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說讀帖是學習書法基礎的基礎?

千千千里馬


你的理解非常正確。其實臨摹書法的描紅和對臨從某種意義說也有一般的成分就是帶有實踐意義的讀帖,是邊讀邊臨。這種做法非常好,但無法形成自己的理論或技法理念,真正意義上的心揮手運的心揮的“心”就源於讀帖,讀帖是分析研究或欣賞品讀。這時的讀帖是步步有心得的,而且是非常清晰的心得,雖然也離不開具象的充分,但理性的成分交大。這一方面使我們獲得精準讀帖的作用,同時有了胸有成竹的“心中之竹”。再者就是對臨和背臨的思想理論根據。



讀帖能力和通過讀帖獲得知識是理性的知識也是感性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東西描紅是被動的,包括對立,如果不細緻認真的讀帖,非常容易忘記。而讀帖則相反,其結構已經是自己的營養和知識。所以說,把讀帖理解從學習書法基礎的基礎是毫無異議的問題。

讀帖不僅要讀之見形,更要讀之入神和讀出技法。

但是,讀的重要性是肯定的,但也決不能忽略實踐的重要性。二者是互補的。



翰墨書道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題主說得很對,讀帖是學習書法的基礎。讀帖不光是認識文字、理解文辭內容你們簡單,關鍵在於眼力,體現在:1、觀察章法特點;2、發掘結構之美;3、發現用筆之妙、4、取法淵源;通過細心觀察和、比較、解析,找出其中的法則和個性兩個方面,然後再臨寫才能有的放矢。

(蘇軾《答謝民師帖》“餘”字)

(王羲之的《普覺國師碑》“餘”字)



從大的方面來舉例說明,我在臨寫蘇軾行書時,通過觀察對比,發現蘇軾書法並不是他自己謙虛說的“我書意造本無法”。蘇軾的字有他的來源,那就是王羲之,

(蘇軾《洞庭春色賦》“破”字)

(王羲之《金剛經》“破”字)

(蘇軾《洞庭春色賦》“藏”字)

(王羲之《集王字聖教序》“藏”字)

通過以上發掘:第一,就找到了蘇軾取法源頭;第二,再結合蘇軾書法“用墨豐腴、結字扁平、筆畫舒展、天真嫵媚”的特點,把握這兩點,就找到了一把臨習蘇軾書法的“鑰匙”,加上已有臨寫王羲之的基礎,再來動手臨寫時就有了著力點。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我舉雙手贊同“讀帖是書法基礎的基礎”這一觀點。

很多人學書法,一起步,直接臨帖,也就是照著字帖寫,那不是臨帖,是拿著毛筆抄字帖。試想,把所有的前期基本功訓練科目都跳過去了,還有什麼書法基礎可言?


比如,執筆法、運筆法、筆畫、結字法、讀帖法、臨摹法,等等,法度、法理、法則,這些全然不顧,本應該在正式進入臨摹之前,先把這些常規技法要領掌握了練熟了才行,然後,再臨帖就輕鬆了,順乎自然,水到渠成的事兒。

可是,他們卻不情願這麼做,賺麻煩。殊不知,沒有按照系統的訓練套路逐項做下來,等於自己給後續訓練工作埋下了諸多隱患,於是,臨不像、寫不好……所有的麻煩全來了,此起彼伏,按下葫蘆起來瓢兒,又不知所措。


之所以有些人認為,練書法沒有十年二十年工夫不行,是他們自討苦吃。不學書法原理,不懂理論常識,又不按〈書法訓練操作規程〉進行,怎麼能優質高效? 把時間浪費了!

關於讀帖問題。讀帖不是簡單的看看字帖就拉倒了!要懂得讀帖的目的是悟法~識法~懂法過程,為下一步臨寫做準備。

那麼,讀什麼呢?重點是揣摩筆法特點、筆畫寫法、字法特徵,及其這三大要素之間是什麼關係。但是,往往初學者不會讀,也看不懂,記不住。怎麼辦呢?試寫! 藉以驗證讀的對不對,分析判斷的對不對。如圖:


這時候的寫,不是臨帖,而是專門為了驗證原帖的筆畫、字形到底怎麼寫出來的? 只有這樣通過書寫體驗,方能領悟原作技法精要。

請大家想一想? 我講的有道理嗎?當今書法界誰這麼做了? 不會讀,讀不懂,怎麼能做到形神兼似?


其實,除了上述我講的試寫法之外,讀帖的具體作法還有很多,例如: 劃空法、劃沙法、指摹法、晌拓法等。

總之,讀帖是書法入門的開始,也是通往臨帖的必經要道,即不能輕視,也不要省略……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6f107aaa221a780a091cd3f63f68c587\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關於讀帖是學習書法的基礎之問題,前幾天我曾經回答過。如果題主有興趣的話,請到我的“個人主頁”瀏覽。我的個人主頁裡面全是關於書法學習方面的答題。

以下圖片中的內容就是關於學習為什麼要讀帖方面的內容。

關於讀帖,我談一點個人的經驗。

我的做法是,臨帖前必讀。有人可能是拿起筆就臨寫,我卻是在臨寫前必讀帖。比如,當天要準備臨寫哪一頁,或者是臨寫哪些字,都要事前把那一頁、那些字的用筆、點畫布局,結構特點,認真讀上幾遍,然後才下筆臨寫。實踐證明,這個辦法是切實有效的,這叫不打無準備之仗。其次,就是上班,也隨身帶一本常習的字帖,坐在車上時,也時不時地拿出來讀上一讀。另外,在出差的時候,也不忘帶上一本字帖,得空就讀,得空就臨寫。


中州耕牛堂主


學習書法基礎基礎的基礎,首先應該是天賦及興趣,其次才是欣賞,也就是讀帖!所以這種說法還算有根據。

要說一個人對書法發生興趣,個人感覺是莫名就喜歡上了,沒有任何理由。。。後天的影響,現想來是源於繪畫罷,自小畫畫佔主頭,但寫的字也常被別人首肯,後覺畫畫太費事,故沒深探。。。而於今空閒時寫寫字聊以自慰,也算對自己的天賦有個交待吧!

有了興趣首先就是欣賞書法作品,有古人也有今人的。心中有了比較,見到了讓自己心動的好字,自然就心追手摹了。。。

讀帖,首先是被帖中的書法所吸引,是帖中那些美麗的字體與自己的審美產生了共鳴,其次才會盡力想去摹仿,這就是臨帖的原始動力。

那麼,如何讀帖才能步步深入、漸漸做到心手合一呢?

對此古人就有很好的體會:初寫字,不必多費褚墨,取古善本細玩而熟觀之,既復,背帖而索之。學而思,思而學,心中若有成局,然後舉筆而追之,似乎了了於心,不能了了於手。再學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是縱書以擴其量。

個人就常在睡前讀會兒帖,關燈閉眼後於心中邊背誦其文邊默寫……“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臺榭參差。仰視則苕遰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傷為妄作。後之攬今,亦由今之攬昔,悲夫!……”如此等等。體會其位置、體會其映帶貫氣、體會骨力、體會此文之心境……。但前提是必須要能背誦得帖中的文章詩句,而此前提又要必須認懂帖中文字,此前提的前提還必須要搞通文中的意思……。通過這一階段,相信你不僅可察帖中字形之精義、體會帖中氣韻、還能提高古文、識字能力,以至最終提高自身修為。

現今古善本帖眾多宜得,固讀帖可以博觀,不必囿於一碑一帖,博觀可拓學書視野,並可將分析、欣賞、記憶融為一體,這可為一捷徑。

讀帖要細緻把玩、要全面、要反覆觀察。細緻就是分析探索;反覆研究才能深刻領悟作品的奧妙;全面才能融會貫通。

不少人可能都有這種感覺:一開始並不欣賞的某帖,看久了卻越來越有味……。如《蘭亭序》不少人認為其筆法飄忽,結體粗率,章法凌亂……。但為何古今有如此多人崇拜,有什麼深趣呢?這就要常讀帖,等你讀久了,就知道為什麼“蘭亭”古今少有人企及了。就如我們交友,一開始難於結交的朋友,最後卻結交的時間越長久。。。

讀帖其實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難在於悟,易也在於悟。但一切的質變都源於積累,難之處也在於持之以恆。因而“能觀千劍而後能劍,能讀千賦而後能賦”,要能見識廣博,知道源流,熟後自然能變,是而能自取師資也。臨帖亦然,讀帖也亦然。。。!



臨池管窺


讀帖是高級階段的必修。對提升書法認識,加強形體構造,悟通筆法運用,是單純的臨帖所不可能替代的。

初學者的基礎,是手的訓練。把一本字帖拿去給一個初學者讀,沒有用。因為他還不具備讀帖的能力。就算悟性很高的人,能看出筆毫的運行軌跡,但由於手不能達到心中的境界,理解了,卻不能運用。急躁的人說不定因此而對讀帖產生懷疑。把讀帖當成欺罔之言,不再讀帖也是有的。

讀帖是基礎的提升。很多人總愛談自己取不到進步,是到了瓶頸期。咱先不講什麼是瓶頸。取不得進步的原因,一是練習方法不對,一是用功不足。初學者頭三年,只要把手訓練穩定了,筆畫的起止弄清楚了,算是有了初步的基礎。

書法的學習不復雜,但會耗費很長的時間。技藝的磨練需要精雕細琢。不是給你一個正確的方法,立馬就能寫出合乎法度的點畫來。這個大家一定要清楚。基礎的基礎,是手的掌控能力。手上有了對毛筆的自如運用,進一步的提高,就需要對心智的訓練。心智的訓練,就要依靠讀帖來完成。

讀帖是對字帖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對同樣的筆畫在不同的字中的應用。點畫向背,揖讓收放,輕重緩急,順逆承接……把你能夠在字帖中看到的東西記住。在書寫時,便把讀過的東西釋放出來,這就能意在筆先,心中有形。











子衿tjk


首先,讀帖的確是學習書法的基礎。這裡所謂的讀,我認為不僅僅是用聲音去讀,而是用眼睛去讀帖,書法的練習不在於你是否能夠把帖子的讀音讀對,而是要用心,用眼去讀帖,用心記住所臨碑帖的字形,字神,用眼睛去發現一個字筆畫的結構,字的神韻所在,這才是讀帖的意義所在。

其次,在掌握了單個字的形,神,結構之後,還要去讀帖子的整體結構,字與字之間的呼應,行與行之間的變化,一篇帖子裡相同的字的不同寫法,這些才是讀帖的深層次意義所在。

所以當我們臨習碑帖達到一定水平之後,讀帖的重要性尤為重要,你會發現每次認真的讀帖,琢磨字的筆畫,結構,通篇的佈局都有不同的收穫。


海闊天空169058430


讀帖能統攬帖的全局,所以是書法的基礎。寫好書法,在此基礎上,把握書法的細節也很重要。總之,讀帖、描帖、臨帖、臨創等,都是一個尋書法法的過程。尋什麼為法?同時找到寫書法遵循的規律更重要,特別是中國傳統書法的共同規律,是非常極其至關重要。書法的共同規律,筆者,有四個方面的認識和理論。希望大家共同分手了享!


李行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