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篇文章分析透了

那段时间,一代枭雄曹操,心里很烦躁、很纠结。

他想进兵,却被蜀国悍将马超据守。

他想退兵,又恐被蜀兵耻笑。

各种犹豫不决,各种骑虎难下,各种烦躁不安。按照传统“脸谱化”的理解,“奸雄”曹操在此情形下,为解心中烦闷,是要下意识地寻找“倒霉蛋”、“刀下鬼”的。果然,这哥们一头撞到了刀口上。

这哥们就是杨修,曹丞相的主簿。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就十分熟悉了。《三国演义》里说,杨修死于“鸡肋门”,首级悬于辕门外。临死前,曹操恼羞成怒:“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对喽,杨修直接死因,就是一个“言”字。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篇文章分析透了

我读《资治通鉴》,翻找出杨修的家谱,不经意间发现,他五世显官、四世太尉,均曾因“言”获罪,这难道是遗传、难道是宿命

先说说杨修的太祖父(祖父的祖父)杨震。

杨震是谁?“却金暮夜”的典故,或许能让您想起他。

杨震任东莱太守时(后官至太尉),有次路过昌邑,从前被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晚上去看望杨震并送金十斤。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篇文章分析透了

在把门生故吏视为私有的封建时代,连门生的礼金都“拒腐蚀,永不沾”,就足以看出杨震清正廉明、忠直无私的人品官德。事实也是如此,历史对他的评价极高,评价的基点也大多是“忠直无私”,被儒生称赞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字伯起)”。

也正是忠直无私,才让他因言获罪。看看他的“直言史”:

  • 上疏弹劾汉安帝(刘祜)奶娘王圣无法无天,弹劾王圣女儿伯荣贪赃枉法,规劝安帝选贤任能、惩戒不法。
  • 上疏弹劾已故朝阳侯刘护远房堂兄,先与王圣女儿伯荣勾搭成奸,后又趋炎附势娶伯荣为妻的刘瑰承袭刘护爵位,安帝同样置若罔闻。
  • 安帝舅舅大鸿胪耿宝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给太尉杨震。被拒后,耿宝亲自询问杨震:“李常侍是陛下亲近的人,陛下想叫你推荐他的哥哥,我耿宝不过是传达陛下的意见而已。”杨震直言坚辞,更加遭怨。
  • 安帝下诏为奶娘王圣大肆建造房屋,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争相鼓动,扰乱朝廷。杨震再次逆鳞、直言上疏,安帝快烦死了。

……

无论面临什么样的诽谤诬陷、什么样的排挤迫害,杨震仍然各种上疏、各种直言、各种苦谏、各种逆鳞,惹得昏庸安帝心烦意乱,惹得奸臣佞小侧目憎怨,惹得“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篇文章分析透了

一边是不顾生死的苦谏,一边是奸臣佞小的诬告,安帝终于“受够了”,把杨震发回原籍。行至洛阳几阳亭时,杨震悲怆慷慨地对儿子、门生说:“

我蒙圣恩居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止,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呢……”而后服毒自尽,路人无不悲泣。临死前,他念念不忘的仍是报答圣恩、仍是诛奸禁恶、仍是江山社稷,心里唯独没有他自己:“我死之后,只用杂木为棺,布单被只要盖住形体,不归葬所,不设祭祠。

杨修的曾祖父杨秉、祖父杨赐、父亲杨彪,与杨修的太祖父杨震有许多共同的特点:①都精研儒学,并一步步把儒学内化为“家学”,杨氏后代研习家学,就是研习儒学;②都官至太尉,一代代打造了名门“弘农杨氏”(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东);③都以“忠直无私”著称于世,这也是“弘农杨氏”人品官德的最大特点。

虽然,杨秉、杨赐、杨彪的结局,要比他们的先祖杨震改善很多,但仍然都曾因忠直敢言获罪:

  • 汉桓帝(刘志)时,白马县令李云因直言劝谏而获罪,杨秉为李云争辩,被免官归田(后又出仕,善终,桓帝在皇陵附近特赐墓地来陪陵安葬)。
  • 汉灵帝(刘宏)时,黄巾起义爆发,杨赐因忠言直谏逆鳞,汉灵帝以发生起义为借口将其罢免(后又出仕,善终,谥号“文烈”,倍极哀荣)。
  • 汉献帝(刘协),董卓打算迁都,杨彪据理力争,并于汉献帝东迁时尽节护主。汉献帝定都许县后,杨彪被曹操诬陷下狱(后又出仕,善终)。

……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篇文章分析透了

鲁迅先生曾鲜明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国古代向来就有“文谏死,武战死”的传统,一代代文人士子不顾“朝为宠臣、暮为寒士”悲惨结局,在忠谏、敢谏、直谏、苦谏甚至死谏的征途中,冒着“敌人的炮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奋不顾身,为的就是忠君护主,为的就是江山社稷,为的就是黎民百姓,以舍身取义的大无畏精神,赢得文人士子的“生前身后名”,非常值得为他们点一个大大的赞,因为他们就是文人士子的脊梁,就是传统文化的脊梁,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忠谏的动机和行动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过程。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篇文章分析透了

显然,杨修的先祖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就是这些脊梁的代表。

满腹经纶的“弘农杨氏”,难道不懂明哲保身吗?当然不是!同样身为朝廷重臣、官居太尉,遇有奸佞横行、国家危亡,他们不苦谏谁苦谏,他们不担当谁担当,他们“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更何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有人可能会说,“弘农杨氏”就不懂得“绕指柔”吗,就不会像“触龙说赵太后”、“晏子弹弦外之音”、“茅焦劝秦始皇纳母”那样委婉巧谏吗?其实,我们何必对古人求全责备。

  • 一方面,与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奸臣佞小相比,以“弘农杨氏”为代表的忠贤士子,不知道要强几百倍、几千倍、几万倍!
  • 另一方面,与进谏的方式方法相比,为君为主,为国为民,哪怕是为个人气节,这些进谏的主要动机、根本态度永远都是主要的,永远都是值得称道的,永远都是需要后人发扬光大的。

《孟子》:“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我理解,不仅先祖的功名利禄、物质财富对后代的传承是这样的,他们的家风家教、品行节操对后代的传承也是这样的。只有这样,历史才更波诡云谲、才更妙趣横生、才更耐人寻味。

果然,到了杨修这一代,“弘农杨氏”代代传承的品行节操出现了“

拐点”,他没能为这一家风美德增光添彩,反而……


杨修,字德祖,是我国古代文学家、东汉末年名士,可谓才华横溢、博闻多识,官至曹操主簿,相当于曹丞相的丞相、大总管,并深得曹操信任,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那么,问题来了。在群雄逐鹿的大争之世,正值用人之际,曹操更是“唯才是举”,招揽的谋臣武将犹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不管他们道德品质如何,只要有文韬武略,老曹给的待遇都是十分丰厚的。除非中了敌人反间计,除非迫不得已,老曹好像极少杀过谋臣武将,他又辣么喜欢杨修的才华,为什么偏偏容不下这哥们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篇文章分析透了

《三国演义》中,杨修的直接死因是“鸡肋门”,演义出来的东西即便是真实的历史,也不可能是杨修之死的深层次原因。那么,杨修到底为何而死?请看下面“三问”:

一问

主流说法是,杨修死于“夺嫡之争”,多次助曹植通过曹操考验,曹操得知后颇为气愤,曾写信给其父杨彪:“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最终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这一死因,自然最为靠谱。但是,同为曹植智囊集团中坚的丁仪、丁廙,却为何未遭曹操怨恨杀害呢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篇文章分析透了

二问

有的说,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孙,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与曹操不拘小节的改革派格格不入,所以因此见忌被杀。其实,曹操麾下的谋臣武将大多来自敌营,比如跣足相迎的许攸、既往不咎的陈琳、捐弃前嫌的张绣、官渡问计的贾翊……他们的身份和政治观念有时与曹操也不在一个频道上,甚至有的敢于直言冲撞曹操,为什么曹操偏偏杀了杨修

实际上,曹操对人才是极为宽容与大度的,正因为如此,他不仅在地盘上三分天下有其二,在人才上更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他去世时身边的谋臣就有100多人。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篇文章分析透了

三问

还有的说,杨修因才而死,《三国演义》更是有诗为证: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其实,被后人誉为“此人不死,卧龙不出”的郭嘉、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和荀攸叔侄、有胆有谋的程昱等等,在军事、政治等大争之世“刚需”的能力上都远超杨修,为何就没有其他因才而遭曹操忌杀的呢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篇文章分析透了

我不是学究,不研究历史,更不研究考古,但我越读书越觉得、越琢磨越觉得,杨修不是死在外部环境、客观原因上,而是死在内在因素、主观原因上。说白了,他不是死在群雄逐鹿的大争之世、不是死在枭雄曹操的雄猜怨恨、不是死在天资聪颖的横溢才华上,而是死在耍小聪明上、死在轻浮嘚瑟上、死在不修德行上。

让我们看看关于杨修的典故吧。可以说,与他的先祖相比,这哥们的典故是最多、最杂、最丰富、最有趣的,但这些典故都是些什么玩意呢

  • 前面提到的“鸡肋门”算一个。
  • “阔字谜”是一个(因曹操在门上写个“阔”字,他就认为曹操认为门太大,擅自让工匠把门改小)。
  • “合字谜”又是一个(“一人一口酥”的典故)。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篇文章分析透了

以上典故,大家都很熟悉。还有一个较为生僻的“猜字谜”典故: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蓥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 臼,受辛也,于字为‘辤’,所谓‘绝妙好辤’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见卿,乃觉三十里。”

同是猜字,我老曹边思边走30里才猜出来,而你杨修一开始就猜出来,你好流弊哦

这哥们,在这点小事上,你跟领导争什么风头,让这么大的官感觉灰溜溜的不如你,这不是让曹操“卿不死,孤不安”吗?!

看看这些流传近2000年的典故吧,哪一则典故是说杨修聪明的?哪一则典故不是说杨修耍小聪明、轻浮嘚瑟的?无论这些典故真实性如何,但之所以能流传下来,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乍一看好像都是再称赞杨修才智过人的“轶闻”,细想想却都是他让人调侃诟病、幸灾乐祸的“绯闻”!

我这样说,不是凭空臆断,而是有依据的。“弘农杨氏”的德行操守,《后汉书·杨震列传》一言以蔽之:“杨氏载德,仍世柱国。(杨)震畏四知,(杨)秉去三惑。(杨)赐亦无讳,(杨)彪诚匪忒。(杨)修虽才子,渝我淳则。”《后汉书》在盛赞杨修先祖之后,笔锋一转说:“杨修虽然有才,却改变了淳厚的道德规范。

果然,“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不仅先祖的功名利禄、物质财富对后代的传承是这样的,他们的家风家教、品行节操对后代的传承也是这样的。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篇文章分析透了

杨修被杀后的一天,曹操碰到其父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磾那样的远见(金日磾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有一天,金日磾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

痛哉,“弘农杨氏”世代忠直,皆曾因言获罪,却倍受后人敬仰,被视为文人士子的脊梁、传统文化的脊梁、中华民族的脊梁,而他死得却让人有点幸灾乐祸。

痛哉,白发人送黑发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