密度平衡中心不一致,這個矛盾引起牛毛旋轉。


董豔臨


這是對“矛盾”一詞不理解,對“萬物都存在矛盾”說法不肯接受的提問。

如果一個人對矛盾的普遍性不理解、不接受,對他費勁解釋了也沒用。對於《矛盾論》、《實踐論》讀也沒讀過的人,解說矛盾是沒用的。正如禪宗故事裡講的,他那個茶杯已經滿了,再倒什麼進去,它只會溢出來,倒不進去的。

問題附註裡說“哲學書上說,世上萬事萬物都存在矛盾。請問一根牛毛的存在有什麼矛盾”?

這就看這根牛毛存在於何處何地。它存在於牛身上時候,它有冷天保暖和熱天阻隔散熱的矛盾;它有生長出來和脫落下去的矛盾;這根牛毛飄落在地上時候,它有被人注意和不被人注意的矛盾;如果它摻雜在絲線裡的時候,它有影響絲織物質量和不影響質量的的矛盾;它如果落在人手上的時候,它就有你去格物,還是不去格物的矛盾。

但哲學,不是為了解答這種雞毛蒜皮問題而存在的。哲學談矛盾是為了揭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矛盾和分析矛盾而存在的。不是為無聊的一根牛毛而存在的

哲學是一種觀點,一種態度,是一種認識論和方法論。是以萬事萬物都有互相關聯,在互相聯繫中互相影響、發生著運動和變化這樣一個觀點。用這樣一種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哲學因為用這種觀點和方法,更能合理地解決問題而被人們接受的。


淡淡一掬水


是的,“萬事萬物都存在矛盾”,一根牛毛也存在矛盾。問題的關鍵在於,哲學上所說的“矛盾”,不是通常理解的甲和乙鬧矛盾,也不是萬事萬物中都存在勢不兩立的仇敵。

所謂哲學上的“矛盾”,這個思想,最初來自黑格爾。

他在《邏輯學》的《本質性或反思規定》這一章裡說,同一、差別、對立,這是本質最初的幾個反思規定。如果用一個命題把它們表述出來,那就是矛盾。

1,黑格爾所說的“矛盾”,首先是一個“同一體”。

“同一體”的意思,就是這個事物的本質特殊性。比如,人的本質,不同於其他動物;這個人的本質,不同於那個人。世間一切事物,之所以是那個事物而不是別的事物,就因為其具有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質的規定性。

這一點並不難理解。

為何叫做“同一體”?是因為這個事物,第一是從先前的事物發展而來的,小樹是從種子發展而來的;小雞是從雞蛋發展而來的,等等。小樹已經不是樹種;小雞也已經不是雞蛋,它們都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形成了新的“同一體”。第二,雖然小樹、小雞都發展成了新的“同一體”,但同時,在它們自身內部,也都產生了新的“差異”。

2,黑格爾所說的“矛盾”,其次是“存在差異的同一體”。

這是黑格爾的辯證法,與形式邏輯的顯著區別之一。形式邏輯的“排中律”規定:“A或者是A,或者是非A,第三者是沒有的。”黑格爾說,在“排中律”裡,實際上已經表明有第三者,A本身就是第三者。因為,在肯定意義上,A是+A,而在否定意義上,A是-A,“任何具體的東西、任何具體的某物,都是和其餘的一切處於相異的並且常常是矛盾的關係中,因此,它往往既是自身又是他物。”小樹就是小樹,但它無時不刻不在向大樹發展;在沒長成大樹之前,它一直是小樹,但又無時無刻已經不同於以前的小樹。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十分讚賞黑格爾的這個思想,他說:“a=a;反過來說,a不能同時等於a又不等於a……是不是用的。植物,動物,每一個細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間,都既和自己同一而又和自己相區別”。

3,黑格爾所說的“矛盾”,就必定是“包含著對立的同一體”。

這種“對立”,就是“同一體”中的差異進一步發展的結果,而且,這種發展,不會停止。

這一點不用細說一般也能理解。

在此基礎上,黑格爾進一步提出了矛盾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問題。

他說:“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矛盾是“一切現實的東西以及一切概念所固有的”。

黑格爾接著說,堅持矛盾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的認識,就必須以聯繫的觀點看問題。他說:“上下、左右、父子等等以致無窮,所有這些極其平凡的例子中的每個規定都會包含著對立。上就是非下;上的規定就在於它不是下,有上就是因為有下,反過來也是一樣;在每一個規定中包含著它的對立面。父親是兒子的另方,兒子又是父親的另方,而每一個父親或兒子都只是另方的另方;同時每一個規定所以存在只是由於它同另方發生關係。它們的存在是統一的存在。”

比如,本題目所說的牛毛,它之所以被稱為牛毛,因為它長在牛的身上而不是羊身上、豬身上。所以,牛毛的規定性,與牛是不可分,具體來說,與牛皮是不可分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黑格爾進一步論證了矛盾是事物自己運動的源泉。

他說:“矛盾卻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某物只因為在本身之中包含著矛盾,所以它才能運動,才有衝動和活動。”

這確實是非常深刻的哲理。

地球和月球之間,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吸引力,使月球不至於逃離地球飛向別處;排斥力,又讓月球不會撞向地球。

小樹的生長,在於其自有的新城代謝和細胞更新;小雞長大最後死亡,根本的原因,也在其自身內部。

這是在不考慮一切外部偶然因素的條件下,針對一般情況而言的。

牛毛也是如此。

首先,它是牛的毛囊長出的毛髮。其次,它的生長,在於它具有生長的功能,通過毛囊吸收營養而實現。再次,牛毛終會死亡和脫落,這也是由它自身的“規定性”決定的。

黑格爾關於“矛盾”的思想,與其整體的辯證法一起,被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所接受和改造,用黑格爾自己的話說,就是“揚棄”。這個過程,恰好也符合他的“矛盾”的思想。

概括起來說,哲學上講的“矛盾”,第一,要把所有事物,都看作是一個發展過程,新事物都是從舊事物發展而來的;第二,這種發展,根源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存在這種矛盾性,這種內部的“差異”和“對立”,一定會不斷髮展和轉化。第三,這種“矛盾”,不僅客觀、普遍存在於事物內部,而且也是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

最後還要說一句,哲學,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認識和揭示普遍規律,並提供正確的認識問題的方法。但是,哲學不是一個“筐”,所有事情都適合往裡面裝。有哲人說過,在小事情上,不一定非得用大字眼兒。


一老沈一


這個問題問得好,但是這個問題問得是錯誤的,最起碼也是不嚴謹的,所以對你而言這個問題不是你開悟的契機,需要你轉換自己的思維,轉換一個開悟的契機。現在我以王陽明格竹子為喻。王陽明聽聞朱熹學說後,格竹子結果格出問題了,這也是後來王陽明的一個死因。但是當時的他並不認為自己的做法有問題,相反他認為是朱熹的思想有問題,所以才會走上自己獨特的悟道之路,龍場悟道標誌著王陽明最終成為了老子、佛陀那樣的終極人物。但是如何檢驗他是真的成為了這種終極存在?那就是通過他的講學以及平叛勤王的思想和行為可見一斑。而後來等王陽明成聖後,他才發現當年自己格竹子誤會了朱熹學說是多麼錯誤的一件事,實際上朱熹學說不但不是錯誤的,相反還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天下萬物確實是包含至理,但是並非一草一木都是你能參禪悟道的契機,王陽明悟道靠的不單單是石棺,更靠的是在石棺裡對於生死存亡的參悟才最終得道,這可以說是他後來整個思想體系的一個起點,又通過後來的平叛行為以及學術交流,最終成就了他的整個心學體系。那麼從王陽明的事蹟來看,格竹子的行為很明顯是錯誤的,而且他也誤會了朱熹思想,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參禪悟道最終印證朱熹思想學說的正確性。那麼我們現在就對朱熹學說和王明陽悟道做個簡單的區別比較。朱熹學說強調的是悟道的過程,而龍場悟道我們看到的是悟道的結果也就是得道或者說得道果。那請問,過程和結果是一回事嗎?非也。所以當年王陽明想當然得把過程和結果聯繫了起來,自然是不對的,因為當時的他並不知道過程對於大家雖然同樣重要,但是過程的方式卻不是唯一的,這個要因人而異。

既然說到這裡,那我就再做些引申。比方說中國佛教歷史上關於南北禪宗的一段公案。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是關於神秀大師和慧能大師因為一首偈語引發的一段公案,這裡我不浪費時間,只是講講我對這段公案的粗淺理解。神秀大師的偈語其實就相當於我上段文章所說的朱熹學說一樣,強調的是悟道或者說成佛的過程,既然是過程,那就需要時間,也就是說的是時間段的問題,只是這個過程時間有長有短而已。用歷史學的現象舉例說明就是公元1937.7.7-1945.8.15是中國的抗日戰爭時期,這是一個時間段,是一個時間段內發生的一系列歷史事件的總和。而抗戰的結果是什麼?1945.8.15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標誌著中華民族八年抗戰的偉大勝利!勝利是抗戰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強調的時間點,是那一時刻發生的歷史事件。而慧能大師的偈語其實就相當於王陽明龍場悟道,是個標誌性的事件,是悟道或者說成佛的結果。但是這段公案又涉及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五祖傳衣缽於六祖慧能,不等於說神秀大師的禪法有問題,這說明人的思維並非非此即彼,人的思維按照對錯基本可分為四種形式:對對,對錯,錯對和錯錯,這完全就是按兩儀生四象的規律而來。現在我們對於王陽明一生的認識發展用以上的對錯的思維方式做一個簡單的概括:對於朱熹這個對對的理論,王陽明開始了他的格竹子行為,很可惜不論他的行為還是此時對於朱熹學說的認識都是錯錯的,但是這不影響王陽明堅定的道心,在這個錯的基礎上,產生了龍場悟道這樣的對的結果,就是錯對。而我們今天對於這樣的對的結果說成是唯心主義,說他是錯的,那麼這就是對錯。思維的四種對錯基本形式基本上全有了。以上是我要說的第一點內容。

第二點問題就是我對於當年所學的哲學教材的反思。唯物辯證法講時時事事有矛盾,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我並沒看過,所以不好妄下論斷,但是寫教材的這些人肯定是要麼沒有理解透原著的精神所在,要麼是認識問題的水平確實欠火候。因為他們在論述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完全站在現象層面得出的順理成章的邏輯結果,站在這樣的角度來說確實如此。但是如果從本質上講,矛盾並不是從來就有的,也就是說沒有矛盾的話,那怎麼還會有時時事事有矛盾這個說法,這就是現象和本質的關係上存在的矛盾或者說邏輯混亂。同樣,這個問題其實不但在唯物辯證法中存在,就是在辯證唯物主義中同樣存在,對於世界的本質論述得慘不忍睹。這個問題當年上高中時我知道他的論述有問題,但是並不知道問題何在,只是學完後,有個隱隱約約的直覺就是有問題。後來上了大學後,自學了國學,引入了一些因素,才明白問題的真正所在。這個問題我在這裡不做解釋,希望聰明的你能引發自己的思考,從而自己做出答案。

所以,一根牛毛對於現在的你而言,是毫無意義的,如果你還是如此鑽牛角尖的話,就會和王陽明格竹子一樣出問題。但是這一根牛毛在聖人手裡,那意義就不凡了,因不凡而歸於平凡。從這裡,我們也能總結提煉出一個觀點,那就是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而且理解的程度也是不同的。認識的差異性以及認識的程度性又受制於主客觀這兩大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