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家咖啡馆,亏的一塌糊涂”

“开了家咖啡馆,亏的一塌糊涂”

一、

昨天被老同事约到一家咖啡馆,发现这家店装修的很有味道,自带小资情调。

“开了家咖啡馆,亏的一塌糊涂”

(只放店内一角吧)

同事说也想像这样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再养只猫,守着店安安静静荒度余生。

我笑着说行啊,如果你开咖啡店都能赢利,那以后你无论再想做什么都能成功。

她听后笑着摇摇头不可置否。

我也起了兴致,特别铜臭味的掰着手指头给她算了笔账:

月开销、月收入、单个产品利润率、营业额增长比...

成本:租金、装修、设备及其折旧

开销:原材料(咖啡豆)、食品、人工

收入:每天的上座率、翻台数、人均消费

粗略算了算,在上海没一两百万开不起来这场子,前期就是属于在给房东打工。

我又翻出来知乎上的一个帖子给她看:

“开了家咖啡馆,亏的一塌糊涂”

(2016年的问题,至今没有后续)

关注到这个帖子之后,我本想联系下楼主,去人家店里坐坐顺便讨教下经验。

没能成功,之前咖啡店注册的微博也是无疾而终,我猜结果也许并不理想。

同事听完后说行了行了,你别给我的梦想撒盐。

开玩笑,我是那种只撒盐不加辣椒粉的人吗...

开咖啡馆这个项目的投资回报期很长,至少也要1.5年才可能见到盈利。

并且,它做的是回头客生意,也就是我们说的翻座率。

前面说的选址啊成本啊宣传啊都是高投入的铺垫之路,烧钱。

咖啡圈素有“6 亏 3 平 1 盈利”的说法,小投资者一旦进入这个生意,等于自己跳下了别人挖的陷阱,死亡是早晚的事情。

那星巴克、瑞幸之流为什么能生存下去?

二、

因为它们卖的是品牌和咖啡,不是卖座位。

星巴克,已经成功定位为连锁咖啡第一品牌,且被很多装X人士认可,光环效益几乎让它处于“东方”不败之地。

并且翻台率极高,多数是外带,再加上卖杯子包袋等周边足以使其盈利。

“开了家咖啡馆,亏的一塌糊涂”

(我喝星巴克算是比较频繁的,但基本都是外带)

至于刚刚火起来的瑞幸,靠的也是砸钱式营销、明星效应、和...碰瓷。

所以我不建议你去开咖啡店,除非能把情怀和生意分开。

我也算是个伪文青,小时候也总梦想开一家书和咖啡相结合的店,长大后发现这种概念遍地都是,浪不出什么新鲜的花儿来。

后面发现真正能盈利的店面,是极其商业化的,根本不是我要的感觉。

比如猫的天空之城。

真正看书的人非常少,有时嘈杂的像个菜场,就算是想读书的人也不见得能安下心来。

基本变成了一个网红打卡地标式的存在。

“开了家咖啡馆,亏的一塌糊涂”

(混合式经营比单纯咖啡店撑得时间更长)

修习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后,知道做长远生意首先要前提是,赚钱。

一切不能赚钱的生意都不是好生意。

除非...你是想烧钱。

但是浪费钱、精力和时间,就为了赢得拥有一家咖啡馆的感觉,不值得。

除非...你真不是为了做生意。

在互联网时代,有形的店都不如无形的,无形的又不如新零售。

即使你真的还是想要开店,现实一点来说,好看却亏钱的店,比不上简陋却挣钱的店。

举个例子:

小区附近的早餐店,30平米,卖生煎、粢饭团、包子、豆浆油条,再加上外卖,每天红火。

煎饼果子的大妈甚至连店面都不用,我觉得盈利方面比开咖啡店靠谱。

但是这种充满烟火气的生意,我那些充满小资情怀的朋友,一点兴趣没有。

甚至问我,咖啡馆不行的话,那花店呢?书店呢?民宿呢?

三、

那不如去问问更有盈利经验开好店的人。

至于我,还是这个态度,喜欢但自己不会去开一家。

因为我若不开,全世界的店都等着我去翻牌子,我若开,就只能变成我守着一间店发呆。

好吧,这样讲也许有点伪善。

但是,总会有真正想好好做生意的人去做这样的事呀。

我曾看到开了几十年的咖啡馆,是在小小的,座位和座位挤在一起的狭窄空间里。

也在曾拜访过很多老店,大多都是自己的物业,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地做成百年老店。

不是抱着一腔情怀去开店,而是生意做久了才逐渐做出情怀来。

所以,如果不是以为了让人喝到好喝的咖啡为初衷,那为什么要开咖啡馆呢?

让情怀归情怀,生意归生意。

如果放不下情怀,那就好好的去做能够盈利的生意,积累财富,然后再让情怀落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