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辛棄疾詠史詞(三)

論辛棄疾詠史詞(三)

2.緬懷歷史事件

南宋是一個板蕩危亂的朝代,國土淪陷,君臣苟安,所以辛棄疾多借歷史事件抒發情感。

論辛棄疾詠史詞(三)

《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有劉邦以蕞爾漢中開創基業、蕭何月夜追韓信、張良篇書帝王師諸史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滿江紅·江行簡楊濟翁周顯先》有孫權龍盤虎踞於吳楚、曹劉競相逐鹿等"英雄事";《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稱賞謝安"兒輩功名"、從容破敵的淡定;《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諷刺宋文帝貿然出師、"倉皇北顧"的草率。

論辛棄疾詠史詞(三)

值得注意的是,辛詞歌詠的歷史事件都是關乎國家存亡、民族絕續的大事。如《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雖是一首送別詞,卻隱藏著難以抑制的悲痛之情,恰似江淹《別賦》,集古今離愁別緒於一編,悽婉哀怨,催人斷腸,終成千古絕唱。

論辛棄疾詠史詞(三)

唐詩宋詞送別名篇不少,多寫"兒女情長,風雲氣短",溺於一己私情。

辛棄疾此闋卻不落窠臼,在司空見慣的送別詞中融入了濃郁的愛國之情。

詞中"馬上琵琶關塞黑"句,寫的是昭君出塞、遠離故國之痛;"看燕燕,送歸妾"句,寫的是戴媯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將軍百戰身名裂"三句,點明李陵與蘇武的壯士之別,不得志的沉重感嘆令人掬淚;"易水蕭蕭西風冷"三句,借太子丹為荊軻送行刺秦王、眾皆白衣素冠餞別的壯懷激烈,將悲愴意緒直達高潮。

論辛棄疾詠史詞(三)

以上四個典故看似散亂,但同為生離死別,更與國家利益密切相關,雖是過眼雲煙,詞人卻與大宋"靖康之難"聯繫起來,表面上似與恨別十二弟無關,卻在書寫英雄末路的無奈之餘,將作者壯志難酬的悲憤一洩如注,感染之深,力透紙背。

3.憑弔歷史遺蹟

辛棄疾詠史詞中的歷史遺蹟以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為主,成就也最大。

論辛棄疾詠史詞(三)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有懷》吟詠的都是京口的所見、所思、所感。

京口是長江的天然屏障,在禦敵衛國的戰略體系中居於重要地位,也是英雄建功立業的大好舞臺,現在卻蕭條殘破,令詞人浮想聯翩。《酒泉子·無題》《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吟詠的金陵,也是抵禦金兵入侵的軍事重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