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灭掉元朝后,数百万蒙古女子的下场如何?

苏打_vison


明太祖朱元璋的各种杀功臣的故事,让人觉得朱元璋是个残暴的君主,特别是蒙元统治中国的时候,把人分为四等,汉人和南人都低于蒙古人和色目人,汉人在蒙元统治下生活的很苦,很多人就会想到朱元璋攻下蒙元建立大明王朝的时候,那些蒙古女子的下场应该会很惨,然而并非如此。



朱元璋因为生活所迫,当过和尚要过饭,最后在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后,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因为朱元璋作战勇敢还不贪功,把所得赏赐都分给大家,又把战利品都上交给郭子兴,郭子兴将他视为心腹,还把养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朱元璋就这样逐渐成长起来,再后来听从李善长的建议,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又归还军中有夫之妇,不准部队扰民滋事,这些做法让朱元璋深得民心,在夹缝中扩张自己的实力。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今南京),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不断网罗人才,这些知识分子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先消灭了势力最强的陈友谅后,再进攻张士诚,灭掉张士诚接着讨伐割据浙东的方国珍,方国珍投降,朱元璋统一江南。


统一南方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提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成纪,救济斯民”的纲领,进行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着三宫后妃、皇太子等逃出大都,全部逃往蒙古草原,蒙古在中原98年的统治结束,中国再次回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

朱元璋在统一中国后,还有很多蒙古人没跑回蒙古草原,自然也有很多蒙古女子,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对待这些蒙古女子的?


朱元璋提出“胡汉一家”,并没有对蒙古人进行大肆屠杀也没有让他们承受太多的惩罚,只不过朱元璋对蒙古女子进行了汉化政策,朱元璋在《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中说道: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这个前提是蒙古人诚心投降愿为臣民的,朱元璋是不会对他们下手的,如果负隅顽抗自然就不客气了。

然后对于归顺的蒙古人进行一系列汉化运动,要求蒙古女子必须嫁给汉人,不准蒙古人自行婚配,如果蒙古女子不服从命令,和本族人通婚,就会被处以80军棍的责罚,夫妻两人还会被罚为奴隶,对于蒙古人来说,在元朝的时候是高高在上的,血统自然也是很高贵,现在要跟汉人通婚,一时之间很难接受,不过和生命相比,这种办法却算是仁慈的多了,这样经过几代后,是真的“蒙汉一家”了。


朱元璋下令在明朝统治区域内,蒙古人脱下自己民族服装,只准穿汉人服装,并要求要学会讲汉语,还将他们的蒙古姓氏简化成汉人姓氏,一切都以蒙古人汉化为主,对于蒙古的收继婚制,进行废除,首先这种婚制对于汉人来说,被视为乱伦,因为这种婚制是父亲死后,儿子可以继承除亲生母亲之外的小妈,兄长死后,弟弟可以娶寡嫂。其次就是这种婚制还会让蒙古女子嫁给本族人,对于汉化不利,所以要废除。

作为一个统治者,朱元璋对待蒙古女子和蒙古人的方法无疑是非常明智的,毕竟在那个时代蒙古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对那些蒙古人进行大肆屠杀以此消除威胁,对于大一统是不利的,也是不人道的。对于在明朝统治区域内的蒙古人进行同化,也可以消除种族等级之间的压迫。


朱元璋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其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当上皇帝后依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带领华夏复兴,成功的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只是对于功臣的屠杀和株连,让他的评价打了折扣。


历史红尘


朱元璋灭掉元朝以后,留在明朝境内的蒙古女子很多,她们最后都去哪里了?难道都被诛杀,或者罚没为奴了?当然没有,这些蒙古女子其实在明朝生活的很幸福。不但是蒙古女子,即使是蒙古的汉子,只要忠于大明,同样受到优待。这一点是要给朱太祖点个大大的赞的。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纯正的草根皇帝,他对于皇权的确谨慎了点。但是,朱元璋对待百姓是非常仁善的。同样的,朱元璋对于留在明朝境内的少数民族,颁布的政策也非常人性化,都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的。

朱元璋在《皇明诏令》中非常明确的说:“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仪,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厉害吧,朱太祖在明初就已经有了天下大同的思想,天下的人同样生在天地之间,只要肯认同我大中华礼仪文化,我们就愿意平等的对待、抚养他们。

当然,认同不认同,朱太祖也并不强迫。朱元璋同时指出,“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也就是说,只要认同归附中华,那就入乡随俗,安心在此生活。不乐意呢,那也不强迫,不挽留,自己走就是了。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平等精神了。

在封建社会,仅凭这一点,相比元、清而言,大明雄浑自信的气魄就已经出来了。

当然,不同的族群混居,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融合办法,还是会有隔阂,甚至会闹出大乱子。比如两晋时期的五胡乱华,迁入中原地区的胡人,就趁晋朝衰微之时,大肆反叛作乱,导致生灵涂炭,造成了中华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时期。所以,朱元璋就想到了一个促进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更好的办法。就当时而言,这项政策,绝对是非常人性化的政策。

朱元璋对于大量留在明朝境内的蒙古人、色目人,在《明会典·律令·婚姻》篇中,特别规定:“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即汉人)为婚姻,务要两厢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

这条律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蒙古、色目人,男人必须娶汉人为妻,女人也必须嫁给汉人为妻妾,不允许蒙古人嫁娶给蒙古人,或者色目人嫁娶给色目人。当然,蒙古人嫁娶给色目人也是不被允许的。反之,亦然。同时,还规定此类婚姻必须以自愿为前提。凡是违反这条律令的蒙古人、色目人,都要被杖责八十,然后入官为奴。

这条规定有什么好处呢?不言而喻。通过婚姻和血缘关系,加强了留在明朝境内的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之间的联系。不同族群之间,互相有了血缘亲情关系,而且还都混居在一起,会促进互相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只会越来越亲近。这种情况下,汉人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蒙古人、色目人,而蒙古人、色目人居住在汉地,也会跟在自己家乡一样没有隔阂。

事实上也是如此,很多留下的蒙古人都开始忠心于大明,为了守护大明江山,以及大明境内的同胞,包括汉人,与边塞之外的游牧民族英勇作战,甚至是不惜以身殉明。

《明史》记载,朱元璋曾下旨:“蒙古、色目人有才能者,许擢用。”同时,还给这些人赐汉姓,取汉名。众多归附明朝的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将领、大臣,因此在《明史》中留下了自己的传记。其中很多有功者,还被明朝追封为公爵、侯爵,并以忠字为谥号。

比如永乐时期的大将吴允诚,归附明朝之后,多次跟随明军征瓦剌,屡立战功,颇受朱棣信任,死后赐谥号“忠壮”。其子吴克忠、吴克勤在土木堡之变中,拒守山岗,力战而亡,分别被赐谥“忠勇”、“僖敏”,可谓是满门忠烈。正是朱元璋的政策,才让这些人得以留名青史。

蒙古的汉子们都已经忠于大明了,那些留下来的蒙古女子,自然也不会被亏待。她们只要愿意嫁,都可以选择汉人为夫君,彻底融入汉人的大家庭,与汉人女子一样,生活在汉人的大家族之中。明朝皇室都毫无忌讳,大量纳少数民族女子入宫为嫔妃。血脉相连了,心也自然就相通了。

正因为朱元璋奠定了不实行婚姻隔离的政策,甚至为了促进不同民族与汉人之间的融合,还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交融,这才让汉人有了强大的包容性与融合性,不同民族之间也相处融洽。

事实也已经证明,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少数民族同胞,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举世看来,其他任何国家的少数民族,都没有像在中国这么优厚的待遇,不但不会被歧视,享受的待遇甚至都超过汉族呀。


奕天读历史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常年的征战,让蒙古军队异常强大,但是,因为蒙古统治者不善于治国,引起了元末老百姓起义,结果元朝最终被推翻了,汉人重新拿回了江山统治权。不过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王朝在历史上存留的时间并不长,仅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便灭亡了。


但毕竟当年蒙古人也在中原大地生活了近一百年的时间,元朝灭亡之后,肯定有很多蒙古人留在了中原没有办法回去。

那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是怎样对待那些蒙古遗留下来的百姓的呢?

不可否认,在我国二百多位皇帝之中,朱元璋是一位相当富有谋略和智慧的皇帝,从社会的最底层,一步一步爬上起义军统领的位置,再到最后建立了大明王朝,是极个别实现草根逆袭的典型。

蒙古被他推翻后,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的问题,加上各类限制,有些蒙古人不得不留下来,那这些人怎么个安排是明朝建立之初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虽然称得上是明君,但是他有时候也是嗜杀成性,很多开国功臣都死于他的手中。

那当年这些蒙古人就没有遭到朱元璋的屠杀吗?

其实并没有。那些被朱元璋屠杀和遭到牵连的大臣,全部都是因为他们犯了罪或者是有谋反的意图,而这些蒙古人一无所有,朱元璋并没有平白无故的屠杀他们,而是下了将他们“同化”的命令,以便于管理他们。

回想当年蒙古人刚刚入主中原的时候,或者是后来的满族人,他们都对汉人进行过大规模的屠杀,相比起来朱元璋的这种政策就已经算是最仁慈的了。


而至于具体的“同化”政策则如下: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一律不得保留之前蒙古人的穿搭习惯,民族服装、配饰等都要销毁。由蒙古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所有人将蒙古语弃用,改为学习汉语。

上面的这些是笼统的针对所有蒙古人的,还有一项专门针对蒙古女子的,《明律》中规定,蒙古女子以后不能嫁给蒙古男人,只能嫁给汉族男人,之前已经结婚了的蒙古女子可以和他的蒙古丈夫生活。

但是,在《明律》推出之后,所有到了结婚年龄的女子只能找汉人丈夫,一旦发现女子在婚配方面违反了《明律》规定,女子将受到杖刑。


可能很多人都疑问,那些蒙古男子怎么办呢?

虽然《明律》上没有对他们的婚配明确规定,其实,对蒙古女子的规定就是对他们只能和汉人女子结婚的默许。

虽然政策开始的时候,很多蒙古女子并不愿意去执行,但最后她们还是在《明律》面前低下了头。通过这种政策,朱元璋完全实现了将众多的蒙古人同化的目标,有效的维护了大明王朝的统治。


夏目历史君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国号大明。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令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到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的之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那么当文化碰撞,明朝击败元朝后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呢?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又是如何对待蒙古人的呢?

朱元璋在《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中写道:“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朱元璋在檄文中表示,只要蒙古人诚心投降,他绝不会对蒙古人横加杀戮。这言下之意就是,倘若蒙古人负隅顽抗就别怪他手下无情。

当时朱元璋对蒙古人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首先,禁止蒙古人原有的收继婚制。

在蒙古人的认知里,父亲死后,儿子会继承除亲生母亲以外的小妈;兄长死后,弟弟会继承所有的寡嫂。在传统道德中这是不道德的,在汉人看来这是乱伦,汉人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再者,在明朝的统治区域内,禁止蒙古人穿蒙古服饰、说蒙古语,并要求他们穿汉服,说汉语,简化蒙古姓氏改汉姓。这也说明了朱元璋对待蒙古人并不是完全怀柔的政策,而是有意识地将他们与汉人同化。其实,这也是不少君王在统治期间会做的事情,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民族的思想,新建立起的思想又为统治服务。

最后,也是最为致命的一个政策——不许蒙古人自相婚配,蒙古女子必须嫁给汉人,为汉人生孩子。若本族自相婚配,不仅要处以80军棍,还要将夫妇收为奴隶。为什么要有这样奇怪的政策呢?其实蒙古人非常看重血统,如果孩子是混血的话,这个孩子是不会被蒙古人认可的。这种人一直处在社会底层,容易偏激,不利于社会治安。而明朝下达的命令则让这些孩子有了名分,给当时根基非常不稳的明朝争取到大把时间来整修,大大巩固了汉族的统治。

对于蒙古女子来说,如果没有实行这一政策,她们一旦被抓住之后,在她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不沦为奴隶,要不就会丧命。如果她们在大漠深处生活,那生活条件艰辛不说,更要时时担惊受怕。相比之下,被同化而且还可以相对平等的生活,这个结局无疑是好的。

从统治者的层面来看,朱元璋的做法无疑是十分明智的。朱元璋实行这个政策并不没有将蒙古族完全消灭掉,而是让他们在这个交融的状态下,慢慢为自己所用,完成一次彻底的大统一。久而久之,蒙古人非但不会反抗,反而会成为汉人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不见血,但对于民族特色而言是一种温柔的残忍。


邓海春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封建王朝493位皇帝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他出身贫贱,一路逆袭,横扫了陈友谅、张士城等乱世枭雄,南北征战十六载,推翻了貌似强大的蒙元统治,重新恢复了汉家江山。


可是大明王朝建立伊始,却面临着一个严峻复杂的问题。元朝灭亡后,除了少数王公贵族随着元顺帝逃向漠北外,留下的蒙古人也有数百万之众,如何处置这个庞大的群体,的确考验着朱元璋的政治智慧和心胸抱负。

从汉人的情感上来讲,对蒙古人有着刻骨的仇恨。当初,元朝把全国百姓分为四等人,蒙古人为上等人,是特权阶层;汉人为下等人,处于被奴役的地位,甚至还有蒙古人杀了汉人不用偿命的法律。

如今元朝灭亡了,汉人的复仇心理自然很是强烈:而蒙古人呢?以前作威作福惯了,自知罪孽深重,也会担心汉人的报复,心中难免心生恐惧。可以说,如果稍有不慎,处理不好,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纷乱复杂的社会局面,明朝的权力阶层产生了截然对立的两种认识。一方坚持认为:蒙古人为外来夷族,是鸠占鹊巢,应该予以驱逐或者斩草除根,一律杀光。

另一方则主张应该以德报怨,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大度,优待这些遗留下来的蒙古百姓,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到华夏大家庭中来。

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其实心里早已拿定了主意。他知道,明朝新立,要想求得长治久安,必须以宽仁厚德,使少数民族心悦诚服,不滋再生侵扰之心,所以,“德化四夷”的治国方略应是最好的选择。

朱元璋在《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中明令昭示:“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为此,他制定了恩威兼施的怀柔政策。比如对于在战争中,俘虏了元朝的蒙古士兵,或者投降过来的降兵降将,一律不杀,反而充实到自己的军队之中,作为攻打元军的急先锋。

夺取天下后,他更是三令五申,重视各民族亲睦关系,并采取各种手段,抑制民族仇恨,积极推行多民族大融合政策。

为从根本上消除蒙汉民族间的裂痕,朱元璋下令让蒙汉人通婚,蒙古男人娶汉族女人为妻,蒙古女人则要嫁给汉族男人,并且昭示地方予以监督,绝不允许蒙古人相互通婚,否则将给予严厉的制裁。


作为皇帝,他不仅娶了蒙古女子为妃,而且还让自己的儿子秦王朱樉,娶了元军大将扩廓帖木儿的妹妹为妃。可以说,皇家的蒙汉婚配,在民间起到了上行下效的示范表率作用。

正是由于民族共溶共存政策的坚决实施,时间久了,蒙汉的血统逐渐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分岐日趋弥合,对稳定社会秩序和丰富华夏文明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为了让政策得以顺利的推进,朱元璋对欺辱蒙古人的行为严惩不贷,决不姑息。当初,明朝猛将蓝玉追杀元顺帝,深入大漠腹地,俘虏了大批的蒙元的王公贵族,其中北元君主脱古思贴儿的王妃也在被俘之列。


据说,此女美貌动人,堪称绝代佳人,令蓝玉春心荡漾,不能自持,欲行非礼之事,没成想,王妃性格刚烈,不忍受辱,竟羞愤自杀。 这也成了蓝玉后来被朱元璋所诛的三条罪状之一。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妥善安置中原的数十万蒙元遗民,体现了朱元璋君临天下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回望那段纷乱的久远年代,不得不说,朱元璋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共存功不可没,不愧为一代目光高远的有作为明君。


大美威海幸福银滩


灭掉元朝后,蒙古女子只不过不允许嫁给蒙古汉子罢了,其他没什么变化。朱元璋以万万汉人去同化百万级别的蒙古人,自然要比满清试图以几十万人口同化上亿的汉人要简单的多,其实回头来看,满清入关初的一些政策和朱元璋同化蒙古人的政策有点相似,只不过走了两个极端。

禁止少数民族族内通婚

在朱元璋时期,便颁布了针对少数民族的婚姻法,《大明会·卷141·典律令·婚姻》规定:

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听从本类自相嫁娶,不在禁限

意思是,只要是蒙古人、色目人,要与中国人联姻,必须要两厢情愿,不允许蒙古人、色目人之间相互结婚,否则杖责80,男方女方还要被押解进入官府为奴为婢。如果汉人不同意嫁娶少数民族,则允许汉人之间联姻,不受限制。

朱元璋的这项政策可谓是从根本上杜绝了少数民族势力的崛起,所有少数民族都会深层次的进入汉族生活,只需2、3代,那么少数民族的基因基本上就被同化殆尽了,文化同理。

非我族类,一视同仁

朱元璋发布的《谕中原檄》中说到: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蒙古人、色目人虽然不是我华夏民族,但是同一个天地、同一个文明,如果有知道礼仪,愿意为我大明朝所用的人,我族将一视同仁。

而对于,学习汉人文化礼仪的蒙古学士,则给予了上升的通道:

蒙古、色目人既居我土,即吾赤子。有才能者,一体擢用

因为这些种种的法令,既有限制发展的,又有促进发展的,使得元末被赶跑到草原荒漠中的异族人重新回归中原的怀抱,仅洪武、永乐两代,从塞外迁入的蒙古人就大约在七十万左右。所以网上各种传言朱元璋大肆屠戮蒙古人、色目人,根本就是没有证据的一通乱说。

反而朱元璋对张士诚等部的汉人屠戮比较严重,而蒙古人毕竟是上朝掌权人,倘若大肆屠戮,那么冤冤相报,恐怕大明王朝境内四处都是恐怖分子了。

这样看来,满清入关,试图以满清文化吃掉中原文化,最终只不过在表面上完成了“剃发”,最终在文化层面上溃败就是必然了。而满汉不通婚亦是为了保留满族基因,而作为少数民族掌权,这也是高层所必然要防范的,只不过此举反而显得不够自信,也是无奈了。朱元璋本就是汉人,就不用整这乱七八糟的塑造自信了。

史味人生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1367年11月13日,也就是朱元璋称帝的前一年,朱元璋命令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元朝。大战在即,朱元璋先搞了一场舆论战。他命令宋濂起草一份《奉天北伐讨元檄文》,声明此次发动战争是奉天北伐。在这篇檄文中,朱元璋一改残酷嗜杀的本性,在如何对待元朝百姓的政策中体现了他极高的政治智慧。

由于朱元璋发动北伐时,北方百姓不明真相,不仅没有敲锣打鼓热烈欢迎大军到来,反而“挈家北走”,为此朱元璋在檄文中,明确要求北方百姓和元朝统治者及时归顺,谁要是归顺他就得到永久的安宁,谁要是背叛他就将在塞外流亡。他还提出“蒙元、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民抚养无异。”不管是蒙古人,还是色目人,只要是来归顺他的,就和中原百姓一视同仁,避免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这样的一篇振聋发聩的檄文,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蒙古和色目贵族如扩廓帖木儿的外祖父梁王阿鲁温、舅父老保、元朝将领左君弼等在内的河南山东诸地军民,纷纷归附。不仅让朱元璋赢得了民心,也让他顺利的赢得了战争。

但是朱元璋坐在皇位、一统天下之时,又怎么会真的对所有的蒙古人、色目人一视同仁?朱元璋性格非常多疑,他不仅提防百官,就连一起打天下的老乡也是能杀就杀,又怎么会不担心蒙古人种有假意归顺的人。因此朱元璋连下三道命令,这三道命令犹如釜底抽薪,同化了蒙古人。



(一)蒙古人之前的名字就不要用了,又长又难听的,就赐给他们华夏的名字吧。衣服也不要穿得那么破破烂烂的了,穿上我华夏的华丽衣袍吧。蒙古语也不要说了,大家一起来学普通话吧。

(二)禁止蒙古人的收继婚制,收继婚制是指父辈和兄长死后,他们留下来的遗孀会当成遗物被家族内的男性收继成自己的女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制度,是因为草原上人口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而女人作为生育的工具,就要尽量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可是中原从汉朝开始就是独尊儒术,儒家一直作为国家的治国之本,最为注重伦理道德,现在这些蒙古人的陋习,当然需要禁止。

(三)蒙古女子不能再和蒙古男人通婚,必须给汉人生孩子,否则就会贬为奴隶,严重的甚至处死。这一点尤为重要,与斩草除根几乎无异。蒙古人本就比汉人少,如今又不能族内通婚,这样血统纯正的蒙古人几代之内就会绝迹。

这样一来,蒙古的文化、血统都将会被汉人稀释,最终就成了彻彻底底的汉人。朱元璋这一招既能将蒙古人同化成汉人,让其心甘情愿的为大明抵抗北元。不而对于蒙古人来说,也是一件幸事,毕竟只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性命能得以保全。


楚风说历史


元朝灭亡以后,都以为滞留中国的蒙古人下场会很惨,毕竟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好杀之人。但真相往往让你意想不到,“暴君”朱元璋不仅没有残忍地杀害这些蒙古人,反而对待他们算是相当仁慈了,可谓之以德报怨的典范。

元朝入主中原以后,将人口分为四等,汉人是最低的一等,有时候甚至比不上一匹马。长期的压迫政策终于激反了汉人百姓,朱元璋顺势而起,经过残酷的斗争建立的大明,并派遣军队进行北伐,势必要将蒙元势力全部赶出中国。

北伐的时候,朱元璋颁发了圣旨,表示只追究蒙元皇帝的罪过,百姓是无辜的。要求徐达不能对百姓烧杀抢夺,甚至还要善待元室宗亲。最后攻破大都后,还将俘获的蒙古人尽数释放。这可谓是一着妙棋,被释放的蒙古人对朱元璋感恩戴德,踊跃参军,最后成了朱元璋手里的一把利剑,在对付逃到草原的蒙古军队时起了很大的作用,真可以说是从内部分化瓦解了蒙古人。

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朱元璋还出了三道关于蒙古人的民族政策,以求从根本上解决风险。这三条政策大意是:

一、禁止蒙古人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只能穿汉人的服饰;

二、禁止蒙古女人嫁给蒙古男人,只能嫁给汉人。蒙古男人也只能娶其他民族的女人,这样三代以后,大明国内就没有蒙古族了;

三、所有蒙古人必须学习和使用汉语(这和当初日本人在中国推广汉语是一样的吧)。

三条政策虽然强硬,但却换回了上百万蒙古人的性命,可谓是一举多得。


历史小跟班


在徐达攻克元朝首都——大京时,向来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并不打算将城内的蒙古人赶尽杀绝。


反而表示造成民不聊生这种状况的是元朝统治者和蒙古贵族。因此对于蒙古平民,他绝对不会横加杀戮的。

同时,他在《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中明确表示虽然蒙古人不是汉人。但大家都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凡是懂得礼义廉耻,愿意成为明朝子民的人,会像对待汉人一样对待他们。

朱元璋的举动提升了自己在百姓中的形象,也使更多蒙古平民加入了自己的队伍。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能否胜利的根本因素。

很明显,朱元璋赢得了民心,这场战争他也自然就是赢家。在战争结束后,朱元璋也确实履行了他的诺言,各民族一视同仁。

但朱元璋坐在这帝王宝座上,也会害怕这些愿意臣服的蒙古人只是在忍辱负重,等待机会。因此生性多疑的他又连下了三道命令。以促进各民族融合发展为名,来瓦解蒙古族人的民族意识,从而和平汉化这个民族。

禁止蒙古人原有的收继婚制:收继婚制是指在长辈或平辈兄长死后,以血缘关系为顺序,家庭或家族内的男性有权将除生母外的妻妾收继为己妻。

这一种婚姻制度虽然让现代人非常难理解,但它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原因。因为人们在娶妻时,男方会向女方家献上彩礼。这彩礼其实就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补偿。

毕竟女方家将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嫁了出去,而男方得到的不仅是一个配偶,还使家中增加了一个劳动力,经济支出上的不对等促使了彩礼的出现。

也正是因为这些彩礼,使得人们认为女子嫁到夫家后,就是其私有财产。为了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旦女子的配偶死亡,嫁给氏族以外的人是绝对不被允许的,除非女方归还彩礼。


同时丧偶的女子及其孩子要继续生活,收继婚制便应运而生。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是乱伦。因此,朱元璋也就直接下令禁止这一行为的出现。

另外要求蒙古人一律讲汉语、穿汉服、将蒙古姓氏简化为汉姓。朱元璋的这个方法其实非常狠毒。

他在温和地杀死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就是通过该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传承的。

朱元璋禁止他们讲蒙语,穿蒙古袍,就是想随着时间的流逝让他们彻底忘了自己原本是蒙古人,彻底汉化,从心底接受汉人政权。

但朱元璋知道上述命令只是给蒙古人布下迷魂阵,给他们一种自己是汉人的错觉,他们很可能清醒过来。

因此他颁布的第三个命令——蒙古族女性只能和汉人结婚。而违反这个命令的后果就是,夫妻二人各打80军棍,并且收为奴隶。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做出表率,让秦王朱樉取一蒙古女子为妻。由此可见,这才是朱元璋的杀手锏。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究其原因在于蒙古人非常重视自身血脉的纯正性。在他们看来,蒙古族人与其他民族人所生的孩子血统不纯正,不能算是本民族的人。

那么嫁出去的蒙古女性和她们生的孩子孩子都不会会认为自己是蒙古人。这就使那些怀有异心,妄图复辟元朝的人就缺少了支持的基础。

对于朱元璋的这三道命令,笔者想说只有第一道命令在真正促使蒙古族文明发展,其余两道命令都在毁灭这个民族。

但是,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说,朱元璋的做法是没有错误的。他是在斩草除根,目的是为了自己和子孙都可以高枕无忧。而且朱元璋也不是历史上唯一用这种方法来慢慢毁灭一个民族的人。


史之策


朱元璋灭掉元朝后,数百万蒙古女子的下场如何?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大统一王朝,明朝则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起来的中原王朝,这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那么,当朱元璋推翻元末暴政,灭掉元朝之后,朱元璋是如何对待蒙古人的?数百万蒙古女子的下场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金兔就来聊聊。



朱元璋在《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中表示: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仪,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檄文的意思是:只要蒙古人诚心投降,朱元璋就不会滥杀无辜。倘若不投降,负隅顽抗就别怪朱元璋手下无情了!

当时,朱元璋对蒙古人实施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归结起来有三点。



第一,禁止蒙古人原有的收继婚制。

以前,蒙古人有这样的习俗:父亲死后,儿子会继承除生母之外的其她“小妈”;兄长死后,弟弟会继承所有的“寡嫂”。

在汉人的传统观念里,此类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属于乱伦行径。为此朱元璋就下令禁止此类行为的发生。

第二,只要在明朝统治区域内,蒙古人只能穿汉服、说汉语,蒙古姓要改为汉姓。




第三,不许蒙古人自相婚配。

该规定下,蒙古女子只能嫁给汉人,只能为汉人生孩子。倘若蒙古女子擅自嫁给同族的蒙古人,不仅会受到80军棍的处罚,还要将夫妻二人收为奴隶。

朱元璋的手段非常高明,可以慢慢将蒙古人汉化,让他们成为自己人。此举不仅少了一些潜在的敌人,还可以让他们为大明朝的建设做贡献,甚至是用于抵御北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