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咏史词(三)

论辛弃疾咏史词(三)

2.缅怀历史事件

南宋是一个板荡危乱的朝代,国土沦陷,君臣苟安,所以辛弃疾多借历史事件抒发情感。

论辛弃疾咏史词(三)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有刘邦以蕞尔汉中开创基业、萧何月夜追韩信、张良篇书帝王师诸史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有孙权龙盘虎踞于吴楚、曹刘竞相逐鹿等"英雄事";《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称赏谢安"儿辈功名"、从容破敌的淡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讽刺宋文帝贸然出师、"仓皇北顾"的草率。

论辛弃疾咏史词(三)

值得注意的是,辛词歌咏的历史事件都是关乎国家存亡、民族绝续的大事。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虽是一首送别词,却隐藏着难以抑制的悲痛之情,恰似江淹《别赋》,集古今离愁别绪于一编,凄婉哀怨,催人断肠,终成千古绝唱。

论辛弃疾咏史词(三)

唐诗宋词送别名篇不少,多写"儿女情长,风云气短",溺于一己私情。

辛弃疾此阕却不落窠臼,在司空见惯的送别词中融入了浓郁的爱国之情。

词中"马上琵琶关塞黑"句,写的是昭君出塞、远离故国之痛;"看燕燕,送归妾"句,写的是戴妫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将军百战身名裂"三句,点明李陵与苏武的壮士之别,不得志的沉重感叹令人掬泪;"易水萧萧西风冷"三句,借太子丹为荆轲送行刺秦王、众皆白衣素冠饯别的壮怀激烈,将悲怆意绪直达高潮。

论辛弃疾咏史词(三)

以上四个典故看似散乱,但同为生离死别,更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虽是过眼云烟,词人却与大宋"靖康之难"联系起来,表面上似与恨别十二弟无关,却在书写英雄末路的无奈之余,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一泄如注,感染之深,力透纸背。

3.凭吊历史遗迹

辛弃疾咏史词中的历史遗迹以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为主,成就也最大。

论辛弃疾咏史词(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有怀》吟咏的都是京口的所见、所思、所感。

京口是长江的天然屏障,在御敌卫国的战略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也是英雄建功立业的大好舞台,现在却萧条残破,令词人浮想联翩。《酒泉子·无题》《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吟咏的金陵,也是抵御金兵入侵的军事重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