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從滿心壯志到苟安現狀


道光皇帝從滿心壯志到苟安現狀

道光帝是乾隆帝的孫子,嘉慶帝的兒子,全名愛新覺羅·旻寧,為清宣宗,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也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

實際上道光帝其實綜合來講還是一個非常好的皇帝,他能夠保證國家領土完整,平定邊疆地區,治理了貪汙腐敗,也是很優秀

乾隆王朝雖然是繼康熙之後的又一個治世,但到了乾隆晚年的時候,朝政卻出現了許多的積弊。嘉慶帝登基之後,一直想致力於挽救大清頹勢,但因其個人能力有限,以及自身的侷限性,所以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道光帝在嘉慶帝繼位之後,同樣面臨此類問題,甚至在他登基的時候,問題更為嚴重。道光帝與自己的父親一樣,想要恢復大清王朝的盛世局面,因此提出了許多政治舉措,想要挽救國力日益衰微的大清。

在政治上,他真的是絲毫不帶手軟的。先去治理了軍機處,上去就處理了一批光吃飯不幹活的老臣,環成了年輕有活力的年輕人。通過對工作作風的調整,使得重貪之處的漕運、鹽務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軍事上,道光帝派吉林、陝西、四川等清軍,在陝甘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阿隆、甘肅提督楊芳的帶領下,深入南疆,最終平定平定回部張格爾的叛亂。此次叛亂的平定,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與西北邊疆的和平安定,是道光一生最大的功績。

但是由於清朝的弊病太多,他明白國家的現狀。所以,他也只是發佈了詔書,但是也沒有什麼確切的方法來管理。其實,雖然說道光帝在政治格局上很平穩,大臣也都很讓人省心,不求什麼功勞,只要不出錯就好這種思想就是大臣們的追求,但是這樣也有弊端,這會使一些大臣開始懈怠朝政,不善於思考問題。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對於戰場上接連的失利,道光皇帝可謂憂心忡忡。

不過儘管清軍每戰必敗,但在1842年居然也有捷報傳來。

事情經過大致是這樣∶

1842年2月30日清晨,一艘英國軍艦連同四艘舢板在臺灣淡水、彰化交界處的大安港附近活動,準備登陸。

駐紮在附近的守軍發現情況後,隨即設伏以待,後來設計誘使英軍進入港口,結果在淺海地區擱淺。

戰果不大,但也是鴉片戰爭中的一次勝仗,道光皇帝十分高興。

道光下旨表揚了臺灣總兵達洪阿、兵備道姚瑩,同時也接連發出疑問,讓他們迅速審問戰俘


清朝皇帝對英國瞭解多深,史料上的記載很少。

但作為漢人的皇帝,同時也是滿州蒙古的“大汗”,清朝皇帝對蒙古地區、中亞和俄羅斯肯定知道的多一些。

張格爾背後的境外勢力,道光不會完全不知道。

既然一個陌生的國家能在中亞培養代理人,同時又能在中國的沿海發起戰爭,還打敗大清軍隊,道光不得不重新去了解這個英吉利國。

道光深知清軍武備廢弛,裝備落後,與俄國相比俄國強;與英國相比,英國強。

所以他會問,英吉利與俄國是否接壤,兩國是否有貿易往來。

而在19世紀英俄矛盾是很突出的,以至於後來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

他知道英國有自己的屬國(殖民地),他想知道英國到底有多少殖民地區。

道光對英國不是一無所知,鴉片戰爭後,道光帝急切想知道英國究竟強大到何種地步。

戰爭打了兩年,明白英國的強大後,道光也絕望的明白大清的軍隊是打不過英軍的。

晚年的道光皇帝已經失去剛登基時的革新熱情,整個朝廷也如同鴕鳥一般,害怕變革,不願承認天朝已經戰敗。

鴉片戰爭爆發後的十年裡,道光帝苟安現狀,他如同整個帝國一樣日薄西山,最後在69歲那年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