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還是“汙衊”——北宋天才科學家沈括為何落得一世罵名

“事實”還是“汙衊”——北宋天才科學家沈括為何落得一世罵名

沈括,號夢溪丈人,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和政治家。公元1031年,沈括出生在杭州錢塘縣即今日杭州。出身於官宦之家的沈括,自由跟隨父親四處為官,深諳官場為人之道。公元1063年,沈括進士及第,神宗年間,他受重於王安石,參與了熙寧變法運動。

歷史上對於沈括的描述大多集中於他所取得了科學成就。沒錯,沈括自幼精通數學、物理學、天象學、地理學與農學,他的科學著作《夢溪筆談》系統總結了我國古代的工藝技術與自然科學成就,被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稱之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但是歷史中的沈括到底是一位怎樣的人物?為什麼餘秋雨先生曾評價沈括為重傷檢舉別人的小人呢?本文試圖還原歷史,為讀者朋友們一一解答。

一 勤奮好學 科學成就斐然

首先要肯定的是,沈括一生科學成就斐然。在史籍《宋史·本傳》中對此有所描述:

“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音樂、醫藥等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現在來看,這個評價還是比較可信的,沈括一生科學成就橫跨領域廣,多為學術貢獻。

例如在數學領域,沈括創立了“會圓術”與“隙積術”促進了平面幾何學的發展,這對於天文計算也極其重要。在物理學領域,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對聲學、磁學、光學和力學領域均有涉及。他還第一次發現了“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就此指出了地磁偏角的問題。這一項紀錄比15世紀西方航海家哥倫布地理大發現早了超過400年。

“事實”還是“汙衊”——北宋天才科學家沈括為何落得一世罵名

在天文學領域,沈括在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執掌了朝廷司天監,在此期間他改良了當時測量天體方位的渾儀、影表和浮漏儀器,出版了《渾儀議》、《景表議》和《浮漏議》三篇論文,還首創圭表用於測量日影。晚年時期,他還建議用十二氣歷(即公曆)來輔助安排農業生產,並闡述其更加符合天體運行的規律。

此外,在農業領域,沈括著有《萬春圩圖書》和《圩田五說》大大促進了宋朝時期的農工業生產水利工程建設。在化學領域,沈括注意到現代意義上的石油資源,他觀察道此物 生於地中無窮,今後必將大行於世,可謂是眼光獨特,十分具有前瞻性。在我國曆史文獻中,“石油”這一名稱也是沈括第一次使用的。

沈括還涉及了地質學領域,他注意到了從遠古地質中挖出來的各種動植物化石,並且明確了其為古生物的遺體,具有很大的可靠價值。在西方,通過這種研究古化石推算遠古時期的動植物生態環境最早還要追溯至400年後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達芬奇。

除了數學、物理、天文、化學等自然領域科學,沈括還曉通音律,書法與詩詞,這些人文科學的成就也無時不深刻說明了他是一位聰明好學,樂於進取的好青年。

二 能言善辯,善於外交辭令

俗話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沈括對於天文地理、歷史人文知識的精通最終給他的政治生涯也帶了轉折。宋朝時期,我國中央政權因為實力下降經常遭受到周邊少數民族的侵擾。期間遼國數次想侵吞宋朝北方邊界,但是由於沒有開戰理由,遼國一直未能得逞。

“事實”還是“汙衊”——北宋天才科學家沈括為何落得一世罵名

宋神宗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遼國派使臣蕭禧來到汴京會見宋神宗,遼國使臣此次是想吞併宋朝河東路黃嵬一帶的領土,並且拿出以前遼國與宋朝簽署的有關條約,主張此地原屬遼國,而後被宋朝佔領。由於遼國使臣有理有據,宋朝朝廷一時難以應對。

其實宋神宗心裡清楚,自從遼宋交往以來,宋朝領土就一直在減少。河東路黃嵬一帶的領土也一定不是宋朝侵略所得。如果自己答應了遼國使臣的無理要求,明顯是中了他們的圈套,如果不答應遼國使者的請求,自己又苦於拿不出文本作為法理依據。

此時負責談判的宋朝使臣由於拿不出像樣的證據,也被蕭禧折騰得十分狼狽。蕭禧沒有得到遼國想要的結果,最終只能憤憤而去,並且威脅宋神宗如果遼宋兩國為此開戰,一切後果由你們承擔。兩國開戰一觸即發,宋朝上下都籠罩在戰爭的烏雲之下,如果不能圓滿的解決好遼宋之間的領土糾紛,宋朝經濟與社會肯定要再次受到重創,民不聊生。

正當宋神宗為此一籌莫展,心煩意亂之時,沈括自告奮勇願意代表宋朝奔赴遼國前線與其做外交鬥爭。沈括有如此大的把握是因為他詳細查閱了地理文獻資料,確定遼宋邊界正式應該是以古長城為界,而此次蕭禧所提出的河東路黃嵬一帶乃是一塊古長城之南三十餘里的無名之地。

“事實”還是“汙衊”——北宋天才科學家沈括為何落得一世罵名

遼國使者無非是想欺辱我朝不知道黃嵬的具體位置,並且有意單方面挑起戰爭,

因此沈括主動請求宋神宗派遣自己奔赴遼國辨明是非。由於沈括享有以前邊界條約的副本,有理有據,最終宋神宗任命沈括為全權大使,解決黃嵬一帶的邊界歸屬問題。

讓沈括意想不到的,遼國居然抬著幾口棺材迎接自己的到來。這分明是要以死相逼,沈括臨危不懼,來到遼國首都上京後,沈括吩咐自己的隨從官員詳細背誦遼宋兩國的邊界地點與時間。在接下來的談判中,沈括帶領隨行人員數次收到遼國官員的質詢但他們都據理力爭回答的井井有條,沒有給敵人任何可乘之機。

沈括面對遼國宰相楊益戒的咄咄逼問,回應道宋朝雖然國力稍弱,但是我們並不懼怕和你們開戰,一旦開戰就意味著你們主動背棄自己祖先定下的契約,開戰動機名不正言不順,自然不會得到遼國百姓的支持。可以說沈括從從道義上戰勝了遼國,阻止了兩國戰爭的爆發。

三 誹謗友人,落井下石終不得志

可以說在朝廷政治鬥爭中,沈括為了權力與地位最終選擇出賣了友人

,為自己一生的名譽帶來了汙點。沈括與蘇軾本是友人,沈括比蘇軾大五歲,兩人先後進入崇文院工作,也算是同事。宋神宗熙寧二年,北宋在宰相王安石的建議下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改革。

在此期間沈括為了接近王安石選擇阿諛逢迎宰相,報喜不報憂。而蘇軾性情剛直,熟悉王安石變法給百姓生活帶來的諸多不便與苦難。雖然蘇軾敢於直言,勇於納諫但是考慮到自己勢單力薄無法與當朝宰相對立,於是自己申請外放至杭州擔任通判。

“事實”還是“汙衊”——北宋天才科學家沈括為何落得一世罵名

熙寧六月,沈括奉旨前往杭州視察農田水利,在此期間,他奉宋神宗旨意前往拜訪蘇軾。但是由於沈括歷來支持變法是王安石堅定的支持者,因此他對蘇軾反對變法十分不滿,伺機進行報復。在與蘇軾的宴會上,沈括刻意向蘇軾要了兩首詩作以作紀念,蘇軾欣然答應了。

但是誰曾料到,沈括一回到京城便在蘇軾的詩作上大做文章,斷章取義,誹謗蘇軾貶低新政,藐視朝廷與皇上,宋神宗由此大怒。幾年後,李宜、李定、何正臣等幾位變法支持者效仿沈括又在蘇軾的詩作中大做文章,羅織罪名,最終蘇軾因此落獄,史稱“烏臺詩案”。

可笑的是,當沈括認為自己通過誹謗蘇軾支持王安石變法,自己必會得到宰相青睞時,王安石並沒有對他的邀功之舉予以回應,反而是提醒宋神宗沈括的為人品格。果然,王安石沒有看錯,當他因為變法失敗,被罷黜宰相後,沈括立即投靠了新宰相吳充,

與王安石劃清了界限。

經過這次事件,宋神宗也意識到沈括實乃落井下人,背後捅刀的卑鄙之人,不久後便開始冷落沈括,沈括最終也因為一貶再貶,退出了朝政。

結語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物的性格都是多面的,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自然也不例外。沈括一方面在科學求知方面,善於追求真理、探索規律,另一方面卻在人心複雜的官場政治中沒有堅持道德底線,在權力和利益面前選擇了出賣朋友,也許這也表明了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存在著懦弱的本性。王安石變法失敗後,蘇軾最終迎來了轉機東山再起。

“事實”還是“汙衊”——北宋天才科學家沈括為何落得一世罵名

而晚年的沈括政治上處處不得意,婚姻生活也不幸福,最終投江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一代科學巨匠沈括死後竟然也沒人給他寫墓誌銘,以供後世瞻仰,不禁令人唏噓。他的經歷也警醒著我們後人,無論我們在事業上取得怎樣輝煌的成就,都要恪守做人的道德底線,以免落下一世罵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