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他手下的将领们算弱主强臣吗?

江铁铮


不能算,孙权算是个雄主,他继承父兄基业,年纪轻轻就射虎亲为,这代表其勇气出众,孙权占据江东,当曹操来功,他能在赤壁与曹操对决,说明他有野心,有抱负。内部用人方面能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说明他有慧眼识人之能。与诸葛亮联盟后领军出战合肥证明其人信守承诺,对友军义气。总之孙权对内能安邦定国,任用贤臣,有凝聚下臣之能,对外能外交,有度量,个人能审时度势,能做到这些也算是英明之主(除去晚年猜忌他人的性格),不能说他是弱主。

在看其手下周瑜、鲁肃等人皆是当时有名的谋臣,武将有像黄盖、程普等老将,凌统、甘宁等猛将,皆愿受孙权领导,可见他们并不认为孙权为弱,这应该是少年英主率强臣!





幻境影射


三国时期,东吴也是英杰辈出的。不说早死的“小霸王”孙策,如周瑜,鲁肃,吕蒙,黄盖,程普,甘宁,凌统,陆逊等人,也都是盖世的英雄,东吴的“虎臣”。


众所周知,领导这些东吴英才的是孙权。但是,孙权绝不是什么弱主。

濡须口孙权亲自乘船去窥探曹操大营,曹操命以箭射之。孙权命船左右受箭,而后大摇大摆的回去了。这便是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的来由,曹操眼望这孙权船队整齐的离去,不由得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一生,除了欣赏刘备不是一般人物外,那就是赞叹孙权的能力了。只不过曹操没想到他这句话,成了千古名句。


孙权少年时继承江东基业,先后在不同时期,任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大都督,保护了江东的基业,并收去了荆州。应该说是位成功的守业者。

孙权除了用好,安抚好手下以外。他一直游离于曹操与刘备之间,游刃有余。曹操势大,他一直顺从曹操,并接受曹操的封赏。又不得罪刘备,与其合作抗曹,让刘备占据荆州,替自己抵挡曹操。

取了荆州杀了关羽,孙权急忙派人与刘备求和。夷陵之战后也是派人与蜀国修好。而在赤壁之战后,孙权依然上表曹操说愿意顺从。包括到了曹丕登基,仍然上奏愿意顺从魏国。

用现在的话说,孙权一直很低调,等到时机成熟了才称帝。应该说,孙权在曹操与刘备三人当中,是真正的奸雄。


路遥lgy


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孙权

三国时期孙权其实还算不上主弱臣强,孙权小时候便跟着父亲孙坚,兄长孙策一起征战,父亲孙坚去世后,兄长孙策也时常带着他一起参加讨论会议,

并对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是你的部下”孙权十九岁时,后孙策因外出打猎被许贡的门客刺死,孙权虽然接替了哥哥的位置,但后来依然有很多人反对孙权阴谋夺权,最后被孙权让孙策留下的旧将如周瑜,程普,以孙权老师张昭为军师,全部剿灭。所以孙权的时候,并没有主弱臣强的局势出现。

孙权还趁机招揽了鲁肃,步鸷等人,后赤壁之战,周瑜大败曹操,名声大噪,倒是有可能威胁到孙权的地位,可惜最后周瑜英年早逝,鲁肃担任大都督,

而后孙权时期的大都督交替频繁,就连陆逊也是被孙权郁闷死,并没有办法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倒是孙权死后,东吴权利一直处于主弱臣强时期。

孙亮

孙权死后,孙亮继位,但权利一直掌握在权臣诸葛恪手里,而后孙亮与孙峻密谋在宴席上,杀死了诸葛恪,大权又落在有功劳的孙峻手上。

孙峻在出征途中病逝,其弟孙綝主政,再次再次主掌东吴大权,后因发现孙亮密谋与长公主孙鲁育除掉自己,孙綝废掉孙亮,贬为会稽王,另立琅琊王孙休为帝。

孙休

孙休继位后,孙綝更加肆无忌惮,曾经说当今陛下能继位多亏了有我,现在却将我看作一般的臣子,看来我要改变计划了,孙休听说这件事遂与左将军张布,老将军丁奉等人密谋除掉孙綝,最终在一次召孙綝进晚宴的时候,

除掉了孙綝,及其党羽五百多人,东吴政坛才暂时摆脱了权臣执政的局面。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嘴痕


可不能说孙权是弱主,若仔细透视这个历史人物,就可发现,作为“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的一代乱世君王,孙权是一个拥有非凡政治才华的大英雄!


只能说孙权用人当属一绝。他继承父兄基业,缺乏沙场磨砺,算得上在斗争中学会斗争的人。他以容纳百川的魅力使大批能臣武将为自己尽忠,让江东真正做到了人才济济。他撒手放权放得很厉害,因为他确实没有军事才能,所以周瑜、吕蒙、陆逊都曾掌握着巨大的军事统帅权利,而孙权是非常放心,为什么?因为精通政治的他深知这些人才对自己是万分的忠心耿耿,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相当于自己的兄长,吕蒙、陆逊是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都对自己感恩戴德。正因为有这些精英人才的辅助,孙权才能雄距江东,争霸天下。


待到春来贰月捌


这个是分阶段的,继位到周瑜死以前,弱主强臣是没跑的,一来年龄小,二来威望低,三来脑子笨,四来性子软。

鲁肃接掌军权到去世的这几年,是一个过渡期,吕蒙正式上位以后,从此步入强主阶段。

主强不强,标志在于对军队的把控,吕蒙是第一个正式意义孙权亲手提拔起来(区别于周瑜),而且没有任何身世背景的嫡系将领(区别于陆逊),能力还非常强悍(区别于鲁肃),用吕蒙,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家族对军队的掣肘,同时还能打胜仗,这也是为什么孙权对吕蒙如此喜爱的根本原因。

可惜吕蒙死的很早,刘备夷陵东征又逼迫孙权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选择非世族的草根将领(鲁肃,吕蒙都是非世家背景被提拔上位的,所以孙权是非常希望建立自己的嫡系势力的,用来摆脱几大家族的控制),只能把能力经过检验的陆逊推上前线,这时候考虑是否有世族背景已经要放到次要位置了,首要任务当然是要击败刘备以及随之而来的曹丕。

刘备曹丕固然都击败了,但是陆逊掌控大权以后士族势力又一次抬头,而且陆逊擎天一柱,孙权也不好动他,孙权转而通过婚姻以及一系列操作,将陆逊与太子孙登绑在一起,希望陆逊也脱离世家背景,坚定的站在自己及太子孙登一边。

按陆逊的人品道德以及胸襟,这么设想本来是没什么问题的,陆逊当的起孙权这份信任,但是孙登暴死,太子悬空,立刻又把局势推向了孙权不可控制的一面,无奈之下只好大开杀戒,毕竟立谁当太子,贤愚不论,都是自己的儿子,而如果太子继位以后继续被世家控制掣肘,重走自己的老路,这是孙权更不愿看到的情况,他自己斗争了一辈子,不会不明白其中艰苦。




小华历史


孙权能在私兵部曲横行的形势取得到平衡,直到建国称帝恰恰说明了他是雄主。

政治能力才是掌控兵权的手段,孙权一直烦恼的是世家对政权影响力太大,吴国叛将举家投降一直是个问题,孙权和陆逊还借用这个现象谋划了周鲂诈降一事,终凭此战称帝。尽管孙权没有亲自指挥,却在庙算方面很出众,所以贾诩说孙权识虚实。这也说明了孙权守土能力有余,而进取中原能力不足的问题。

武昌就是孙权称帝的国都,后来迁到建业,武昌一直是吴国的二都,荆州行政中枢。太子坐镇国都,让丞相辅佐太子,自当合情合理。

关于人质问题,陆逊在武昌,可郡望在吴郡,一族人命都不要了?

再说陆抗是孙权的侄外孙,陆逊儿媳张氏有张昭、诸葛瑾血统,张氏的姐姐嫁给孙和,再加上陆氏与顾氏的关系,几家人很难打起来,彼此间都有顾虑,这也是联姻巧妙之处。几家人合在一起才能够捍卫江东,对抗强魏,陆逊也明白自己权势来自江东政权合法性,几大家族在这方面出奇的团结。

孙权顾虑的是被陆、诸葛、张、顾、朱四大家族架空皇权,所以把其中几个整垮了,这点反而令孙权评价极差。

各大家族确实使皇权弱化,但士族崛起势头根本没什么解法,连一统天下的司马炎都感到无解,只得通过拉拢代表性大族去尽量维持平衡。

孙权作为一代雄主,却不愿就此妥协,送葬新一代精英也在所不惜,可谓东汉群雄最后的倔强。


盛祺好奇


东吴孙权,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因此渐与父兄齐名。其才能令孙策都自叹不如。孙权以张昭为师傅,以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先率军消灭李术,得其部众三万余人;阻止宗室动乱;又灭山越六千,收编万余。他又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宾旅寄寓之士之心,稳定了江南局势。从历史上可以看出,孙权的能力不比刘备弱,治国统兵,都做的非常好,所以,孙权和他手下的将领不能说是弱主强臣。


六扇门小白


孙策死后,孙权继位。“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一开始孙权的威望是不足以让手下文武大臣心悦诚服的。继位以后一开始基本上是听从周瑜等人的建言,有一点弱主强臣的感觉,尤其是不久周瑜打赢了赤壁之战,化解了江东覆灭的危机,有些功高震主。但是一方面周瑜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孙权又知人善任,很快就坐稳了王座,周瑜之后,就再没有人在威望上能威胁到孙权的人了。江东很快就步入了明君能臣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