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以太坊ProgPoW之爭!不是挖礦問題,而是治理挑戰

在提到以太坊上的ProgPoW時,我們會引起怎樣的話題?

一文看懂以太坊ProgPoW之爭!不是挖礦問題,而是治理挑戰

從表面上看,ProgPoW是針對世界第二大市值的公鏈提出的挖礦算法升級。從理論上來說,這種算法可以實現小礦工比較有利。

然而,ProgPoW本質上已經已經一個導火索,反映了以太坊在重大決策上方式不當的問題。在以太坊這一去中心化國度上,開發法者實際上已經成為了立法機構。如果他們做出的決定激怒了足夠多的礦工,那麼可能會(再次)發生以太坊的分叉。

2月21日召開的以太坊核心開發者會議再度引發了關於ProgPoW的轉化。在會議上,有人轉變加快推進以太坊改進達到EIP 1057-關於ProgPoW的代碼更改,此舉在以太坊社區內發生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稱“悄無聲息地得到了批准(忍者重新批准)。”

就像2016年“ The DAO”事件後,以太坊分叉出了以太經典(ETC)。然而,以太坊(及其原生代幣以太幣)的價值已遠超當年,會引發更大的風險。

在本週五北京時間晚10點的古董。以太坊核心開發者會議上,開發者再度就關於ProgPoW升級做出決議。

週五電話會議計劃留給ProgPoW每個月的時間,讓支持和反對雙方分別進行陳述。


一文看懂以太坊ProgPoW之爭!不是挖礦問題,而是治理挑戰

ProgPoW再次被提出

以太坊生態系統已經就ProgPoW升級一事討論了很久。在2019年1月,升級之事似乎即將進行,之後又取代施行。其中一位審計員發現ProgPoW確實達到了其設計目標。

改革,該預先並沒有被推進。

我們又回到了一個核心問題上:以太坊如何做出重大決策?

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運行任意代碼,只要一條以太坊分叉鏈上有足夠多的礦工,這條鏈的代碼就是被認可的。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代碼來自核心開發者,但是核心開發者沒有權力強迫礦工運行其代碼。替代。礦工無法協調一致,來告訴開發者應該怎麼做。開發者手中,而執行代碼的權力都在礦工手中。

在此之外,有很多鏈沒有太多的價值。如果一條鏈要想獲得價值,不能只依賴於挖礦,還要有落地場景和被使用。 ,實現多元化融資以及質押借貸的企業和個人擁有最終決定權。

這是因為社區內部出現了對立,在2016年夏天發生了兩次分叉之後,以太坊變成了合法的鏈。

因此,最終決定權實際上不在礦工手中,因為他們只會在原來的區塊鏈上繼續工作,為那些擁有區塊鏈價值的人工作。

那麼,真正掌管以太坊的人是誰?很難說!方法權重分散,而且還有一個問題是,這種分散是否造成了穩定或停滯?

DTC Capital的投資者斯賓塞·努恩(Spencer Noon)是ProgPoW的反對者,他告訴CoinDesk:“我認為這更像是針對以太坊治理流程的全民公決。”坦白來說,這些矛盾性問題,或是任何爭議性問題,歸結根底都是如何加強治理的問題。就算沒有ProgPoW之爭,也會通過其他問題反映出來。”

一文看懂以太坊ProgPoW之爭!不是挖礦問題,而是治理挑戰

圖| 從左往右:以太坊基金會成員弗拉德·扎姆菲爾(Vlad Zamfir),哈德遜·詹姆森(Hudson Jameson)和皮佩·梅里厄姆(Piper Merriam)在ETHDenver 2019的座談會上發表演講(來源:CoinDesk)

以太坊改進有助於如何發揮作用

以太坊開發者有一個專門的流程來決定在以太坊區塊鏈的官方代碼庫內添加這些代碼(也適用於挖礦等其他事項)。這個流程稱為“以太坊改進流程(EIP)”。

簡單來說,核心開發者之間先就是否要進行重大或小幅改進一事達成共識,在礦工執行決策之後實施。

作為核心開發者和以太坊眾多愛好者之間的溝通同軸,哈德遜·詹姆森在Reddit上榜:“核心開發者必須是無私的,能夠傾聽社區的聲音。者社區的聯絡員,向協議開發者傳遞社區的心聲。”

開發者從未真正實現預期的此類哲學問題,但是他們已經陷進來了。據以太坊基金會的網站顯示,以太坊改進轉化流程實際上提供瞭解決方案:

“以太坊改進預防流程和核心開發者電話會議的初衷不是要解決有爭議的非技術問題,但是由於缺乏其他解決方式,他們常常會被採用解決非技術性爭議。”

Gnosis的埃裡克·康納(Eric Conner)發表過一篇文章,評價了這一決策流程,並建議要另設一個官方渠道來討論非技術性爭議。

因此,詹姆森告訴CoinDesk,主要的利益相關者正在設計一個升級版以太坊改進的流程,會吸收更多來自社區的聲音,讓更多人的建議被聽到。

什麼是分叉?分叉是如何發生的?

如果兩個礦工同時出塊的情況時常發生,經常會出現小的分叉,但是整個網絡很快就會緊接下來其中一個礦工的區塊鏈繼續挖礦,挖出另一個區塊的礦工只是浪費了一些時間而已。

這個礦工會放棄那條分叉鏈,與其他礦工一起挖合法的鏈。整個網絡並不會注意到這點,因為他們不會但是,如果礦工沒有就同一條鏈達成共識的話,就會出現有爭議的分叉。

代碼升級就有可能導致有爭議的分叉。

假設有一組新的代碼發佈,如果一些礦工升級了代碼,另一些礦工拒絕升級的話,就會依據原鏈再創建一條副本鏈。同時,錢包也會變成兩個。你的私鑰可以訪問兩一個錢包!

加密貨幣已經經歷過過多次分叉,因此大型參與者都很瞭解分叉。而且如此,分叉還是引發了意料之外的麻煩,衝突擊穿,預言機混亂(以及大部分的去中心化金融部分)和市場騷亂。

有沒有出現過用戶追隨少數派礦工的先例?

有。

在比特幣社區內,“區塊鏈大小”之爭一度掀起了狂潮,最後在2017年畫上了句號。這種轉變的具體情況沒有多餘的述,不過最後的結果是,分叉出了比特幣現金(BCH )。由於不想看到比特幣和BCH共存,Coinbase在之後的幾個月裡一直不承認BCH分叉。

但是,其他一些交易所選擇承認了BCH。甚至BCH從未取代比特幣,但是​​事實證明,它的價值遠遠超過很多人的意料。這也讓Coinbase的用戶感覺到這是使用Coinbase的懲罰。

最終,Coinbase妥協並上線BCH。

無論如何,在出現爭議,尤其是爭議性很大的初步時,如何更好地反映利益相關方的不同觀點仍在討論中。

然而,在決定什麼是正式討論時,任何選擇都會帶來侷限性,因為一些發聲渠道可能不活躍,甚至在某些地區遭到阻礙截斷。以太坊社區的官方討論應該採用某種語言?選擇什麼時間段?就全球軟件和去中心化治理而言,這些都是重要問題。

當然,複雜性程度有所改變就越有利於維持現狀。監督一個流程的人越多,就越容易保持原狀。

ProgPoW升級的意義?

防止集中化。

對於以太坊現有的Ethash算法而言,專用集成電路(ASIC)非常強大,能夠以比圖形處理單元(GPU)的成本挖為太幣。

以太坊專用的ASIC礦機於2018年出現,長度非常高。財力貫通的組織才最有可能運行這些礦機,因此構成了算力集中化的威脅,有可能會進一步導致人們對以太坊可信度的懷疑。

克里斯蒂·莉·米尼漢(克里斯蒂·利·米尼漢)是一個專門針對硬件開發軟件的開發者,也是ProgPoW代碼的三位編寫者中唯一沒有匿名的一位。她告訴CoinDesk,目前有一些針對Ethash算法的黑客行為,其中一部分在最低權限的審計報告中也有提及。

米尼漢認為,應該針對你替代的硬件,而不是米,尼米漢很快就指出了“ ASIC”這個詞的意義不是很大,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每個計算設備都是一種ASIC。不喜歡的硬件設計軟件。

ProgPoW被設計成擁有GPU的所有功能。GPU可以執行多個任務(不像以太坊專用的ASIC芯片礦機只能用來挖以太幣)。

一文看懂以太坊ProgPoW之爭!不是挖礦問題,而是治理挑戰

在ProgPoW之爭的初期,米尼漢就在文章中指出,如果以太坊更加偏向GPU挖礦的話,其去中心化程度就會更高,因為擁有GPU的用戶有多種選擇。

原因如下:當這個世上出現大批多功能設備(例如GPU)時,就會增強以太坊的去中心化程度,因為這些設備可以來回切換,來維護以太坊網絡的安全性。如果這些設備的所有者認為這樣做合理的話,就可以用它們來為以太坊做貢獻。但是,他們也可以用這些設備做別的事。這才是關鍵。

如果以太坊網絡被功能單一的ASIC控制了,就不可能在只有意義之時切換到以太坊網絡上工作了。

令人震驚的是,可能未來會出現足夠多的以太坊專用ASIC,導致人們不再使用GPU挖礦了。這意味著,以太坊上的算力會更多,但參與者人數反而下降了。但是,有助於抵禦皇家集中化的是參與者人數,而不算力。

ASIC可以避免嗎?

大概吧。或許有辦法避免?

米尼漢認為,先前所說的上述,主要區別在於之前的算法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GPU硬件。ASIC是通過減少多餘的功能來提高效率。

ProgPoW升級跟以太坊2.0有關嗎?

不,完全無關。

初期以太坊的核心是權益證明(PoS),而ProgPoW只與工作量證明(PoW)有關。

但是,一旦啟用權益證明,PoW鏈依然會作為分片鏈運行,這種情況至少會維持兩三年。從以太坊其他方面的進展(尤其是在以太坊變得更輕鬆之後)來看,兩三年也可能變成很多年。

大多數反對者針對ProgPoW提出的第一個反對意見是,轉化為太坊2.0逐步,對ProgPoW的需求降低了。“這個藉口早在2018年3月就用過了,”米尼漢告訴CoinDesk, “我們不能將以太坊1.0的功能與以太坊2.0的功能聯繫在一起。這是兩個不同的團隊。”

只要分片運行,礦工就會繼續在PoW鏈上賺取以太幣。不過話又說回來,礦工也不會那麼強大了。或許到那個時候,中心化問題就沒那麼重要了?

如果這個問題依然很重要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你有沒有很羨慕那些核心開發者?

以太坊2.0真的會上線嗎?

大概夏天吧。去年夏天,以太坊2.0預計即將本季度上線,然後又變成了7月20日上線。不過誰說得準呢?

利益相關者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都非常敏感。畢竟世事無常,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米尼漢說:“我認為這才是根本的核心,不在於礦工和去中心化應用之間的矛盾,而是關乎乎以太坊1.0和以太坊2.0之爭。”

為什麼不給GPU礦工他們想要的呢?有什麼顧慮嗎?

有可能破壞去中心化金融(DeFi)。

去中心化金融是一個很大的領域。之前我們在報道過之前,去中心化金融項目中鎖定的加密資產大約價值10億美元。當出現有爭議的分叉時,可以一切都替換副本,讓我們重新面臨雙鏈並行問題。一旦出現硬分叉,分叉鏈上又會複製原始鏈上的以太幣,就會複製出現分叉的那個區塊裡的智能合約(以及裡面的餘額!)。 )。以化合物而言,每一筆貸款都會分別出現在兩個分叉鏈上。

兩鏈並行很有可能導致預言機出現問題。預言機就好比通過太坊網絡的雙眼,可以向去中心化金融軟件傳達指令。最近就曾出現過欺詐預言機的問題。

但是,真正的難題在於USDC之類的穩定幣。每一個ERC-20標準的USDC都代表現實世界的一美元。如果此類代幣也被複製成兩份,那該怎麼辦?

實際上,蜻蜓資本(Dragonfly Capital)的哈西卜·庫雷希(Haseeb Qureshi)與加密貨幣行業的資深專家利蘭德·李(Leland Lee)共同撰寫了這篇文章,指出以太坊現在是不可能分叉的。這篇文章認為去中心化領域的大型參與者,尤其是MakerDAO,是有能力在分叉之後選擇一條價值鏈的。

實際上,MakerDAO還配備了緊急替換按鈕,如果它被認為是正確的,永遠不會發生真正的分叉,因為MakerDAO和Circle(與Coinbase共同運營USDC的發行方CENTRE)等公司總能決定一條合法的鏈。有人條鏈是非法的,可以對這條鏈上的智能合約副本按下按鈕,強制進行清算。我們稱為分佈式賬本上的離場,即,不在這條鏈上運行智能合約,選擇另一條更偏好的鏈。

庫雷希和李在文中寫到:“如果它將它想象成電影場景,少數派支持的鏈就好像一個廢棄的都市。”

如果一條鏈存活下來,而另一條鏈幾近死亡,會帶來什麼危害?

CoinDesk只能誠實地回答說:目前還不清楚。

畢竟,如果去中心化金融領域全都轉移到了一條鏈上,拋棄了另一條鏈,就不太可能會出現像Coinbase那樣需要與另一條鏈打交道的情況了(見上文舉的比特幣中分叉出BCH的例子)。

因此,確實有可能出現有爭議的分叉,但是也有可能出現某條鏈因支持者太少而被徹底放棄的情況。

另外,以太經典已經考慮過ProgPoW並決定放棄了。

什麼樣的人支持ProgPoW?

這件事看起來很矛盾:以太坊上的算力投票壓倒性地支持ProgPoW,但是關於ProgPoW的公開討論並不多,除了這些人。最近,GitHub上還出現了一些支持者。

也有一些學者直言他們反對ProgPoW,因為他們擔心會導致爭議性分叉。EthHub播客很好地反對了這一觀點。

維塔利克站在哪邊?

總的來說,以太坊的創造者維塔利克似乎反對ProgPoW(儘管他沒有明確表示出來)。但是,他確實指責過核心開發者不該重新提出這個問題。他在推特上說,突然間的舊事重提“不會增強人們對治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初步爭論讓核心開發者感到有些意外。

在2月21日的開發者電話會議上,以太坊的硬分叉協調員詹姆斯·漢考克(James Hancock)表示,“我沒有看到任何證據表明,目前出現了意識形態差異甚至有人願意促成網絡分叉的情況,如果我錯了,我將辭去硬分叉協調員一職。”

一文看懂以太坊ProgPoW之爭!不是挖礦問題,而是治理挑戰

(來源:CoinDesk)雖然存在眾多爭議,但漢考克所言非虛。公開發聲的ProgPoW反對者中並沒有礦工,只有礦工才能導致硬分叉。ProgPoW問題再度停滯。漢考克的話沒錯,但是事實不是他所認為的那樣。

為了更深入地探討這個話題,詹姆森寫了一篇文章更詳細地文章,從博弈論和技術的角度做出瞭解釋。詹姆森最後的體現是反對ProgPoW的。

總結

簡而言之:如果將開發者視作以太坊上的立法者,那麼礦工就構成了分散的去中心化行政部門。

與現實世界中的國家不同,以太坊上的行政部門是可以自行分裂的,再創造一塊新的土地,變成一切具有價值的房屋(錢包)和城市(智能合約)複製到這塊土地上。他們隨時都可以這麼做。

以太坊上的居民可以選擇同時居住在兩個虛擬大陸上。但是,在去中心化金融時代,城市領導者(企業家)很可能擁有足夠大的權力,可以說服居民只住在其中一個大陸上。

不過,說句公道話,大多數企業家都不願意遇到分叉的情況。

(轉自coindes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