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敦煌之行到底是功是过?您是怎么看的,你呢?

国画热


公允的来说,功过都是有的,但在那样一个时代,特殊情况下也不好过分指责。

敦煌洞窟当中的壁画,有些时候会存在多次绘制的情况。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古代人对壁画的一种重新设计或者修缮。因此会出现多层壁画的情况。张大千到敦煌临摹的时候,为了观察早期的壁画,揭除了晚期壁画。对于后人来说,失去了欣赏晚期壁画的机会。说是破坏并不为过。

当然这个情况放在当时来看其实倒也真的很难过分指责他。敦煌研究院的成立非常晚,是在抗战的时候。在这之前,并没有官方的保护。实际上都是由民间自行对敦煌进行管理。发现藏经洞的王道士,其实就是一个从湖北来到甘肃的游方道人。后来因为痛感敦煌长期废弃无人管理,所以自发的对敦煌进行管理。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做了不少错事。不过话又说回来,能够热心的为敦煌做事的人其实真的很少。王道士死后,敦煌实际上又陷入了长期无人管理的境地。甚至于还被用来作为监狱。现在某些敦煌洞窟当中还保留有民国政府关押白俄士兵而留下的斯拉夫脏话。

真正系统化的对敦煌进行管理的,是从法国留学归国的艺术学者常书鸿,1943年自发来敦煌,对敦煌进行系统化的保护和管理。第2年在争取国民政府支持以后,设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也就是后来敦煌研究院的前身。也就是说在1943年以前,对敦煌是没有真正意义上近代化的保护和管理的。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对敦煌进行破坏的行为非常常见。很多外国人来到敦煌揭取壁画盗取佛像。张大千的行为说起来还真的不算是非常过分,在当时来看谈不上什么过错可言。

而张大千又是前往敦煌采风临摹的画家当中,临摹数量最多,掌握敦煌传统风格最深入,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从这个角度上讲,张大千的敦煌之行对于敦煌艺术的保护和发扬来说,也是做了重要贡献的。这一点也是不容置疑的。

总的来看,张大千在敦煌的行为是有两面性的。但是应该看到,就当时而言,他个人没有自觉到负面性,整个社会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也没有自觉性。这种错误具有历史性,过错不全在他个人身上。比较合理的态度应该是肯定他的贡献,但是也不否定他的行为对于敦煌文物保护所构成的伤害。


用户4325101516


张大千的敦煌之行有功亦有过,功大于过。有一位高人曾经说过,张大千敦煌之行前就是一个画匠,敦煌归来成为一代宗师。

张大千(Chang Dai-Chien),男,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他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儒、郎静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交游切磋。1983年4月2日,张大千在台北逝世。

1940年4月,张大千决心西去敦煌,不料行至半途,惊闻二哥已在重庆去世的消息,他心中悲痛,只好回到陪都奔丧。第二年春,张大千再次踏上西行之路。考虑到一路上匪患猖獗,敦煌又是军阀马步青的地盘,他就找到了蒋介石的亲信张群,请他给予帮助。经过一番交涉,张大千一行人平安到达敦煌。

到达敦煌后,张大千立刻全身心投入到临摹工作中。因为年代久远,自然的风化侵蚀加上人为的破坏,莫高窟壁画损坏严重。为了让所临壁画更加完备,张大千不惜重金,买了沙青、沙绿、赭红等颜料。在参考同时代壁画色彩样式的基础上,反复观摩分析,才敢下笔。每幅均手续繁复,大幅需要两个多月才能完成,小幅也要十数天。

位于大西北的敦煌,夏天炎热,冬季则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来敦煌的第二年,张大千已经熟悉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在夏秋两季集中时间临摹一些大中型壁画,进入冬天后,就临摹小幅壁画。两年多过去了,张大千一行共临摹276幅画作。

1943年7月,张大千在兰州举办画展。同年11月,又相继在成都、重庆接连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画展" ,全国为之轰动,"前往参观人士,异常踊跃,莫不叹为观止。"

张大千此次敦煌之行,不但成为自己个人艺术生涯上的新突破,还极大唤醒了人们对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视,引发了一波"敦煌热",一些人就是因为看到张大千临摹的壁画,才萌生了去敦煌的念头。比如,陈寅恪先生就曾评价:敦煌学,今日文化学术研究之主流也。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以窥见此国宝之一斑,其成绩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围。何况其天才特具,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在吾民族艺术上,另辟一新境界。其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事,更无论矣。

此后历史学家向达赴敦煌考察,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他描述道:"临画本是佳事,无可非议,而此辈对于壁画,任意勾勒,以便描摹,梯桌画架,即搁壁上,是否损及画面,毫不怜惜。并即以洞窟作为家人卧室,镇日上锁,观者裹足。而最令人愤恨者,为任意剥离壁画一举。千佛洞各窟,往往有为北魏隋唐原开、经五代宋元人重修者。画面偶尔剥落破损,原来面目,暴露一二。张氏酷嗜北魏隋唐,遂大刀阔斧,将上层砍去,而后人重修时,十九将原画划破,以使灰泥易于粘着。

故上层砍去后,所得者仍不过残山剩水,有时并此残山剩水而亦无之者。如张氏所编三0二号窟,窟外经宋人重修,张氏将宋画剥去,现唐人所画二天王像,遂续将此窟门洞宋人所画一层毁去,下乃一无所有,而宋人画已破碎支离,不可收拾矣。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夫千佛洞乃先民精神所聚,为中国艺术上之瑰宝,是国家所有,非地方个人所得而私。张氏何人,彼有何权,竟视千佛洞若私产,任意破坏,至于此极?此而可忍孰不可忍!"向达更是大声疾呼,保护敦煌壁画,可官方只是给张大千打去一封电报:"对于壁画,勿稍污损,免滋误会",以示"严重警告"。后来,这件事闹到了最高法院,因为证据不足,法院宣判张大千无罪。

张大千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临摹敦煌壁画,对弘扬敦煌艺术做了突出贡献。





闻天下谈古今


张大千是全能型书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1945年5月,张大千携三夫人杨宛君(后二夫人黄凝素加入)、儿子张心智、侄子张彼得、学生肖建初和刘力上及几个裱工,后又聘请藏画家索南丹巴的四个弟子等赴敦煌考察研究石窟壁画,面壁两年七个月,临摹了自十六国、两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两夏、元等历朝历代的壁画作品达276幅,敦煌石窟艺术从此走向世界,也为其以后的绘画创作,尤其是人物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张大千在敦煌耗时约二年七个月,总共完成临摹敦煌壁画276幅,其中62幅(有说56幅)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200多幅(有说183幅)由其大夫人曾正蓉在解放初期转交给成都四川博物馆代为保管,剩余的临摹画散落于民间,或赠送亲友,或赠送寺庙等不得而知。

张大千在敦煌期间,曾亲手剥离了几个洞口甬道上的壁画,使得壁画后面被覆盖住的更早年代的壁画显露了出来。原来敦煌的壁画常常画中有画,最里面一层是唐代的,偶有后人在壁画上抹上灰泥,重新绘上一层画,以适应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和宗教内容。一般来说唐代的壁画比宋明清的壁画更精美。张大千所做的事情就是剥离了甬道两侧受损害较大的壁画,他认为这些壁画已经面目全非,为什么不让后面的壁画重见天日呢?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渲染大波,连民国政府都出面调查。此后关于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的争论便没有停止过,人们认为残破的壁画也不能说就没有艺术价值了,更重要的是是否剥离应该等有关部门来决定,而不是想剥离就剥离。

对于这件事张大千并没有出面解释什么,也有人说张大千是个收藏家,被剥离的壁画可能被其收藏起来了。对于此事人们褒贬不一





金石有道


张大千于1941年前往敦煌临摹壁画共276幅,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巅峰。而佛像图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些佛像图设色鲜艳明快,气势宏大,服饰更是彰显了文化底蕴,人物惟妙惟肖。

看似光鲜,但这些佛像图后面,却流传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传闻张大千为了临摹所有朝代的壁画,在画上最后一层后,就将其剥下继续画。这样一边画一边剥,才得到了历代壁画,但壁画的原貌已被他毁了。这桩丑闻传出来后,张大千本人及其门生弟子有朋,多年来一直竭力否认曾破坏敦煌壁画,且以甘肃省参议会的调查与答复作为最有力的证据,但这一证据却站不住脚,缺乏说服力,网友们还是争议纷纷。

这些佛像图幅幅精美生动,很好地保留了中华的艺术文化,至于张大千到底有没有损坏壁画,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功过难辨了。








云1765


四川省博物馆有一句话,五百年来一大千。可见其地位之高,敦煌和张大千是相互成就的,没有敦煌就没有张大千后来的艺术成就,没有大千也就没有人将敦煌的壁画与现代画那样融合出新的一个高度。

许多文物我们保留下来了,也仅仅是个死物件,只是一个象征,一个空壳,一堆字里行间。只有传承发展下去才是真的让它活了过来。就如张大千之与敦煌。


天枰


张大千在中国绘画史上,始终占有不可憾动的地位,有世界第一,五百年来第一人之美誉,尤以临摹敦煌壁画成就最高。他千金散尽,呕心沥血,苦行僧般的坚持,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敦煌最后的辉煌。试问有几人能做的到?况且是在那个年代!他的绘画造诣极高,他的胸怀更是常人比不了的。我们今天一提到敦煌,必提张大千,因为是他把敦煌的文化发扬光大了,他临摹的敦煌壁画在世界各大殿堂级展馆展出,只有他做到了。即使有人搬出尘封已久的东西来编排他,他依然是我们崇拜的巨匠,是值得后人敬仰的画坛巨匠!


西城月儿


我認為用功過來評價有一些牽強。可以說其所作所行,是有必然性,也有這種社會歷史的需求,如果沒有他,可能也就沒有後續的,相關的所有的社會活動,相關的人文活動。心地不能太狹窄。在這件事的認知和判斷上,如果衹是聽某些人的說法,會限制自己的獨立思考。



仁核


这个怎么说呢?当时的社会境遇和我们现在是有很大差距的,然而作为当时的大千大师人家是以追求艺术为终点,路过留名只因莫高窟的存在,假设没有莫高窟,张大千会来敦煌呢么?


敦煌义潮


《四库全书》的问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是抹杀呢?

大家都心知肚明吧!

“四库全书,天下无书!”

短短的八个字呀!…[流泪][流泪][流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