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取消计划单列的战略意义

计划单列市,全称为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的中央直辖市。城市的计划单列共经历了三个时期,目前是第三次计划单列时期,全国仍有5个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分别为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

01计划单列市是“经济直辖市”

目前,全国城市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级,一是4个直辖市,享受省级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二是5个计划单列市,享受省级经济权限、副省级行政权限;三是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5个计划单列市),享受副省级行政权限,经济权限略低于副省级、高于地市级;四是地市级城市,行政和经济权限都是标准的地市级、厅局级。

综合来看,计划单列市的经济管理权限要高于副省级,为正省级,所以一直以来计划单列市被称为“经济直辖市”。其正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部委向各省下达中长期及年度计划时,不包括计划单列市指标,而是单独下达。

二是国家部委召开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的会议,一般邀请计划单列市参加。

三是国家下发给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件,同时发给计划单列市。

宁波取消计划单列的战略意义

从大连市1984年获得计划单列资格到1988年深圳获得计划单列资格,计划单列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期间,国家再未增加计划单列市,也未减少一个计划单列市,计划单列就像其名字一样,充满了时代的尘埃。

02计划单列束缚了宁波的发展

这十年,计划单列为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5个城市带来了什么好处,5个城市又失去了什么?

五大计划单列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直接进行比较的难度较大,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非省会城市。当年,省会城市的计划单列被取消后,只保留了副省级城市,非省会城市则保留了计划单列体制。因此,五大计划单列市同所在省省会相比较为合适。

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计划单列市分别对应省会为沈阳、济南、杭州、福州、广州。除福州外,其余4个城市皆为副省级城市。从区位条件来看,五大计划单列市均靠海且有海港,而省会城市中只有福州靠海有港。相对来说,厦门、福州比其它4对城市略为特殊。

宁波取消计划单列的战略意义

城市竞争中经济体量是重要指标之一,如果从增长率比较,有现价和可比价的区别,口径各不相同,比价比较繁琐。为了比较的更为直观,以2008年GDP绝对值为基数,相比十年后2017年GDP绝对值,以GDP绝对值增长倍数来比较。

宁波取消计划单列的战略意义

大连GDP,2008年3858.20亿元,2017年7363.90亿元,增长倍数1.91倍;沈阳GDP,2008年3860.50亿元,2017年5865.00亿元,增长倍数1.52倍。

青岛GDP,2008年4436.18亿元,2017年11037.28亿元,增长倍数2.49倍;济南GDP,2008年3017.40亿元,2017年7201.96亿元,增长倍数2.39倍。

宁波GDP,2008年3964.10亿元,2017年9846.90亿元,增长倍数2.48倍;杭州GDP,2008年4781.16亿元,2017年12556.00亿元,增长倍数2.63倍。

厦门GDP,2008年1560.02亿元,2017年4351.18亿元,增长倍数2.79倍;福州GDP,2008年2284.16亿元,2017年7104.02亿元,增长倍数3.11倍。

深圳GDP,2008年7806.54亿元,2017年22438.39亿元,增长倍数2.87倍;GDP,2008年8215.82亿元,2017年21503.15亿元,增长倍数2.62倍。

从中可以看出,大连、青岛、深圳的增幅均高于所在省省会沈阳、济南、广州,宁波、厦门则低于杭州、福州。而福建省情特殊,厦门、福州不具有可比性。

经济总量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经济效率,观察经济效率最好的指标是财政收入,但财政收入构成复杂,还分为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而且计划单列市有中央提留,又有转移支付,与所在省财政关系还各不相同,以财政收入比较的难度较大。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既然收多少钱比较难算,就算花了多少钱,这样比较应该更为有效。

宁波取消计划单列的战略意义

大连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08年410.00亿元,2017年919.80亿元,增长倍数2.24倍;沈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08年400.60亿元,2017年848.00亿元,增长倍数2.12倍。

青岛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08年369.40亿元,2017年1403.00亿元,增长倍数3.80倍;济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08年221.49亿元,2017年834.10亿元,增长倍数3.77倍。

宁波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08年439.40亿元,2017年1410.60亿元,增长倍数3.21倍;杭州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08年419.67亿元,2017年1540.92亿元,增长倍数3.67倍。

厦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08年238.04亿元,2017年811.89亿元,增长倍数3.41倍;福州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08年175.97亿元,2017年940.82亿元,增长倍数5.35倍。

深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08年889.86亿元,2017年4594.70亿元,增长倍数5.16倍;广州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08年713.00亿元,2017年2185.99亿元,增长倍数3.07倍。

不难看出,大连、青岛、深圳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均高于所在省省会沈阳、济南、广州,尤其是深圳更是高出了2倍多。宁波、厦门则低于杭州、福州。

从以上两大指标看,可以说宁波在五大计划单列市中确确实实是掉队了。

03宁波取消计划单列的必要性

据说,宁波的计划单列是宁波帮包玉刚先生向中央要求极力促成的,因此宁波引以为豪、倍加珍惜。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是资本积累的关键期,如果宁波被浙江雁过拔毛,仅税收一项就会损失不少。正因为计划单列,宁波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各类要素资源在区域内自我循环,奠定了宁波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绝对优势和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从乡镇经济到县域经济,再到城市经济,目前正处于都市圈经济发展阶段。宁波在前两个阶段处于领先地位,城市经济发展阶段逐渐落后于省会城市杭州,进入都市圈经济后,计划单列将从优势变成劣势,极有可能大幅落后于其他城市圈。

其实,“计划单列”这个充满计划经济时代色彩的名词,早就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关系,应该被扔进故纸堆了。

亚运会前,举全省之力保障亚运应该是省府路的唯一选择,所以2022年前并不是宁波取消计划单列的时间窗口,但也是宁波唯一的机会。亚运会后,杭州将进一步巩固其一线城市的地位,与上海、南京形成类似香港、广州、深圳的长三角发展格局。借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发展重心继续北上,宁波将被彻底边缘化。从大势来看,宁波未来数十年的前途命运只在这两三年的选择。

04宁波的历史责任

取消计划单列的弊端,宁波最顾虑的主要是三个降低。

一是自主权降低,省府路可以直接插手、干预宁波经济事务。

二是可用财力降低,宁波两千多亿的财政收入,会有一部分进入省金库。

三是向心力降低,余姚、慈溪等下辖强市的分离倾向将加大。

宁波取消计划单列,难度很大,风险更大,但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甬舟一体化将提速。宁波不归浙江管,可是舟山归浙江管,这种体制注定了甬舟一体化徒有其表。理论上,如果宁波够强势,可以说服中央拉着舟山搞小圈子,但从目前情势看宁波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那么甬舟一体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宁波放弃计划单列,让省府路放心,继而放手将宁波、舟山彻底捆绑在一起。

宁波取消计划单列的战略意义

甬舟一体化的核心项目是宁波—舟山东线跨海隧道。目前,西线的跨海大桥已经通车多年,南线的跨海大桥已经实质启动,如果中线的跨海隧道能够上马,舟山将成为宁波及浙江的半岛,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又一个桥头堡。

其实,融入长三角将加快。上海是长三角当之无愧的龙头,尚无一个城市可以撼动其地位。未来长三角的竞争,无非是南翼与北翼之争,北翼以南京、苏锡常为代表,扼守长江黄金水道,占尽天时地利。南翼则稍欠章法,一直没有形成与北翼争锋的实力。

不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几年,杭州因人和颇有一点时来运转的气势,南翼带头大哥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但杭州要实现远大抱负,离不开宁波的鼎力支持。如果杭州、宁波抱团,才有可能挑战苏锡常及南京,不然长三角南翼将永无翻身之日。

宁波取消计划单列的战略意义

融入长三角的核心项目是轨道交通连接工程。以杭州、绍兴、宁波三大地铁枢纽为中心,经绍兴柯桥、上虞,到宁波余姚、北仑,进而到舟山,实现从杭州坐地铁(轻轨)可以到舟山的梦想。一个巨大的轨道交通网络,长三角南翼将迸发出令世界惊叹的能量。

第三,世界级大湾区将横空出世。湾区是世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得湾区者得未来。目前,中国有三大湾区,分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环杭州湾大湾区、渤海大湾区;五大国家战略,分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唯一用湾区命名的国家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与环杭州湾大湾区有交叉也有区别。

按照长三角规划,宁波是边缘城市,而按照杭州湾大湾区的规划,宁波则是重要的一级。浙江提出打造杭州湾大湾区,主要目的就是南移长三角的重心,而这其中宁波就是关键角色。南京、苏锡常能够连成一线,固然有很多因素,但其中没有一个计划单列市,值得思考。

宁波取消计划单列的战略意义

杭州湾大湾区的核心项目是上海—舟山跨海大桥。如果宁波取消计划单列,省府路将对沪舟跨海大桥再无顾虑,这就是长三角版本的港珠澳大桥。特别是苏北正在规划建设沿海高铁,无论是沪舟跨海大桥,还是江苏沿海高铁,这两个项目都将左右长三角未来十几年的大格局,宁波可以借浙江的决心搭上发展的快车。

宁波取消计划单列,利弊分析只是其中一环,浙江、杭州、宁波都应站在更高的历史维度来审视这场变革,用巨大的改革勇气和坚定的政治担当,不负国运与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