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敦煌之行到底是功是過?您是怎麼看的,你呢?

國畫熱


公允的來說,功過都是有的,但在那樣一個時代,特殊情況下也不好過分指責。

敦煌洞窟當中的壁畫,有些時候會存在多次繪製的情況。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古代人對壁畫的一種重新設計或者修繕。因此會出現多層壁畫的情況。張大千到敦煌臨摹的時候,為了觀察早期的壁畫,揭除了晚期壁畫。對於後人來說,失去了欣賞晚期壁畫的機會。說是破壞並不為過。

當然這個情況放在當時來看其實倒也真的很難過分指責他。敦煌研究院的成立非常晚,是在抗戰的時候。在這之前,並沒有官方的保護。實際上都是由民間自行對敦煌進行管理。發現藏經洞的王道士,其實就是一個從湖北來到甘肅的遊方道人。後來因為痛感敦煌長期廢棄無人管理,所以自發的對敦煌進行管理。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做了不少錯事。不過話又說回來,能夠熱心的為敦煌做事的人其實真的很少。王道士死後,敦煌實際上又陷入了長期無人管理的境地。甚至於還被用來作為監獄。現在某些敦煌洞窟當中還保留有民國政府關押白俄士兵而留下的斯拉夫髒話。

真正系統化的對敦煌進行管理的,是從法國留學歸國的藝術學者常書鴻,1943年自發來敦煌,對敦煌進行系統化的保護和管理。第2年在爭取國民政府支持以後,設立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也就是後來敦煌研究院的前身。也就是說在1943年以前,對敦煌是沒有真正意義上近代化的保護和管理的。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對敦煌進行破壞的行為非常常見。很多外國人來到敦煌揭取壁畫盜取佛像。張大千的行為說起來還真的不算是非常過分,在當時來看談不上什麼過錯可言。

而張大千又是前往敦煌採風臨摹的畫家當中,臨摹數量最多,掌握敦煌傳統風格最深入,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位。從這個角度上講,張大千的敦煌之行對於敦煌藝術的保護和發揚來說,也是做了重要貢獻的。這一點也是不容置疑的。

總的來看,張大千在敦煌的行為是有兩面性的。但是應該看到,就當時而言,他個人沒有自覺到負面性,整個社會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歷史環境下,也沒有自覺性。這種錯誤具有歷史性,過錯不全在他個人身上。比較合理的態度應該是肯定他的貢獻,但是也不否定他的行為對於敦煌文物保護所構成的傷害。


用戶4325101516


張大千的敦煌之行有功亦有過,功大於過。有一位高人曾經說過,張大千敦煌之行前就是一個畫匠,敦煌歸來成為一代宗師。

張大千(Chang Dai-Chien),男,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遊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他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儒、郎靜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畫家畢加索交遊切磋。1983年4月2日,張大千在臺北逝世。

1940年4月,張大千決心西去敦煌,不料行至半途,驚聞二哥已在重慶去世的消息,他心中悲痛,只好回到陪都奔喪。第二年春,張大千再次踏上西行之路。考慮到一路上匪患猖獗,敦煌又是軍閥馬步青的地盤,他就找到了蔣介石的親信張群,請他給予幫助。經過一番交涉,張大千一行人平安到達敦煌。

到達敦煌後,張大千立刻全身心投入到臨摹工作中。因為年代久遠,自然的風化侵蝕加上人為的破壞,莫高窟壁畫損壞嚴重。為了讓所臨壁畫更加完備,張大千不惜重金,買了沙青、沙綠、赭紅等顏料。在參考同時代壁畫色彩樣式的基礎上,反覆觀摩分析,才敢下筆。每幅均手續繁複,大幅需要兩個多月才能完成,小幅也要十數天。

位於大西北的敦煌,夏天炎熱,冬季則寒風刺骨,滴水成冰。來敦煌的第二年,張大千已經熟悉了當地的氣候條件,決定在夏秋兩季集中時間臨摹一些大中型壁畫,進入冬天后,就臨摹小幅壁畫。兩年多過去了,張大千一行共臨摹276幅畫作。

1943年7月,張大千在蘭州舉辦畫展。同年11月,又相繼在成都、重慶接連舉辦"張大千臨摹敦煌畫展" ,全國為之轟動,"前往參觀人士,異常踴躍,莫不歎為觀止。"

張大千此次敦煌之行,不但成為自己個人藝術生涯上的新突破,還極大喚醒了人們對祖國文化遺產的重視,引發了一波"敦煌熱",一些人就是因為看到張大千臨摹的壁畫,才萌生了去敦煌的念頭。比如,陳寅恪先生就曾評價:敦煌學,今日文化學術研究之主流也。大千先生臨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畫,介紹於世人,使得以窺見此國寶之一斑,其成績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範圍。何況其天才特具,雖是臨摹之本,兼有創造之功,實能在吾民族藝術上,另闢一新境界。其為敦煌學領域中不朽之盛事,更無論矣。

此後歷史學家向達赴敦煌考察,在給友人的書信中,他描述道:"臨畫本是佳事,無可非議,而此輩對於壁畫,任意勾勒,以便描摹,梯桌畫架,即擱壁上,是否損及畫面,毫不憐惜。並即以洞窟作為家人臥室,鎮日上鎖,觀者裹足。而最令人憤恨者,為任意剝離壁畫一舉。千佛洞各窟,往往有為北魏隋唐原開、經五代宋元人重修者。畫面偶爾剝落破損,原來面目,暴露一二。張氏酷嗜北魏隋唐,遂大刀闊斧,將上層砍去,而後人重修時,十九將原畫劃破,以使灰泥易於粘著。

故上層砍去後,所得者仍不過殘山剩水,有時並此殘山剩水而亦無之者。如張氏所編三0二號窟,窟外經宋人重修,張氏將宋畫剝去,現唐人所畫二天王像,遂續將此窟門洞宋人所畫一層毀去,下乃一無所有,而宋人畫已破碎支離,不可收拾矣。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夫千佛洞乃先民精神所聚,為中國藝術上之瑰寶,是國家所有,非地方個人所得而私。張氏何人,彼有何權,竟視千佛洞若私產,任意破壞,至於此極?此而可忍孰不可忍!"向達更是大聲疾呼,保護敦煌壁畫,可官方只是給張大千打去一封電報:"對於壁畫,勿稍汙損,免滋誤會",以示"嚴重警告"。後來,這件事鬧到了最高法院,因為證據不足,法院宣判張大千無罪。

張大千在物質條件極端艱苦的情況下臨摹敦煌壁畫,對弘揚敦煌藝術做了突出貢獻。





聞天下談古今


張大千是全能型書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

1945年5月,張大千攜三夫人楊宛君(後二夫人黃凝素加入)、兒子張心智、侄子張彼得、學生肖建初和劉力上及幾個裱工,後又聘請藏畫家索南丹巴的四個弟子等赴敦煌考察研究石窟壁畫,面壁兩年七個月,臨摹了自十六國、兩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兩夏、元等歷朝歷代的壁畫作品達276幅,敦煌石窟藝術從此走向世界,也為其以後的繪畫創作,尤其是人物畫創作奠定了基礎。

張大千在敦煌耗時約二年七個月,總共完成臨摹敦煌壁畫276幅,其中62幅(有說56幅)捐贈給臺北故宮博物院,200多幅(有說183幅)由其大夫人曾正蓉在解放初期轉交給成都四川博物館代為保管,剩餘的臨摹畫散落於民間,或贈送親友,或贈送寺廟等不得而知。

張大千在敦煌期間,曾親手剝離了幾個洞口甬道上的壁畫,使得壁畫後面被覆蓋住的更早年代的壁畫顯露了出來。原來敦煌的壁畫常常畫中有畫,最裡面一層是唐代的,偶有後人在壁畫上抹上灰泥,重新繪上一層畫,以適應不同時代的審美觀和宗教內容。一般來說唐代的壁畫比宋明清的壁畫更精美。張大千所做的事情就是剝離了甬道兩側受損害較大的壁畫,他認為這些壁畫已經面目全非,為什麼不讓後面的壁畫重見天日呢?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渲染大波,連民國政府都出面調查。此後關於張大千破壞敦煌壁畫的爭論便沒有停止過,人們認為殘破的壁畫也不能說就沒有藝術價值了,更重要的是是否剝離應該等有關部門來決定,而不是想剝離就剝離。

對於這件事張大千並沒有出面解釋什麼,也有人說張大千是個收藏家,被剝離的壁畫可能被其收藏起來了。對於此事人們褒貶不一





金石有道


張大千於1941年前往敦煌臨摹壁畫共276幅,迎來了藝術生涯的巔峰。而佛像圖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這些佛像圖設色鮮豔明快,氣勢宏大,服飾更是彰顯了文化底蘊,人物惟妙惟肖。

看似光鮮,但這些佛像圖後面,卻流傳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傳聞張大千為了臨摹所有朝代的壁畫,在畫上最後一層後,就將其剝下繼續畫。這樣一邊畫一邊剝,才得到了歷代壁畫,但壁畫的原貌已被他毀了。這樁醜聞傳出來後,張大千本人及其門生弟子有朋,多年來一直竭力否認曾破壞敦煌壁畫,且以甘肅省參議會的調查與答覆作為最有力的證據,但這一證據卻站不住腳,缺乏說服力,網友們還是爭議紛紛。

這些佛像圖幅幅精美生動,很好地保留了中華的藝術文化,至於張大千到底有沒有損壞壁畫,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功過難辨了。








雲1765


四川省博物館有一句話,五百年來一大千。可見其地位之高,敦煌和張大千是相互成就的,沒有敦煌就沒有張大千後來的藝術成就,沒有大千也就沒有人將敦煌的壁畫與現代畫那樣融合出新的一個高度。

許多文物我們保留下來了,也僅僅是個死物件,只是一個象徵,一個空殼,一堆字裡行間。只有傳承發展下去才是真的讓它活了過來。就如張大千之與敦煌。


天枰


張大千在中國繪畫史上,始終佔有不可憾動的地位,有世界第一,五百年來第一人之美譽,尤以臨摹敦煌壁畫成就最高。他千金散盡,嘔心瀝血,苦行僧般的堅持,為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敦煌最後的輝煌。試問有幾人能做的到?況且是在那個年代!他的繪畫造詣極高,他的胸懷更是常人比不了的。我們今天一提到敦煌,必提張大千,因為是他把敦煌的文化發揚光大了,他臨摹的敦煌壁畫在世界各大殿堂級展館展出,只有他做到了。即使有人搬出塵封已久的東西來編排他,他依然是我們崇拜的巨匠,是值得後人敬仰的畫壇巨匠!


西城月兒


我認為用功過來評價有一些牽強。可以說其所作所行,是有必然性,也有這種社會歷史的需求,如果沒有他,可能也就沒有後續的,相關的所有的社會活動,相關的人文活動。心地不能太狹窄。在這件事的認知和判斷上,如果衹是聽某些人的說法,會限制自己的獨立思考。



仁核


這個怎麼說呢?當時的社會境遇和我們現在是有很大差距的,然而作為當時的大千大師人家是以追求藝術為終點,路過留名只因莫高窟的存在,假設沒有莫高窟,張大千會來敦煌呢麼?


敦煌義潮


《四庫全書》的問世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還是抹殺呢?

大家都心知肚明吧!

“四庫全書,天下無書!”

短短的八個字呀!…[流淚][流淚][流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