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輛車,阿里雲要一直開下去


這輛車,阿里雲要一直開下去

從業人數超3000萬,事故身亡率萬分之五,每天高負荷工作超12小時,這就是中國卡車司,他們在努力活著,也在不斷失去幸運的是,有這樣一群人用阿里云為他們搭了一個“家”。

葉聖,畢業於南大化學專業,卻最終成為一名IT工程師,把自己的命運與3000萬“隱形人”緊緊綁在一起。

這輛車,阿里雲要一直開下去

“卡友地帶”負責人葉聖

這個龐大的“隱形人”群體,叫卡車司機,中國最後的“江湖客”。

2018年,卡車司機運送了總重量達395.91億噸的各種商品,相當於全年貨物運輸量的78.22%。每天有1.38億件快遞包裹,由卡車司機從粵港澳邊境到川藏高原,投遞到中國的各個末梢。

他們四海為家,是中國經濟上的毛細血管,卻戲稱自己是“刀俎上的魚肉”。

每天開車12-16小時,一路上要面對惡劣天氣和突發路況威脅,翻山越嶺、風餐露宿。他們半生風雨飄搖,以命相搏,終究只夠餬口。

這輛車,阿里雲要一直開下去

沒日沒夜地跑車,家庭的巨大變故,曾讓孤立無援的女司機常景紅絕望割腕自殺,後在卡友們的鼓勵下一點點走了出來。

葉聖所負責的“卡友地帶”是中國最大的卡車司機社交互助平臺,有超過150萬的卡車司機在上面活躍。“卡車司機發生事故導致身亡的概率為萬分之五,是普通人群的5倍,僅次於礦工。” 多年接觸,葉聖掌握了一手真實數據。

現在,“卡友地帶”每天有200多件大事求助和1000多件普通求助。大到翻車、搶修、車禍、搶險,小至問路,協商價格,每一次救助,卡車司機們都超乎想象地積極,出錢出力。“卡友地帶”成了他們共同的“家”。

然而就在兩年前,葉聖和他的團隊,卻碰到了巨大的困難與挑戰。

“卡友地帶”運行兩年後,遭遇到嚴重的危機:以往一到兩個月就能發佈一次版本,隨著用戶規模變大,需求日益增多,月更節奏早已跟不上用戶需求,團隊漸漸捉襟見肘,手忙腳亂。

更糟糕的是,此時外部質疑的聲音也不絕於耳,加班多,效率低,產品、開發、市場同學幾乎每天都在爭吵,甚至連初創團隊的元老都提交了離職信。

在最難的這一年,葉聖偶然參加一場技術沙龍,聽到阿里雲工程師何勉的分享,萌生了用移動協同工具改變現狀的想法。

這輛車,阿里雲要一直開下去

葉聖(左)與何勉(右)

聽完卡車司機和“卡友地帶”的故事,何勉不假思索接下了這個任務。花了近一個月,他把市面上關於物流的書籍以及“卡友地帶”的社交平臺都看了遍,覺得不夠又背起雙肩包前往合肥,與“卡友地帶”團隊在一起,一呆就是好幾天。

“我想阿里雲可以幫到你,至少提升2倍的團隊效能。”在反覆考量後,何勉向葉聖提出了一個保守的數據目標,但他心裡想說的,是10倍。

“屁股決定腦袋”,多角色協同容易出現目標錯位,導致效率低下、節奏緩慢,這在創業團隊中並不少見。

“過去大家整天都在吵,團隊氣氛特別緊張。”葉聖回憶道,“卡友地帶”的開發和市場、運營等部門,都處於一種對抗和博弈的狀態裡。

何勉幫葉聖分析了過去失敗的原因,挖掘出用戶真正的需求。有了共同的目標,各個部門也不再對立,研發理解運營的痛點,運營也懂得研發的難處。

這輛車,阿里雲要一直開下去

藉助移動協作工具釘釘、Teambition,研發、運營、市場的職能壁壘打破了,彼此的工作進展情況變得透明。從前的“損友”,如今成為實打實的“戰友”。

隨後,“卡友地帶”開始嘗試開拓一項新的服務:加油卡,希望在公益與商業中找到平衡。但是,如何讓這張加油卡更好幫助到卡車司機,成了最艱鉅的挑戰。

面對這個陌生的領域,整個團隊加足馬力,開始了反覆的嘗試。彼此的信任和高效協作,讓產品高速迭代有了強大的支撐。短短不到3個月時間,活卡率從最初的17%提升到50%,上升了近3倍。

隨時隨地的移動協同,讓“卡友地帶”煥然一新。對葉聖和他的團隊來說,踏著夕陽下班,看看晚霞,從奢望漸漸變成了一種小日常。

2018年初,“卡友地帶”啟動了商業子品牌——卡加優選項目,在10個月實現了52次迭代和48次發佈,做到了15億的營業額!沒人想得到,這個團隊只有6位研發,1位產品而已。

葉聖很激動:“我最開心的不止是15億,而是卡友地帶真的可以好好地活下去了,我們還可以做更多事。”

從山西、陝西黑色礦石,到運往西藏的道路基建、生活用品,從互聯網時代掀起的電商購物狂潮,到運往城市餐桌上的蔬菜瓜果,這一切都離不開卡車司機晝夜不停的疾駛。

這輛車,阿里雲要一直開下去

天南海北,車輪滾滾,數百萬手握方向盤的卡車司機身後,站著葉聖和他愈加成熟的團隊。

成為創業者背後的力量,幫助他們用技術把世界變得更好,這輛“車”,阿里雲將一直開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